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摘 要: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都承担着培养社会需求型技术人才的使命,兼具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与目标。本文以职业能力目标导向为视角,对职业院校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及教学活动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能力 目标导向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具备自己的特点,突出自身特色,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的空间。职业院校学生能否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关键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足够的职业能力,这个关键点为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指明了方向,因此职业能力目标导向在职业院校日常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1.日常教学中的职业能力培养新模式
(1)新模式的课程结构。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局限于某个专业课程,而是贯穿于日常教学中体现职业能力目标导向。新模式课程结构的建立,需要结合职业能力培养特点、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职业院校日常课程安排、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等因素,将新模式的课程结构基于职业能力目标导向构建为三个方面,即通识模块、职业技术模块与实践模块。在具体的课程结构分配中,要始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将德育体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基础学科纳入通识模块,将职业基础课、职业专业课、职业核心课与职业补充课纳入职业技术模块,将通识教实践课与职业实践课纳入实践模块。
(2)新模式的能力结构。
在新模式的课程结构下,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应包含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生活知能等几项关键能力,且在不同的课程结构模块重点培养与之对应的职业能力模块。职业能力新模式是原模式的拓展,在专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等基础上,增加了生活知能。生活知能是中职学生学习和生活所应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和生活态度,比如自我分析的能力、适应变化与应对逆境的能力、自我处理生活事物的能力等,这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了学生跟高的生活态度与心理,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新模式的注意事项。
中职学生能力培养新模式是在原有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通识教育理论进行的拓展,是中职日常教学的一种有效实践,因此在实践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日常教学中该模式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遵循内容全面性、代表性与专业性原则;二是体现中职日常教学中生活训练的课程教学,加强中职学生生活知能培养,开设生存生活理论和训练课程;三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阶段等特征,选择合理的修课形式,并结合学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指导;四是结合中职院校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合理分配三个模块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比例;五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比如理论讲授、实验实习、社会调查、参观、表演、讲座、课外活动等。
2.关于加强日常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1)提高日常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认知。
从学校层面,职业院校要认识到日常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性,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真正落到日常教学的实处。除了学校与学生自身强化意识之外,还应该通过社会因素对学校的日常教学进行刺激与督促,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明晰职业能力目标导向始终贯穿与整个职业院校教学中,重视日常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日常教学的紧密结合。
对目前中职院校的日常教学及基础教学、专业教学、辅助教学进行分析可发现,多数中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日常教学安排及内容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改进完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首先,在设置专业时,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真正需求选择日常教学内容与模式;其次,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日常教学中,以模块教学为主体,合理设置通识课程、基础专业课程与核心专业课程,采用适当的实施途径,完成模块教学任务。
(3)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验实习是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必备条件。此外,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水平也是影响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需要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思路比如向各级政府争取经费,争取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扶持资金投入,发挥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吸引社会资金,等等。
(4)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化人才。
在日常教学中始终坚持高认知培养、高技能培养、高素质培养的指导方针,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与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学校就应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使其认识到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作用。随着教学的进行,逐渐开始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建立技能评判标准,进行综合考核。标准包括实际专业能力、职业技能资格、品格素养水平、体能体魄水平、企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6.
[2]李军,赵明炯,卞平.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