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基层素质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2015-09-10 07:22邬文静赵冬梅
考试周刊 2015年98期
关键词:教育现状发展战略基础教育

邬文静 赵冬梅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现行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影响素质教育的主要因素,对这些阻碍因素进行了深层次剖析并寻找解决对策。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教育现状 素质教育 发展战略

21世纪的中国,科技日益发展,国际竞争压力骤增,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个领域都迫切需要“不拘一格”的创新性人才。人才的培养最终归结于教育,真正意义上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一、解读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指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历史由来已久,不同时期社会赋予素质教育不同的含义。近现代,素质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者有提出“自由思想,兼容并包”的教育家蔡元培,主张“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学家陶行知。

二、现行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影响素质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几个方面

笔者认为,影响我国现行基础素质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对于教育的观念是否改变;二是教育机会是否均等;三是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有效;四是除学校之外是否发挥家庭社会教育优势。

除了上述几点,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例如:学校创新教育是否有效;教学体制改革是否到位;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评价制度是否合理,等等。

三、对在基础教育中阻碍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的深层次剖析

(一)从当今社会对于教育的观念角度分析。

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在我国提出已久,小学初中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一直强调给学生减负减压,学校采取教师尽量少布置甚至不布置课后作业,考试不排名,学校增开素质拓展课程等种种举措,打破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但实际上,社会对于教育功能给予太多期许,“知识改变命运”、“不读书没有未来”等观念在中国人观念中生根发芽,教育理念功利化导致教育培养方式和教育培养方向的功利化。学校减负催生了一系列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社会出现教育怪象:学校在减负家长在增负,学生变成“周末上班族”。

(二)从教育机会不均等,城乡教育质量悬殊角度分析。

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全民性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民性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它体现了教育公平性原则。尽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的基本教育理念,城乡居民无论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如何,都有统一资格免费获得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但是城乡基础教育资源供给配给不均衡现象在我国仍然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流失严重。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各种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无法做到优化配置,阻碍了素质教育在社会中的全面推行。

(三)从现行的课堂教学效果偏离了素质教育初衷分析。

素质教育不是脱离现实条件的“理想化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成为贯彻素质教学的一个重要评价体系。但如今,有些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过度化了,在他们心中,自有一套工业流程的细化标准衡量一堂好的优质课是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模式是否体现素质教学。在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下,优质课堂演变成展现教师技巧的课堂,教师如何导入课程,站在哪个位置讲课,板书如何设计,字该写多大,什么话题可以和学生互动,与哪个学生互动……这些种种都已经在上课之前全部预设和安排好,一堂看似精益求精的课,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老师,符合素质课堂教学的重要评价指数,但如此的教学方式失去活力和温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从家庭教育对基层素质教育的影响力分析。

素质教育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学校教育问题,它有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从素质教育涉及的精神实质和关照的生命个体看,素质教育的实施不能仅靠教育系统完成,它需要每个家庭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为支持素质教育营造一个良性氛围。而纵观很多基层教育现状可发现,现在很多基层教学责任过度化,学龄段的孩子一旦进入学校,一天近乎八小时待在校园,与父母和社会联系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学校文化成为他们接受所有文化的来源站,家庭社会教育对孩子们的影响力极低,无法发挥除学校之外获得教育渠道的辅助功能。

四、针对上述四点阻碍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推进因素的解决对策

(一)确立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观念。

中国的教育选拔制度,从最初的科举选拔到现在的高考选拔,都是一种以考试成绩论优劣的所谓“精英式”选拔,“学而优则仕”“一考定终身”等思想导致国人对教育功能的解读过度化。打破传统的教育“功利化”观念,需要社会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学校转变办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育部门改变高考模式,改革考试内容;用人单位改变人才录用规则,质量评价制度等多方合力。

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功能和目标,必须从观念上去教育功利化,要社会从观念上转变,则首先需要相关部门从制度上进行改革。

笔者认为问题的归结点在于改革考试选拔制度和教育考核体制及人才录用规则。从考试选拔制度进行改革,可考虑打破高考一考模式,变成多考制;从考试选拔内容进行改革,把学业、道德、体能、综合素养等纳入考核选拔范畴;考试选拔人才时考虑地域差别,对于贫困落后地区学子进行政策性扶植,确保受教育的公平性。

改革教育评价体制,首先是改革教师考核体制,不能以传统的分数排名量化一个教师,可以采用新型教师考核方式,例如让学生和家长参与评教,评教参数可由单一的考试分数为系数转变为以教师教学水平、专业水平、道德水平、奉献精神等多元因素为参考系数。其次是改革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制,不以学生升学率为考核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数,可把学校的升学率、满意度、组织质量、文明系数等作为静态参考指标。再借鉴国外中小学的做法,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教育质量评价依据,强调学生多元、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内在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校把教学重点转到基本技能的提升和对必要知识的掌握上。

从打破现有的人才录用角度讲,单位或企业录用人才,不应以学历为唯一的敲门砖,全社会应着力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观的人才选拔录用制度。例如公务员选拔,可效仿英国公务员的录用办法,人才录用过程中可突破身份、年龄、学历等种种限制,选拔人才采用“唯能是用”原则,把素质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从而激发社会对于素质发展的内在要求,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教育的目的,由对重学历的追求转为对重视能力素质的追求。

(二)政策倾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民教育,但由于我国现存的地区经济分布不均匀现象在短期内还将长期存在,因此政府应该努力出台相应政策改革拓宽城乡学校均衡发展途径,全力提升偏远地区教育水平。

针对教育机会不均等、城乡教育质量水平相差悬殊现象,政府主导部门应联动部门出力,科学调整学校布局,按需要撤销一些生员匮乏的极小规模乡村学校,合并一批中等规模的乡村学校,采取领办、合办等多种形式,推进名校进入贫困落后地区。对于留存的乡村学校,统一要求按照城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配齐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专职教师,加大经费投入和待遇职称倾斜确保城乡师资水平均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教师的年龄和学历结构。开展多种授课形式,例如城市名师巡回授课,中小学优秀教学资源大规模在线开放的“慕课”形式,尽量实现优质资源城乡共享。推进城市优质学校和贫困地区学校的帮扶结对活动,政府出资乡村学校教师进入优质学校免费培训学习,提高乡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甚至可以出台政策对于骨干教师扎根农村学校的,给予提高工资补助和职称晋升等各方面的奖励。

(三)进行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更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际的情况进行改革和创新,否则就只能是“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的自欺欺人式教育。中小学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是关键,课堂教学效果强化了,才能为中小学学生真正减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真正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讲,一堂真正的优质课讲授的知识应该是尊重现在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其次从课堂气氛上讲,真正的优质课堂应该是既有老师传授又有学生积极参与,自由和谐,气氛活跃的灵活教学,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命质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快乐,而不是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排名,毕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再精彩是失败的;再次从培养目标上看,真正的素质教育课堂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教学思维的精髓、欣赏文化知识的美妙、揭示自然真理的奥妙为目的;最后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优秀的素质教育者不仅需要有恰当的教学手段,还需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和知识业务水平,以及灵活机智的教学方法,超越课堂教学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最关键是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热爱。

(四)家庭教育助力学校教育,双管齐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素质教育的推广不能只寄托于学校,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树立起“泛教育”理念,家长也是教育家,家庭也是教育场所。适合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和谐、民主、自由而充满爱的氛围,这里讲的“爱”应该是以能激起孩子们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适度的有原则的爱。现在的家庭多数是独子或少子家庭,他们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期许和爱都倾注给自己的孩子们,殊不知,这样的爱往往不是过于苛刻就是过于宠溺,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规律。真正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既给孩子们足够的爱又不至于过于宠溺孩子,导致他们丧失生活的基本能力;父母应该懂得爱孩子的方式,爱不是物质上的给予和满足,而是精神上的鼓励和信任,是尽可能多地陪伴左右,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孩子才会懂得信任他人信任社会,只有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孩子才能真正在爱中成长;同时,父母应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并给予他们足够自主活动的空间,每一个孩子都是落入凡间的天使,我们不应用成人的眼光和规矩束缚他们,只有给他们足够多的包容和空间,他们才可能创造出我们意想不到的奇迹。

五、结语

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成为当前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处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能再以陈旧的教育观应对全新局面,教育改革重在创新,创新离不开人才培养,只有从基层教育开始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能为实现和平崛起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晓强.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10.

[2]成尚荣.弘扬传统文化的“照着讲”与“接着讲”[N].中国教育报,2015-7-15(09).

[3]于建富.素质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16.

猜你喜欢
教育现状发展战略基础教育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高校ACCA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