肖清波
摘 要: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因文而异,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渗透方法
语文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因文而异,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感情朗读,以声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苍白无力、索然无味。”感情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能以声传情,以情动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同时,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也会格外投入。特别是古诗教学中,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当然就必须加强对古诗的朗读指导。如《题西林壁》中“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每句诗的节奏大约是××|××|×××。
二、创设情境,触发真情
“触景生情”。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可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触发学生真实的情感。如教学《可贵的沉默》时,可以播放小朋友过生日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讲述家长给自己过生日的情景,最后让学生说说谁记得父母的生日,谁给他们庆祝过生日。创造这样的氛围,把学生带入从欢乐再到愧疚的场景中,讲读课文时,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联系实际,诱导真情
课文里表达的情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更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如教学《爬天都峰》时,那个小女孩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实属不易,表现出她顽强的意志和迎难而上的品质。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领会这些,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你爬过山吗?你有什么体会?这样一对照,学生对小主人公的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
四、语言感染,唤起真情
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指语文教科书中的内容,语文教科书由一篇篇文质廉美的典范文学作品构成,文学是情感的,无论是以抒发情感为主的抒情散文,还是以阐明义理为主的议论文,甚至是以介绍为主的说明文,都浸润着作者的情感因素,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作为读者,我们都能多多少少通过文学作品领会到作者自觉或不自觉、经意间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学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如一位教师在总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说,少年周恩来立下以众不同、伟大的志向。他是这么说的,后来他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都是为了中华的崛起而奋斗、而奉献,直至重病缠身、死而后已……教师入情入景,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因此,教师每教一篇课文,都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用自己从每篇课文中受到感染而燃起的情感之火,点燃学生的炽热情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沉浸在美好的情感激荡之中。
五、课件渲染,蕴含感情
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那具体的画面、生动的声音,能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学习内容,为学习情感的产生提供载体。如教学《桂林山水》这课时,教师在课前播放桂林美景的视频……配上轻柔的音乐,使那些美景深深地吸引了每位学生,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教师再引导他们理解语言文字就有深厚的情感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文而采取不同的、最合适的方法,真正使学生受到教育,从而达到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严重的“重知轻情”的教学失衡现象,这使得语文教学中缺失了最宝贵的部分。为了使语文教学走上正轨,情感教育应引起语文教师足够的重视,以期使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渠道更多样、方法更灵活、效果更显著。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开展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