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福剑言论不雅视频”网络传播框架分析

2015-09-10 23:52杨唯汀
新闻世界 2015年12期
关键词:框架分析

杨唯汀

【摘要】本文在搜集凤凰网发布的关于“毕福剑言论不雅视频”的相关报道后,对全部新闻文本进行分析,结合框架理论的相关内容,从新闻框架的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剖析网络媒体对事件发展的评价、态度和看法,进而得出新闻报道的框架。

【关键词】框架理论新闻框架新闻文本

2015年4月,央视节目主持人毕福剑从央视节目中消失。事件源于4月6日开始在网络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毕福剑在好友聚餐时唱起了经典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选段,语气戏谑,还涉及对已故领袖大不敬。这一段言论被录下来并发布在网络上,最后导致了其被停职。

一、理论阐述与研究方法

近年来,新闻传播研究对于框架理论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美国学者盖伊·塔奇曼在《做新闻》中提出,“新闻是一种框架”,新闻框架就是新闻文本所呈现出来的某种模式化、固定化、普遍化的表达方式。因此,“框架”是媒体在多篇报道中所呈现出的某种一致性的视角,或者是固定的报道模式。

由于概念的复杂多样,框架分析的方法也十分繁杂。本文将借用台湾学者臧国仁在《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一文中的分类,从框架的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利用搜狗新闻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选择2015年4月7日至9月这一时间段中凤凰网所有相关新闻报道作为研究的文本,从不同的层次进行新闻框架分析,进而分析其报道模式。

二、高层次结构:报道主题框架分析

1、报道量

报道量反映了媒体对一个事件的重视程度,越是重视的事件其报道力度也就越大。“毕福剑不雅视频”引发大范围讨论是名人身上的特有现象,牵扯出名人隐私、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媒体必然对其进行关注和报道。

视频于4月6日发布于互联网,4月7日至10日逐渐进入讨论高潮,7月底之后事件沉寂。在此期间,凤凰网共发布了32条相关的新闻。其中4月8日至11日为集中爆发期,4月9日达到峰值,共11篇;4月13日以后偶见一篇。该事件在刚爆发时受到较大关注,但是在初期的热度过去后,关注度下降。可见,媒体对这类事件的关注是短暂的,只在讨论集中期给予适度的关注。

2、报道主题

媒体通过设定主题来决定新闻的叙事结构和内容,也就是使用框架。媒体选择什么样的主题,也就决定了其报道框架,并以此影响受众。

凤凰网对“毕福剑言论不雅视频”报道的主题中,事件回顾类2篇、事件评论类11篇、原因分析类2篇、后续结果类9篇、社会影响类4篇、当事人介绍类3篇。报道的主题主要集中于事件评论和后续结果报道,事件评论略多;其次,是社会影响和当事人介绍为主题的报道;最少的是事件回顾和原因分析。

在类似事件中,网络媒体的报道重点是立场表达和结果呈现,事件的具体内容和原因分析等,不是重点。因此,媒体在确定了报道主题的方向之后,其报道框架的选择也就集中于事件的评论和后续发展。

三、中层次结构:报道结构框架分析

根据臧国仁对中层次框架的划分,凤凰网关于“毕福剑言论不雅视频”的报道可分为:主要事件类3篇、历史类3篇、结果类9篇、原因类2篇、影响类2篇、评论类12篇。

与主题框架分析的结果相似,评论和结果结构占主导,主要事件、历史、原因和影响在新闻结构中所占比例接近,但都远少于评论和结果结构。可见,网络媒体对类似事件的报道,其新闻结构都是以评论和结果为主导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来看一看报道的基调。根据所选的新闻文本,按正面、中性、负面三个方面,报道基调的统计结果为:客观类21篇,批评类5篇,平衡类5篇。可见,媒体的新闻结构框架,是以客观性为基础的。

四、低层次结构:报道话语框架分析

媒体通过对字词句的选择与运用,来架构微观层次框架,具体的语言表达建构了媒体想表达的世界。因此,“特定句式或词语的选择都代表了记者如何认知或了解事件,也暗示了记者希望受众对事件如何认知与了解”①。通过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有利于分析记者的态度观点和媒体的意识形态。下面,我们通过对客观、平衡、批评三种不同基调的新闻的词句进行分析,来探索报道的话语框架。

1、客观报道

统计发现,主要事件、结果结构的新闻都可以归于客观报道,部分评论结构的新闻也是客观报道。主要事件的报道以陈述事实为主,涉及对该事件的简要叙事,内容相近。而关于结果的新闻,则主要是事件的最新进展,依据事件发展的最新动态,据实陈述,倾向性不强,无法分析媒体的立场态度。

因此,对于客观报道的部分,评论结构的新闻需要进行着重分析。在这些新闻中,频繁提及时代、社会、私人场合、个人隐私、公民、言论自由、信任等词语,比如:

“公民免于恐惧,不仅是可以自由、无心理负担、不需要担心报复地公开表露个人看法……相对私人的空间中还可以稍微放松地谈论,不必设防,无须战栗。”——《毕姥爷的饭局是个什么局?》

“该不该这样做,一夜之间转向了官方该不该这样管。……你从地位和荣耀中得到了巨大利益,怎么可能不付出点‘慎独’的成本呢?”——《别同情毕姥爷我们所有人都被坑了》

“已超越毕福剑本人的范畴,成为有损央视形象的公共事件”——《央视工作人员:无论毕福剑道歉是否真心都算过关》

“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在新媒体时代的特殊性,公众人物应该有更严格的自我要求。”——《不是为毕福剑辩护,是为免除生活恐惧而反思》

媒体在这些报道中,将其上升为公众议题进行讨论,不再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对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名人的隐私权问题、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公民的言论自由以及社会信任等问题进行探讨。媒体真正的框架是对于社会公共问题的探讨,并且以此引导受众的观点。

我们将这类报道总结为“公众议题框架”,符合公众议题讨论的范围和步骤。在这一报道模式下,媒体结合新闻热点和社会现实,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反思,引导舆论。

2、平衡报道

数据显示,在平衡报道中影响类2篇,评论类3篇。影响结构呈现的关键词是文化、饭局、政治宣示、道德等。如下:

“经常参加饭局的人,很有可能会,变得异常谨慎。”——《媒体:毕福剑事件或将打破中国饭局文化的默认规则》

“对毕做什么样的处罚,被这部分舆论当成‘政治宣示’……舆论场上围过来的海量争论和斗争不应变成这一事件的重心”——《环球时报:毕福剑风波再接着炒就变味》

评论结构的关键词是谨慎、发布、相对的自由、舆论场、主流价值等,如下所示:

“不能以此判断其政治立场……名人谨言慎行的必要性……公众人物,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保持和谐……不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把一个名人私下有争议的言论发到网上,这一做法不应受到鼓励。”——《毕福剑言论“不雅视频”流出谁之过》

“发表言论的自由……相对的自由……也许不应承担法律责任……要接受公众的质疑,并承担其他相应的责任。”——《法制日报:毕福剑也许没法律责任但要承担其他责任》

“舆论场充分展现了多元性,但主流价值取向的轮廓也较清晰……互联网舆论风向变迁的标志事件之一。中国有很多‘正事’要做,而舆论场不断增添‘野史’的鲜料……‘狂欢’”——《环球时报:毕福剑风波验证互联网舆论的变迁》

在对当事人进行批评后,从文化、舆论等角度进行讨论。这些报道在内容上是平衡的,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具有同一个倾向,那就是对政治化、道德化地处理该事件的反对。这也就能总结出平衡性报道中媒体的框架,他们反对站在政治和道德的高度去批判当事人,而是希望就事件本身来进行讨论,在事件的基础上对文化和公众舆论的发展进行思考。不是从政治或道德上去评判,而是考虑当事人行为的适当性以及公众的看法。这一种框架,我们将之总结为“去政治、道德化框架”。

3、批评报道

5篇批评性新闻从政治立场、个人作风、纪律意识等方面对毕福剑进行了批评,用词严厉,语句严肃。这些新闻的主题包括政治立场、底线、责任、信仰、纪律等,关键词包括毫无禁忌、口无遮拦、信仰缺失、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这些词语的使用,使得批评报道的程度加深。具体如下:

“骨子里缺乏明确的、起码的、与其身份相符的政治立场底线的行为体现”——《中青网:毕福剑欠全国人民一个道歉》

“毫无禁忌的表达……口无遮拦……名人们理应谨言慎行,谨防‘祸从口出’、自毁形象”——《新华社点评毕福剑王思聪:别拿粗鄙当个性》

“毫无禁忌的表达只能对着树洞。”——《新华社批名人口祸风波:把涉黄涉暴语言当个性》

“对这段历史的尊重和认同还不够……信仰缺失和信任匮乏。”——《军媒:“毕门宴”视频折射的信仰与信任危机》

“党员就要有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不能将自己的言行凌驾于党的纪律规矩之上,……严重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言论自由不等于自由言论”——《中国纪检监察报:党员毕福剑必须讲规矩》

这几篇报道的批评措辞十分严厉,还是用在一个曾经很受欢迎的中央级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身上。一方面,体现了媒体对该事件的重视,对其恶劣影响的估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这些媒体对该事件的“零容忍”,特别是毕福剑本身也是共产党员的前提下,从党的原则进行批评也无可厚非。这些报道批评的是毕福剑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立场的问题。因此,我们将此类报道总结为“党报批评框架”。□

结语

媒体对“毕福剑言论不雅视频”的关注度和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基本局限于事件发生的几天之内,主题也主要集中于事件评论和后续结果报道评论和结果型结构的报道占绝大多数,媒体报道的基调以客观为主,兼有平衡性和批评性的内容。

结合新闻文本,我们得出了报道的三种框架:“公众议题框架”、“去政治、道德化框架”和“党报批评框架”。“公众议题框架”是基础,另外两种框架则更多地表达了作者和媒体的立场,带有倾向性、政治性或者说是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①黄敏,《再现的政治:CNN关于西藏暴力事件报道的话语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3)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③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三民书局,1999

④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框架分析
PISA财经素养评估框架比较
框架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CDIO框架下欧盟应用技术院校QAEMP配对互评项目的实践与启示
分析:是谁要过节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回头潮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