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兵
体育课就是以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和对学生实施体育训练为基本内容,以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根本目的的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注重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精神”层面的培养,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才能做好对初中生的体育教育工作。
一、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人的“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心理素质由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要素组成。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以先天心理素质为基础,然后经过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加工与雕琢而逐步形成的。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的大脑结构独有的特殊功能。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心理品质,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个性”。现在人们都在追求个性,因此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体育课是由人与人之间合作、竞争而组成的复杂的课程形式,在课堂中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信息传递,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心理刺激,因此体育课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有的学生在平常打乒乓球时,打得非常好,但是比赛时就总赢不了别人,这是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起作用。有的学生在受到兴奋刺激后,大脑专注力与稳定性就会提高,有的学生反而会减弱。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提高那些减弱的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有针对性地反复比赛,比赛训练化以及淡化比赛心理暗示等方法来提高。
二、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道德品质也是人的“精神”。道德品质也称品德,是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稳定的倾向,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人的思想与行为上的体现。道德品质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与道德意志等因素组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的内心信念。在人的教育中包含了德、智、体、美等层面,“三好学生”就是讲的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可见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排在第一位的。做人首先应该做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是第一位的。在素质教育中要求德育应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过程,体育课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最多的课程,因此,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不当行为,如有的学生在喝完水之后随手就把矿泉水瓶仍在体育场,教师应该及时制止并对其提出批评,让学生把瓶子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这样学生在体育课上就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以后就会改正,他的道德品质就得到了提升。
三、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用头脑进行逻辑推导的过程;是对新接受信息与脑内贮存的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包括思维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思维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成为一个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人,进而成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现阶段的教育改革中也要求学校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往往只顾灌注式的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只注重让学生学会做什么样的动作,而不会注重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个动作要这么做,在动作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犹如学习机器,而非学习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踢“香蕉球”的技术动作时,只教给学生用脚内侧或者脚外侧踢足球的侧后方,而没有教给学生为什么这么踢,也就是没有把形成“香蕉球”的空气动力学原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明白了足球在空气中如何走弧线。如果学生明白了“香蕉球”的原理,就会举一反三地创造自己心里想要的特定轨迹的弧旋球,否则学生只会踢老师教的那种“香蕉球”。教学中通过教给学生“知其所以然”,就会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思维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教育对初中生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决定着完整人格的形成。体育课不仅要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更应该充分发挥体育课的教育功能,施展体育课的“精神”力量,让体育课堂闪烁“精神”的光芒,培养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初中生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并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使学生成为健康的体魄与精神同步提高的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玉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