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灿
摘 要: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创新精神。在学生尝试作业环节,每个班或多或少都有几个学生会问一些共性的问题,有这么多的学生问同样的问题,这是怎么回事?有了这样的想法,作者开始从教学和学生自身方面观察并反思,原因到底出在哪里?本文是学生的常见问题及反思后的对策。
关键词: 常态课 共性问题 反思 策略
一、问题
问题1:中高年级对绘画的要求高了,不再局限于画物体的外形,而是有设计意识及细节在里面,这就要求学生在绘画前用2B以上的铅笔勾画草图构思。之后问题就来了,老师:“可以不用黑笔勾线吗?”“老师还需要勾线吗?”
问题2:当外形勾画完之后:“老师,可以不涂色吗?”
问题3:受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喜欢横构图绘画:“老师,我可以竖着画吗?”
问题4:学生在勾画草图时,喜欢描绘物体时不能整体勾画,容易陷入局部。
二、反思
在小学阶段,为了使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要求学生用黑色勾线笔把外形勾画出来之后再上色。这样的画面效果工整、相对完整,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一是对于缺乏耐心的孩子,要勾两次线,他们不情愿;二是用同一种线勾画外形,就会比较单一。
针对第二个问题,在教材中,在同龄人的作品中有不同表现形式的引导。如在三下《厨房》一课中,在表现厨房时,有用水粉、水彩、线描写生的作品。这届三年级是我新接收的年级,在整个学期中,学生对线描画比较感兴趣,也许这样会节省涂色的环节,或者有的学生真的喜欢这种表现形式。
三年级的学生对构图有点意识了,但他们受平时语文、数学的严格习惯要求,不敢大胆尝试,按照老师讲的格式做作业的影响。即使有些学生对作业的构图或画面有不同的想法,他們也不敢尝试,要上来问问老师可不可以,也就出现了第三个问题。
学生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易于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对于自己喜欢的物体,画起来就坚决不放,非把它表现完整再来勾画其他形象。小学生本身对构图需要长期的美术素养积累才能达到。这样做只会使画面构图不合理,有些物体过大或过小、安排过密或过疏,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对策
1.巧用颜色,提高学生绘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一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画出的物体比较简单,同时他们比较大胆,大部分学生敢于下笔。对于勾线问题,要求学生不一定用黑线勾出,对于他们来说,单一的色彩不好看,长此以往,他们会对绘画失去兴趣。这学期我通过作品欣赏引导学生在勾线时可以选用协调色,如暖色调的画可以选择土黄、赭石色、褐色、深蓝等颜色勾线,也可以选择对比色勾线。对于胆子较大、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以通过颜色造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味要求他们用黑色勾线,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
2.妙用工具,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
在不同的课中,我尝试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表现画面,她们的兴趣很高。在执教六下《美丽的鞋》一课时,本课要求学生能够用不同的线条画出不同角度的鞋子。这是一节写生课,鞋有的不同的种类,如高跟鞋、布鞋、运动鞋、皮鞋,不同的鞋,它们的作用、质感是不一样的。在本课中,我引导学生用木炭条这种学生不常用的工具来表现。首先我引导学生了解木炭条的特性,质地较软,画出的线条松动有粗糙感,然后结合鞋子的质感,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一说,这种工具适合表现什么质感的鞋子甚至鞋子的哪些局部。记得有学生讲到,运动鞋的底部都比较防滑,有不同的肌理,它的底部就比较适合用木炭条这种工具用长长短短的折线来表现,还有学生讲到,我觉得高跟鞋就不太适合用木炭条表现,因为高跟鞋质地较硬,要想凸显鞋子的特征和质感,用铅笔结合其他笔相对合适……一种小小的工具引导,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他们不在局限于用铅笔勾形再黑笔描画的一贯做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
3.善用方法,制定符合学生能力的教学方式。
在上六上《蔬菜》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能够用不同的线条画出蔬菜的不同质感。这样的目标,在作业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作业设计:一是画同一种蔬菜,二是画多种蔬菜进行组合。在引导时,对于第一个层次的作业,我选用的是同龄人画的一棵白菜,引导学生从整体欣赏出发,看看线条的变化,然后细节比较如菜叶子上线条又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引导,学生能够找出菜帮上的线条较疏,菜叶上的线条相对较密。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条的疏密、粗细、虚实等变化。第二个层次的作业,在多种蔬菜组合时,为了避免抽象的讲构图,我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先是选择了几种蔬菜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判断。我选择了白菜、冬瓜两种蔬菜,学生立即作出回应,不太合理,这两种蔬菜都大,放在画面上不美观……在构图安排和各种蔬菜线条的处理上,我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学生从中一下发现画面的整体安排要有疏有密,蔬菜的选择要有大有小,质感(线条的疏密)安排就得到了解决。
4.深专教材,打造符合学生个性的作业要求。
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每节新课,根据教学的重难点都会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侧重点。对于涂色问题,我是这样引导的,在作业要求里,如果提到色彩方面,那你必须作彩色画面处理,如根据需要进行冷色调或暖色调、协调色或对比色的处理,否则就可以多种选择,根据自己擅长的画种来表现,如有些学生就喜欢画线描画、黑白画,这样的作业要求也为不同能力的孩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反思、重建的过程,在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就要第一时间反思,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反思的目的在于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学习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