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群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荷花》一课,课文语言生动而传神,十分值得揣摩。对于课文中“冒”字的赏析,常规的教法是从字的意义上去理解。其实,“冒”字在读音上也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冒”字时,不仅要关注字义,更要在其字音上下工夫,还要关注句子里的儿化音,带领学生从新的突破口获得理解上的提升。
[关键词]汉语 读音 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4
教学《荷花》一课,几乎没有教师会错过欣赏“冒”字: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写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已然十分形象,更妙的是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冒”字好在哪里呢?教师们往往会请学生用替换法来感受“冒”字的好处: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原文)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钻出来。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开出来。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挺出来。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高出来。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伸出来。
……
比较、讨论一番的结论大多是从词意上理解:“冒”是“向外透,往上升”,有一种美妙的动感;荷叶挨挨挤挤,在这密不透风的荷叶里白荷花能“冒”出来,说明荷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样写把荷花写活了。
难道“钻出来”“挺出来”“伸出来”就不需要顽强的生命力吗?“长出来”“开出来”“高出来”就太平常,不能将荷花的风姿凸显出来,所以舍弃不用吗?单纯从“冒”字的字义上来理解,结论总有些似是而非。
如果从声音特点上看,“冒”字的妙处就一目了然了。
汉语的语音是有意义的。汉诗文是声音的作品,离开了声音特点的阐释,对汉诗文的理解就是不完整、不准确、不深入的。虽然自“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人们不再像吟诗一样反复琢磨每一个字来创作白话文,但是,汉语靠语音传情达意的功能依然会扎根在使用这一语言的作品中。
汉语平、上、去、入四声,各有各的性格。“平声者,平常字也。没有上、去、入声调的情绪色彩的字,都是平声字。上声,意细小亲密。去声,意明确肯定。入声,比较复杂,是情绪色彩最强烈的一组字,有决绝、痛苦、有力、快速、滞涩等多种意义。”(徐建顺《声音的意义》)“冒”,读第四声,古音中属于仄声字,又是仄声中的入声字。并且,“冒”字的声母“m”,属于双唇鼻音,发音时双唇紧闭,气流冲出鼻腔,声带震动,不送气。听觉上,“冒”字的力气比“钻”“挺”“长”“开”“高”“伸”要有力多了。
笔者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同样让学生用许多的字来替换“冒”字,然后将这许多的字写在黑板上,由学生一一念给同桌听,再交换读,听一听这些字的音,可以用普通话读,也可以用方言读。很快,学生便有了发现:“冒”字读起来更加用力,好像是说荷花生长时十分用力地往上长。听一听,让学生听出了“冒”字出口时的决绝气势,读懂了荷花从淤泥中向上,从荷叶底下冒出头来的勃勃生机。
《荷花》一课还有一个带儿化音的片段: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文章的作者叶圣陶老先生,苏州人氏,说的是一口吴地方言,偏偏要用北京话中的儿化音来写荷花,且一句话中,连用三个儿化音,这是为什么呢?
在中古音中,韵母也是有意义的。开口音表达开朗之意,闭口音表达细腻之情。开口度大,有大、强之意;开口度小,有小、弱之意。若句中去掉三个“儿”字,以“花瓣”“花苞”代替,我们可以看到:瓣,韵母“ɑn”,苞,韵母“ɑo”,都是开口音的韵母,读音明亮。但是,赏花时人的心情一般比较平和,不会激动高昂,从心底里生出对花朵的喜爱,是一种内心的享受。所以,叶老在这里加上儿化的“r”音,“花瓣儿”“花骨朵儿”,声音在喉咙里稍稍一拐弯儿,那细致的喜爱、亲切的感情便传达出来了。
所以,教学这一句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每一朵荷花,每一种姿态,作者都是非常喜欢的,可这里没有“喜欢”两个字,也找不到和喜欢意思相近的词,读课文的时候,你能从哪些词语、哪些声音中感觉到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学生出声地读这段话,从“儿”字的发音中发现了作者心中的“秘密”,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对汉语声音的表情达意作用也有了鲜活的体验。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