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芹
摘 要: 思品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积极把脉与问诊,直面阅读理解,究其原因,对症下药。提出创设关联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兴趣并做好两个优化,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与技能。
关键词: 阅读理解能力 情境 阅读动机与兴趣 方法与技能
阅读理解是对多种形态的文化符合的认知、理解和加工的过程。我结合思品课教学实践,积极探究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优化高效课堂,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改变教学的意义。
一、设置关联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兴趣
阅读动机与兴趣是引导学生阅读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一文中指出:“就学生而言,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往往取决于他们阅读过程的情绪色彩:如果他们渴望读书,并且阅读的时刻能给他们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们的意识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学生良好的阅读动机与兴趣的激发,想方设法创设多种关联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动机与兴趣,诱发阅读心理。
1.主题式漫画组图
主题式漫画组图即漫画情节上带有横向或纵向的关联性的系列组合,结合教学内容,形成阅读教学资源。该灵感来源于平时观察到学生课间争相借阅《爆笑校园》等漫画作品。漫画对未成年人有强大吸引力,漫画赏析往往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愉悦感。我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广泛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漫画资料整合为阅读资源,推进教学活动。
如在教学“诚实守信”内容时,从《笑林》、《时事》中的“漫画之页”等刊物栏目中筛选相关漫画,基于学生的心理感受,基本认知,形成一个系列的阅读材料,逐步推进教学活动。学生在愉快的漫画赏析中个体感悟与师生合作学习活动中明白了从传统美德、公民个人、集体、社会、企业及政府等多角度感知和理解诚实守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阅读教学源于学生、源于生活,教师应善用一颗智慧的心和发现的双眼引领学生体验和感悟。让课堂变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轻松高效地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对学生产生长效的教学影响。
2.主题式视频组合
主题式视频组合即视频内容情节上带有横向或纵向的关联性的系列组合,结合教学内容,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教学资源。从心理学角度看,视频资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眼、耳、脑等多种人体感官协调进行学习活动,有利于强化阅读教学效果。视频资料可源于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与微电影等。不拘一格,重新剪辑整合形成主题式阅读理解的视频组合资料,推进教学活动。
如在教学“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自我保护”相关内容时,我便采用该方式。从《今日说法》栏目中截取了几段关键性的视频阅读理解的教学资源。重新剪辑组合,设计了主题式的视频资料作为阅读理解分析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个体与分组或集体阅读,积极思考分析。学生在分段式观看过程中小组内外结合事件中关键人物的思想变化和整个事件进展等情况相互设问作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和思维,促进学生加深对该问题的进一步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学生在正确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获得的喜悦感与成就感又进一步点燃了学生阅读分析的激情。这成为培养学生阅读动机与兴趣,提升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加速器。
3.主题式图文组合
主题式图文组合,顾名思义即结合教学内容将图画、图表、文字等组合为关联性的系列阅读教学资源。图文组合类背景材料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也是重大考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
如在教学“合理利用资源”时,我将图画、漫画、表格、曲线图、数据等多种形式的材料有机组合,形成阅读理解分析的教学资源。在师生合作和小组合作中逐步引领学生有序开展教与学的活动。通过数据图文变化等方式将我国中东西部、苏南苏中苏北、中外、整个地球与人类的生存现状与未来发展等多种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类比分析,向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变式化、双向多维传递信息,有效促进学生不断加深对阅读材料的认识。在学生实现对材料多角度的理解与把握的同时,促进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所学内容,尤其是对一些时政性较强的阅读情境的图文设计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对相关情境材料的阅读动机与兴趣,也更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知深化,较好地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及知识能力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注重整合多种阅读资源,多尝试寻找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兴趣所在,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兴趣。
二、做好两个优化,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与技能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阅读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生理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认知活动。”对于学生的阅读活动,我们必须想方设法采用多种手段精心安排和科学指导调动起学生的多种积极的心理因素,通过学生的反复阅读实践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阅读方法和技能。笔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个优化。
1.优化阅读时间安排
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对学生的阅读心理的促动显得尤为重要,保证学生的合理的阅读分析时间也是提高阅读分析能力的前提基础。锁定课堂有限时间,留足学生阅读时间至关重要。
教师必须尽量抓住课堂主阵地,锁定课堂有限时间,在课堂上安排学生阅读分析练习的时间。让不同阅读水平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完整的阅读过程。仓促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必然存在负面心理,甚至厌烦情绪,阅读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
2.优化阅读方法指导
课堂教学中,教师應该有意识地营造并突出阅读的氛围,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中我们必须设法加强阅读指导,优化学生的阅读技巧,力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尝试如下做法。
(1)讨论问答法
让学生分小组围绕某一个阅读专题中的既定阅读材料展开讨论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本小组成员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难解的疑问及收获,先在本组交流,互相提问释疑,分享感悟收获,明白的道理及解题的方法,等等。如果有不能解释清楚的疑问则可以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互相帮助解决。如:提供“感悟辉煌成就,喜庆祖国华诞”相关的庆典视频和文字表述的伟大成就等具体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分几个学习小组,互相设问回答,交流感悟收获。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一系列相关设问相继呈现。这样的阅读理解方法,讨论争辩的范围由小及大,由个体而小组后全班,能够让学生个体的思维火花交相碰撞,全体学生的智慧结晶逐渐生成。
(2)游戏表演法
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和教学目的需要,我们课前做好安排,将阅读材料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品、相声、话剧等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心理,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感受领悟能力。如在“南京青奥会”专题阅读时,我们请学生自愿到黑板前画上该赛事的吉祥物。画好了之后,请各小组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围绕吉祥物、开幕式、重大比赛、优秀运动员和志愿者等为其他小组设计尽量多的考题。精彩的问题层出不穷,有的对答如流;有的赶紧翻书找依据;有的拍案争辩;有的恍然大悟等课堂气氛活跃热烈。我发现有个别常常游离于课堂的后进生也积极参与,融入其中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轻松实现,而且常常会有意外的教学资源生成。
(3)竞赛探究法
根据未成年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的探究深化需要,我们可以在课堂阅读训练中采取竞赛形式,如: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赛、抢答或对材料升华拓展比赛等。如在“科学发展观”专题阅读时,在城乡发展问题,我们举办过知识竞赛,在科技发展方面,就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我们开展过辩论赛,等等。这些活动开展的背后是同学们分小组收集、整理、提炼相关材料和对课本知识梳理、巩固、升华的过程;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是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思考、团结合作、共同体验的过程;这些活动之后是所有参与的同学对相关材料,课本知识的再认识、再体会、再升华的过程,也是因自己的优秀表现产生幸福体验和对自己的思维盲点再纠正的过程。
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精选阅读材料、建构新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平台,遵循教学活动和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及对各种答题的有效知识信息的捕捉和表达能力,力求激发并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特别是学生的积极阅读意识和主动的阅读心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