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晖
摘 要: 学校体育不仅是完成体育知识技能传授和提高,而且应从文化的角度与层面提升体育素养。把体育文化艺术化,形成特定的文化符号,是体育素养增强的途径之一。弧形流畅动感呈现的建筑,草坪绿茵跑道赤红的色彩,果敢决断判罚分明的哨声,淑女绅士执法严明的裁判,拼尽全力最后一搏的赛手,塑造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是学校体育文化艺术性提升的最佳捷径。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文化 文化艺术
1.文化艺术提升的基础
湖州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小城,其天赋赏赐独具优势的蚕茶竹笔、传承特色瓦青墙白的徽派建筑、心定神宁优哉慢兮的品茗赏景,都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在长岛公园的健身路径上,设置了许多距离标示牌,提醒健身人员自己的活动距离,简单的辅助设置,对于健身人员功用极大,且便利实用;也有湖州河流流向地图——双溪夹流图,名胜古迹与溪水对应位置一目了然;飞英塔、潘公桥、法华寺、莲花庄、府庙、衣裳街,等等,与东苕溪和西苕溪完美融合在一起,一幅山水人文交融的水上江南小城清晰醒目;在河滨公园的地面上有各种书法和字体的雕刻,有在墙上的,有在碑上的;苕霅流长,记录着苕溪和霅溪的源远流长。长岛公园东侧住宅小区临河住宅墙面上都有“鱼”字的各种字体装饰物,米行街临河住宅墙面上有“米”字装饰物,竹翠苑临河墙面上有“竹”字装饰物。这些众多符号的标示是文化艺术性形式的一种表现。仿佛映照出自然资源中广袤无垠的山水和物产、映照出社会景象中繁花似锦的庙宇和街巷、映照出英才豪杰中传世杰作的雕刻和碑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校作为教育和文化的传播圣地,理应建立体育文化符号,传播体育精神传承体育文化,润泽莘莘学子,提升体育文化素养,促使全面健康发展。
2.学校体育文化艺术性内容
图1 学校体育文化艺术性内容
2.1场馆之美
在体育室外场地和室内馆中,外形建造艺术化,既能体现场馆功能,又能表现文化内涵,更是最佳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气势上:比如露天标准的400米田径运动场地,跑道外道余地距离至少10米,10米宽的余地内不要有高出地面的建筑物或其他固定物,这样在视觉上是开阔平坦、舒适宁静,给人以宏大自信、大气十足的感觉。在比赛中,无论观众、裁判员、运动员都能拥有开阔舒畅的视野,对场内情景观察清晰。安全上:运动场地并非只有运动的地方即可,而是辅助和余地足够大,才能保证运动成绩的有效发挥与高度安全。就像运动员游泳横渡河流,简单的辅助比较省钱,有个小船或快艇跟随即可。但实则要维护运动员的安全性,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有发生意外的抢救。整个一套辅助、救援、抢救、运送的每个环节都必须配备,否则就是一次危险之旅。外形上:每个独立的场馆都是一道风景线。田径场的开阔与大气、球类馆的速度与激情、形体馆的柔美与律动。文化内涵的提炼用以符号标示就是艺术的体现。功能上:既能用于平时课堂教学,又能满足常规竞技比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细节的打造是设计深度的体现,一个小小的功能却可满足整个教学与比赛的便利。比如,馆内设计一个可升降式记分牌,用时下降,闲时上升,既方便又节省空间。
2.2布局之美
位置上:所有场馆适宜建造在一个区域,且靠近校园一角,面临校外街道也是优选。一是运动区域集中,方便学生和教师教学与比赛的开展,也不因器材的搬运浪费时间。二是靠近校园一角,不至于过多影响其他教学活动。运动总要有声音,减少对需要安静的教室干扰也要考虑在内。三是临街建造,可以使校外观察到校内的体育运动,这种借助运动场地和体育竞技展示校园生气勃勃的景象是最直观和便利的。这是校园与社会交流的一个窗口,运动竞技的场景就是对外展示魅力和文化的油彩画,定会赏心悦目令人神往。艺术之花来自于文化内涵的浸淫。外观上:各场馆应是风格迥异,色彩缤纷。校园地面以道路的沥青色、平坦地面的土黄色、草地的草绿色和河流湖蓝色构成。除却固定的田径场地赤红跑道、草绿草坪和室外球類项目的场地固有颜色,外在的颜色尽量与整个校园的大色彩匹配。内饰上:多采用柔性的淡蓝色,眼睛刺激最弱的颜色。多讲究每个室内场馆内饰色彩的选择与搭配,考究的工艺定是艺术殿堂的基础。色彩上:在绿树环绕的场馆外形颜色上应采用接近木质颜色淡金黄色搭配。既与蓝天协调,又与绿树绿草相互辉映。朝阳与晚霞的轮回都能留下投射出一抹光影艺术照。
2.3服饰之美
运动场上,一是课堂教学的教师与学生,二是竞技比赛的裁判员与运动员。规范上:运动场所或教学期间,教师必须穿戴与运动场景一致的服装,春夏秋冬根据气候与运动项目选择好服饰,不可随意穿着便装。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门服装就是一个经典范例,为了营造整个体育氛围在服饰上做了统一规范。统一上:学生活动都是以某个教学班级形式出现的。统一夏装就是夏装,统一秋装就是秋装。运动场上就是统一的运动服,能够穿着一致那是更好。师生的服饰规范和统一,不仅在心理上有尊师重学的暗示,而且是这个教学场景的一道风景线。区别上:裁判员是一场比赛的组织者和执法者,服饰上和颜色上给予明显的高人一筹的感觉,不但是对裁判员执法威严的鼓励,而且是对裁判员公平判定的约束。服饰上与运动员有耀眼醒目的区别,是便于裁判员的规则执行和运动员专注听取口令发挥成绩的保证。便利上:体育运动项目有好多种,但每个运动项目对服装的要求有明确规定。除按规定项目穿着外,在比赛时,服饰穿着和佩戴一定要有便利性与舒适性。篮球服宽松稍长,排球服紧身稍短,足球服上身紧身下身宽大,田径服贴身紧凑,等等。每个运动项目的服饰虽有各异,但便于运动项目的参加和成绩的发挥都是一致的。
2.4运动之美
礼仪上:不管是教学课堂,还是竞技比赛,都要进行必要的礼仪交流。课前的师生问候,课中的问题提出,课后结束再见,每个环节注重礼节上的规范。比赛中,运动员之间的礼节交流,裁判员与运动员的礼节交流,运动员与观众的礼节交流。身体上:强健体魄,是体育的最基本功能。风驰电掣的快速奔跑,凌空飞跃的惊艳弹跳,伸展自如的乖巧灵敏,拔山超海的经纬力量,无可比拟的持久耐力。每个动作的定格,都是一副经典画作,令人回味无穷,历久难忘。精神上:不断的进取,顽强的拼搏,超人的毅力,这些精神上、意志上的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马拉松跑的坚持、团队的合作能力、无坚不摧的意志,在竞技比赛中都能得到锻炼。成绩上:一个完胜自己和对手的成绩,既是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肯定,又是战胜对手的信心来源。波动起伏轮旋上升的成绩,就是自己成长和发展的奠基石。成绩的排序是对所有运动员的名次的表白,暂时明确自己的地位,为今后自己不断超越自我确立起跳点。
3.学校体育文化艺术性构建
图2 学校体育文化艺术性构建
3.1场馆修缮装饰
对田径运动场地围栏不再设置,一是围栏功用不大,它不在校外,是在校内,对学生没有必要封闭,即使在运动会期间,一道临时活动栏杆亦可起到相同的功用。二是开阔的空间代表的是头脑的视野提升,禁锢封闭不利于精神振奋的培养,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心身健康的培养。尽量对场馆功能进行空间分割,有活动区,有休息区,有观看区,有裁判区,每个空间应相对独立。就像一列火车,在运动中,有走廊,有厕所,有洗漱,有休息,每个环节都要配备,鲜花要有绿叶配,没有绿叶鲜花也就不鲜。
3.2布局整体协调
不管是各场馆之间的外形结构、颜色协调,还是一个场馆中内部整体格调一致,都要是一个有层次的设计。比如室外田径场地,深绿色草坪,绛红色跑道,乳白色跑道分割线,这些是基本色,在周围的台阶、座椅、墙面、主席台及吊顶、广告牌等颜色搭配上要根据底色选择,不要与草坪、跑道的颜色有不协调,整体上看起来舒服一致。又比如田径场地的田赛项目比赛点确立,一个场地中要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的比赛,合理均衡的设置比赛点对于比赛是重要一环,既可使各项目顺利进行,又可使观众欣赏便利,涉及秩序册竞赛日程的编排技巧和应用。各种艺术作品表现力是文化内涵的充分挖掘和诠释。
3.3服饰格调鲜明
在运动竞赛场地和课堂教学中,比赛是以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观众为主,课堂教学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运动员就要穿着运动服,裁判员就要穿裁判服,工作人员就要穿工作人员服装,观众则随意。鲜明独特的专业服饰,不仅有利于区别各自职责,而且有利于各自任务的执行。场中裁判员的服饰颜色算一类,运动员服饰颜色算一类,工作人员服饰算一类,观众服饰颜色算一类,这样在整体效果中,哪一类属于移动,哪一类属于固定,哪一类属于活跃,可以清晰展示,整个画面就是一道道色彩斑斓、动感十足的动态图,必定令人赏心悦目,感叹不已,文化的艺术培养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其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服饰穿着道理一样,运动服就是可以激起师生运动激情和斗志的催化剂。
3.4运动内涵丰富
在竞技、训练、教学每个方面,展示每个项目的礼仪是重中之重,它是每项目的文化体现,握手、颔首、抱拳、鞠躬、入场、介绍、队列等仪式,均是展示文明和文化内涵的礼仪之舉。健壮肌肉,飞奔双腿,凌空飞跃,灵敏协调,珠玉圆润,高空入水,纵转横移,旋转加速,弹跳结合,众多动作完成无不需要身体素质的支撑,是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的终极发挥。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是长期点点滴滴的磨炼,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就需要具有超越一般人的坚韧意志和过人品质。运动的整个过程,也是塑造自我的过程,对于精神上激励和成长是最佳途径之一。每天几十公里的跑步,每天上百次的腾空旋转,每天几千公斤的力量,仅有身体素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强硬的心理和无可阻挡的进取拼搏精神。心理、生理、精神三位一体共同协作,才是最佳运动成绩发挥的保证。它们是一个互相循环、互为促进的整体。
4.整体协同发展是艺术性提升的最佳途径
图3 个体与整体互为促进结构
精品铸造是艺术性提升的重要手段,不可粗制滥造,不可胡乱点缀,需要把体育文化提炼出来的精髓,经过细节的精心打磨,锻造出艺术品。但仅有这些基础还不够,需要的是整体的和谐,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所以在体育场馆、整体布局、服饰着装、运动竞技四个方面因素的锤炼中,要打造互为促进、互助发展的经营理念。
参考文献:
[1]李跃年.体育美学发展框架论纲[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04):23.
[2]曹景川李建英.走出体育美学的学科定位之困[J].体育科学,2009(12):12.
[3]黄渭铭.关于体育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9(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