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丹
摘 要: 民间美术是源于生活的。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艺术瑰宝,它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鲜明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艺术审美意味,民间美术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更是现代游戏所不能比拟的。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教育的今天,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和策略,有效地将民族、民间美术引入到幼儿教育之中,让幼儿从小接触,感受和学习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
关键词: 民间艺术 民间美术 幼儿教育
我国传统社会中,孩子们基本是在与民间艺术尤其是民间玩具的亲密接触中成长起来的,从小时候玩的拨浪鼓、小布偶、穿的虎头鞋到长大一些放风筝。而如今的社会,家长们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从小就开始上各种早教班,孩子大一点上幼儿园,一到双休就让孩子忙于参加各种兴趣班:舞蹈、绘画、钢琴等,就算有一些时间玩耍,他们身边围绕的也是芭比娃娃、遥控汽车、变形金刚等电子玩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教师要把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独特的文化作为教育内容,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础。因此,我们不禁要问,曾经给过去孩子带来无限快乐的泥巴、折纸、剪纸等都已经过时了吗?难道只属于过去的孩子吗?幼儿教师应该把原生态还给幼儿,把生活还给幼儿。那么,如何利用民间美术丰富幼儿的生活呢?我结合实例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立足幼儿的生活,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我国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由于幼儿年龄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美术作品都适合幼儿欣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立足幼儿的生活和知识经验,选择适宜的民间美术活动内容。例如美术活动《印染》,幼儿通过初步理解和学习印染技术,使我们生活中随手可见的餐巾纸变得五彩斑斓,通过活动幼儿不仅提高了审美能力,而且了解了我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又如美术活动《冰糖葫芦》,活动题材选择于民间,冰糖葫芦是幼儿很熟悉的,教师提供黏土,幼儿在自由玩耍中不仅感知了黏土的特性,趣味性强,易于塑造,还任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创造,通过游戏掌握了捏、团、搓等基本技能。
二、联系幼儿的生活,运用多元教学手段
1.在生活情景中感受
民间美术作品很多是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让幼儿在生活情景中感受作品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我们会开展一系列欢庆活动。在元宵节前夕,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会挂起花灯,公园里甚至会举办花灯展,花灯的造型繁多,颜色鲜艳,很能吸引幼儿的眼球。我们开展美术活动《元宵花灯乐》,引导幼儿欣赏花灯的花纹、色彩、造型等,感受民间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了解色彩的装饰性,图案的对称性等特点,并让幼儿自己制作一盏花灯。我们将幼儿制作的花灯悬挂于长廊之中,不仅营造了节日氛围,还大大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要。
2.借助多媒体再现生活
农村幼儿园的民间美术资源不是很丰富,民间美术作品离幼儿的生活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带领幼儿走出去是不现实的,现代多媒体技术正是开阔幼儿眼界的良好途径之一。我们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声音、图片、视频等让幼儿直观地观察和了解。例如美术活动《京剧脸谱》,单靠观察脸谱,幼儿是无法理解其人物特点的,更无法进行创作。我们在网络上搜寻了有关京剧的影像资料,让幼儿欣赏,幼儿在听听、看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了。这比老师单一讲说的效果要好得多。正是多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使民间美术的欣赏活动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更加充满情趣。
3.社会资源的利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捏面人等。”我们利用农村的地理优势,深入挖掘民间老艺人,邀请剪纸老艺人展示卓悦的剪纸技术与艺术,孩子们叹为观止。我们还邀请了捏面人的老爷爷为小朋友表演,在老爷爷灵巧的双手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形象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这样将民间老艺人请进来的活动,使幼儿与民间艺术拉近了距离,更丰富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知。这些材料因其具有具象性、熟悉性、丰富性的特点,容易与幼儿产生情感共鸣,引发幼儿好奇心、亲切感,让欣赏活动充满浓浓的生活情趣。
三、融入幼儿的生活,营造艺术的氛围
幼儿园还注重整体环境的创造,比如我们将幼儿装饰的草帽、簸箕、竹篮、草席、草垫等作品展示在大厅中、悬挂在长廊之中,把美术专用室、民艺工作室进行了精心的布置……不仅凸显浓浓的民间美术氛围,更是幼儿的创作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幼儿自然而然地对民间美术充满了好奇,进一步拓展了欣赏的途径,丰富了幼儿的感受。但是民间美术单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关系对幼儿的艺术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园举行“青花瓷器”展,展示幼儿和家长一起动手制作的各种青花瓷盘、青花瓷瓶、青花瓷碗等。从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制作材料到作品构思到作品完成,幼儿都亲自参与,并通过家长的指导,不仅有目的地完成了作品,而且获得了有关民间美术形式的审美经验。又如亲子活动日,我们开展了“奇妙的编结”“我们都来学刺绣”等亲子活动,家长们在活动中表现得积极主动,他们对民间艺术的热情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再如每逢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节日时,我们就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外面参观感受节日氛围,丰富孩子对于民间艺术的认知。
四、拓展艺术的表现,丰富幼儿的生活感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一踏入幼儿园的民艺工作室,就会感受到浓浓的“民间风味”,活动室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随手可得的民间材料,如瓦片、毛线、石头、纸伞、购物袋、各类瓶瓶罐罐,等等。我们将这些材料都投放到活动室,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创作。有的幼儿在用各种材料进行印染;有的幼儿在瓦片上用水粉进行装饰;有的幼儿在把彩色的毛线整齐的绕在啤酒瓶上;有的幼儿在小石头上刻画出了自己喜欢的图形……这一系列活动都深深吸引着幼儿。我们还将已经完成的作品专门设置了展区进行展示,这些作品都是他们亲手创作、引以为豪的成果。
在中华民资的摇篮里,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使幼儿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才能引导幼儿从仅仅关注作品到关注生活的世界,懂得如何热爱艺术,如何热爱生活,如何创造更美好的艺术作品,如何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陶行知.创造宣言,新华日报,1943(11).
[3]庄春华.用游戏教幼兒学美术[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