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颖
摘 要: 我国教育随着世界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入一个全面化发展的阶段中。语文阅读能力成为当代初中生学习期间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因为初中学生在语文写作方面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注重方式和方法。通过对于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方面的能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此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引导写作
我国的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样化的教学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目前综合型素质高的教师成为一种需求的主导。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课堂中加入引导写作方面的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在现代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结合写作方面的内容制订教学方案,从而综合性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化的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发生很大的改革,教育的中心开始逐步移到能力培养方面,将教学重点放在通过阅读课程的教学渗透写作方面的教育。在现阶段的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目标性和规范性,只是漫无目的地向前摸索着前进;教师在思想方面未实现全面转变,对于新的教学理念的接受程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在教学方法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综合性地提高整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2.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作文应包含真实感情
初中生还处于青春时期,根据心理专家的论述,此阶段的学生具有特殊性,他们的感知能力较敏感。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12岁~15岁的青少年感知能力较敏感、情绪波动较大、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和人物具有一定的观察力[1]。但是课堂上一些语文作文老师授课水平较普通,学生难以对作文产生兴趣,课下家长没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诱导,造成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只有骨架,没有血肉,通俗地说就是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很多观点的阐述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作文中,这就使得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不仅内容空洞,而且情感匮乏。
2.2作文模式切勿过于单一
虽然近些年来素质教育不断地被专家学者提出,国家和相关的教育部门也大力倡导将素质教育真正融入平时教学中,但是高考的指挥棒依旧没有改变,依旧是以学生的分数定天下,因此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在该教育模式下,语文老师为了单纯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开始创作出“万能模板”,所谓的万能模版是老师根据题材和作文要求给学生固定的模式,学生在作文写作的时候学会将模式合理套用就可以[2]。根据现实情况,为了纯粹地提高学习成绩,授课老师的“模板作文”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一些专家在阅卷过程中表示现在学生的作文都大同小异,一样的结构,一样的模式。概括地说是按照总分总的模式写,第一段总起,中间写固定内容,最后首尾呼应。因此,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初中生的思维被限制,出现作文模式过于单一的现象。
2.3教师写作教学方式要不断改革
初中生没有过多的社会经验,容易幻想,很单纯,都有丰富的想象力,按照道理说应该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些老师的授课水平非常普通,并且教学方式不够科学,没有从本质上掌握学生的发展特点,授课是根据生硬的理论知识进行谈论的,因此就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受到限制。比如《一面》这篇课文注重对鲁迅先生外貌的六次描写,其中有三次是详写。“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这抓住了主人公外貌进行详细描写,也为下文中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的情感做了铺垫。但是教师没有将课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只是要求学生从五官描写人的外貌,学生最后写出来的作文都是“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消瘦的身躯”等模式化描写,毫无新意可言。
2.4作文应注重生活气息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平时的课文讲解时十分注重文章的主題思想,于是要求学生的作文进行相应的模仿,一定要对自己作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概括总结,于是就出现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3]。老师和作文命题者忽视该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强硬地要求学生表达自己还未形成的观点,再加上一些学生都周围的事物缺乏观察力,作文缺乏生活性,显得呆板生硬,毫无趣味。
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写作的有效策略
3.1在阅读中巧做写作的小练习
写作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成就的事情,是一个需要不断的积累和练习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小的练习进行写作方面的辅助练习,从而让课堂上面的内容更饱满和充实,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消化课堂内容。例如上文中提到的《一面》,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穿插写作教学,将以阅读为目的的教学转化成以写作为目的的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知识的主要方法和技巧。如进行人物描写的作文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先找出范文让学生进行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创新。语文教师可以以《一面》中的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详写为范例,教会学生“抓住主要特征进行描写”,通过分析、讨论、练习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从而打破学生过去写作中的思维定势,改变学生只注重“大”方面的描写,忽视细节的刻画,导致写出的人物不够立体、生动、形象。
3.2增强阅读写作指导效果
根据最新教学大纲显示初中语文阅读任务较多,不仅是考试中的重点,还是难点,因此教师在分析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详略得当,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最佳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订阅读计划,然后带着阅读任务进行教学计划[4]。指导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任务型学习,以此增强阅读的指导效果。
例如老舍名篇《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文主要描写了济南冬天与众不同的美,与此同时还表达出老舍先生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師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要运用合适的方法教会学生认真体会文中优美的句子,并通过不断模仿、修改教会学生在作文中灵活运用,这样就为今后作文写作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3.3在阅读中注重心灵的共鸣
根据实际调查发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初中生对语文作文的写作产生畏惧,甚至是排斥心理,因此写出来的作文质量较低,缺乏真情实感,抄袭痕迹较重,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知识、写作素材等。针对此问题,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运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认真思考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每个经典段落中包含的情感[5]。只有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才能为写作素材提供灵感,比较有效的写作指导方法是教会学生写“阅读笔记”,以此让学生加深对阅读文章中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是值得教师花费较多时间与学生共同学习的经典阅读美文。文章字字恳切、情感真挚、语句优美,作者经历人世间最痛苦的亲人离世,但是受到紫藤萝花的启示,从而树立更坚强的生命意识。这种文章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把握主人公写作心理,并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悟能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更具有生活气息。
4.结语
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这是叶圣陶教育理念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语文阅读课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传授阅读等方面的技巧外,还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学习。要让学生将两者很好地融汇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语文阅读教学,从而在写作上帮助学生开拓出更多的门路,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彭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从有效走向创新的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2]张锦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1.
[3]王俊英.谈谈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07:60.
[4]简迎春.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0.
[5]邱春梅.试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延伸的有效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