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已历时20年,至今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原因则主要在于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匹配的体制基础还依然顽固地发挥着作用。因此,只有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关键词】深化改革市场化转变方式
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应为6.53%,没有这样的速度,就难以实现小康目标。①然而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持续30多年,年均9 .8%的高速增长之后,从2010年的第一季度开始,经济增速整体开始放缓,出现了连续23个季度的下滑。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12.1%下降到2014年第四季度的7.3%,到今年的第三季度进一步下降为6.9%②。那么,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之后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其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一个新提出的问题,早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审议“九五”计划“建议”时,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③;“十一五”规划更是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这一时期的战略重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今,已历时20年。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任务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匹配的体制基础还依然顽固地发挥着作用。因此,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需要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就需要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此,本文就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概况地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并日益凸显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平衡、包容、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而迫切的要求。所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优化、收入分配公平、生态环境优良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就是从传统的依靠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创新和效率的提高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37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2014年达到10.38万亿美元。但与此同时,在经济快速增长中积聚的矛盾与问题也与日俱增,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内需不足,产能过剩严重。虽然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提高到58.4%,但仍偏离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今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到51%,但第三产业发展依然滞后。产业结构失衡,抑制了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消费需求;社会各阶层、行业、城乡、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尤其是以城乡二元体制为基础的公共资源配置、社会保障体系等制度层面的不平等,更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的资源过度消耗、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不可持续。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④
二、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的根本原因
市场经济体制是迄今为止效率最高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资源可以达到最优配置。但由于存在着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需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干预,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是有限的服务型政府。而目前仍处于转轨中的我国政府职能与之尚有较大差距,市场仍未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为:
1、政府过多干预,生产要素市场化滞后
现一般商品和服务领域价格已基本市场化,但生产要素和能源、资源性产品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仍主要由政府主导,其价格被人为地压低。这使得企业会选择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利润最大化。正是由于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导致了经济结构失衡,制约了经济活力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同样,由于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对能源、资源性产品的价格管制,不同程度地助推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其结果是鼓励而非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高资本密集度产品的生产。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言“资源要素价格行政定价,鼓励了浪费,破坏了环境”。
2、政府过度管制,市场竞争不充分
由于政府的过度管制,阻碍民间资本进入,导致资源错配,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如备受关注、至今仍难以有效化解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融资难的原因在于融资门槛过高,小微企业缺乏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担保物,加之自身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健全,经营稳定性差等因素,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而融资贵的原因则在于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过少。我国有1900多万家企业、7000多万市场主体、13.6亿人口,⑤银行却不足1000家,结果是80%的民众和市场主体难以得到金融服务。今年一季度企业平均利润水平为5%左右,而企业融资成本却为6.83%。过度管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金融、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业的长期供应不足,质次价高。融资难、融资贵、看病难、看病贵、网速慢、资费贵等现象的长期而广泛存在,不仅影响了社会公平和公正,而且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抑制了经济发展活力。
3、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秩序不规范
以所有制、地域和部门归属划分的各类经济主体在市场准入、政府采购、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担保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存在政策性差异、区别对待。市场规则不统一,导致市场主体无法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
对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市场垄断、行政封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有效制裁不力,监管不到位,营商、消费环境欠佳。特别是经济生活中依然存在的行政垄断,政企不分等,侵害了市场参与者的利益,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公平竞争。
没有体制上的重大突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举步维艰,更谈不上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推进市场化改革。
三、实现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
推进市场改革,就是更进一步压缩政府权力,开放更大的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限权问责,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方面通过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用权力清单明确政府只能做什么,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
另一方面在限权的同时,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用责任清单明确政府该做什么,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通过限权问责,实现政府职能归位,建设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
2、推进价格改革,更大程度让市场定价
按照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决定价格的作用。政府仅限于掌握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有关的资源,除此之外,稀缺资源的基本配置应当由市场承担。政府最大限度地退出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市场化,使资源配置从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市场主导型。
3、放松管制,激发经济活力
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在制定负面清单的基础上,清单之外的所有事项一律放开,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破除民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实践证明:经济越自由的地方,经济发展就越好,人们的生活水平就越高。经济自由是经济起飞的真正发动机。□
参考文献
①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党校作专题报告,新华网,2015-10-23
②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2010年4月—2015年11月
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建议》,1995-9-28
④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中国新闻网,2013-9
⑤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网,2015-7-1
(作者单位:省直工委党校)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