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娟
摘 要: 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痕,应彰显生命的灵动。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把语文课上到孩子心里去”。本文就一些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尽快解决的现象,从语文课堂同儿童心灵一起存在、成长和升华三个角度谈了认识和实践。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儿童心灵 成长 升华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这段话听来有点像武侠小说中的对白。我感觉就目前而言,老师百分之九十只能达到他说的第一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是很用心在上课,课课如此,已经很不容易。至于第二第三种境界,那可能是我们终身努力的目标。
回首20年语文教学生涯,也许有一大半是低效课堂。究其根源,是离儿童的心灵一直就没有近过。从早几年的为技巧而教到近几年的为理念而教,从钻研教材到撰写教案,从研究学生到准备教具,看起来都在精心组织,实际上很少有与学生心心相印的感受。我知道,在教育中,学生历来都处于弱势。我一直想做个作家魏巍笔下那样的老师,一辈子都能让学生记住他们一起吟诵诗歌的情景。我总是纳闷,为什么那个时代并没有现在这样繁多先进的理念、没有现在这样五花八门的多媒体技术,可是他们的教育却能随着学生的生命生生不息?
一、语文课堂与儿童的心灵一起存在
有效的课堂需要教师意识到儿童的心灵在成长。我们不应该总是在带领学生做重复的事情。即便是再复杂有趣的游戏,玩过三遍就记住了,总是玩也会乏味。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朗读课文,为什么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教学生怎么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到了六年级我们依然提着同样的要求进行同样的操作?诸如此类的怪圈比比皆是。那么,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时,学生心里会怎样想呢?我猜想,不大可能会有多么情愿。那么此时此刻,他们情愿做的是什么呢?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也几乎没有见过去掉了这个环节的课堂。我估计,大家都会傻了眼,因为远离了儿童的心灵事情做起来得心应手,反之也许很难。但是我能肯定的是,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一年级孩子有这个欲望,老师的做法离他们的愿望很近,教学过程应该是有效的。到了六年级还这么做,其有效性一定值得怀疑。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大家都熟悉。他是多么了解孩子们的心思,他可以开心地表扬,也可以夸张地批评,可以带着孩子们在小小舞台上蹦蹦跳跳。在我们眼里,他就是一个老顽童,举手投足无处不洋溢着童真童趣。经历过那样的课堂的学生怎么忘得掉那一课呢?那样的教学无疑是有效的,是深入孩子心灵的。
教师面对文本应该在心性上重返童年,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心体验,用孩子的眼睛观察,用孩子的嘴说话……这样才能在教学时带着孩子走进教材,与孩子形成共感。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有些教师眼里只有读者,没有儿童,把孩子视为“小大人”,因此面对文本时更多的是希望儿童理解一步到位,用成人的眼光理解文本。
二、语文课堂与儿童的心灵一起成长
我认为,高估或低估学生的水平都是我们远离童心的体现,它的结果只会是学生毫无生命体验的机械顺从或叛逆性遗忘。这就好比现在读很多教育教学论文,很头痛,读不进去,忘得也快。
比如《雪儿》,用我们成人的眼光解读,会将一篇清新优美的文章解读得非常深刻、非常复杂。曾经请一位中学老师来读,他说这篇文章主题深刻、有一条明线、有一条副线……这样一读,你首先就会陷入文章学的泥潭而难以自拔,看到的是深刻的东西,但是是远离学生的东西。用这样的东西进行教学,学生势必如入云中雾中。从儿童的眼光看,是否需要关注这样几个问题:雪儿究竟是怎样一只鸟?它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了我的身边、进入了我的生活中?在与我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是怎样对待它的?雪儿给我原本寂寞、忧伤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是否每个人的生活中来了这样一只雪儿,都会有这样一段美好的生活?这样一读、一问,课文就显得清楚明白了。你再引导学生读课文,必然是亮堂堂的。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了,学生才可能学得明明白白。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只要童心不老,他就能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还需要具有童眼看世界的本领、看课文的能力,这样的眼力是需要磨砺出来的。
三、语文课堂与儿童的心灵一起升华
我总觉得,语文课要给学生带来希望。可惜,我们现在给予他们最多的是沾染着功利色彩的东西,死了的知识,考试的技巧,对一所好学校的要求……看看学生写的作文,只要是成人的就什么都能找到,唯独找不到童年。
儿童阅读运动是当今世界的一股潮流,中国有一些语文老师致力于推进儿童阅读,周益民老师就是热心者之一。周老师上的课是班级读书会,周老师以独到的眼光选了金波先生的童话《乌丢丢的奇遇》中的一段“逆风的蝶”师生共读,让我们感到文学作品是人的精神的家园。物质的追求必须有精神的寄托,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周老师今天的课是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好精神的底色。今天的孩子纯真无瑕,十多年后,必然会面对事业、友谊、爱情、婚姻等种种问题,有时难免碰到困惑。如果“逆风的蝶”在心中扎下根,就能像蝴蝶那样,逆风飞翔,与蔷薇相约。有这种精神,以后事业、婚姻都可以坚守。今天的社会太多的人追求物质享受,却缺乏精神的支撑。从这个角度看,感谢周老师在这些孩子心中种下了精神的种子,终有一天,会成长为精神的大树。
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去,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融会、心灵碰撞的舞台,让课堂成为孩子们亲近母语、热爱母语的磁场,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放飞孩子们的梦想,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参考文献:
[1]王守恒.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于永正.教海漫记.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3]崔峦,陈先云.斯霞霍懋征袁容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