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 刘淑玲
11月2日,中山大学校园里,宁静一如往昔。
但细心的学生发现:校园北门左侧的学人馆里,一帮肤色各异、操着英文的老外,整日忙碌穿梭……
学人馆里,首期国际城市创新领导力研讨班正在开班。
和宁静的校园相比,研讨班上,主旨发言、圆桌对话、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等,正火热进行。
研讨班的学员和专家,围绕“变迁中的城市与城市创新领导力”这一主题,以“聚焦城市议题,促成创新对话;共享全球知识,深化中国实践”为宗旨,就城市治理与创新,展开一场场热烈的讨论……讨论为期5天,一直持续到11月6日。
中山大学教授何艳玲、副教授叶林等中方学者以及一些中方官员代表,全程参与了研讨会的学习和分享。
何艳玲说,“这是在我们家门口的一个国际性会议,作为东道主,我们不应该只是组织者、旁观者,而更应该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推动者。”
这次研讨班的开班,是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的深化和拓展。背后蕴涵着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广州的一次全新探索。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晰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的思想,在历来有着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会议上发布,并首次进入国家高层文件,重大的信号正在释放: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制型政府,到市场经济转轨期的管理型政府,再到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隆重提出了治理型政府的建构。
重大信号的释放,和中国发展到了新阶段,所面临的新使命不一样使然。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强调治理也是一个国家不断走向强盛的重要因素。
新一届集体领导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等,被频繁提起。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此同时,中国也将未来新一轮的发展,寄托在城镇化上。城市的不断扩张和提升,将是引领未来中国不断发展的重要场域。
在国家使命和时代的感召下,城市如何更好地治理和创新,摆在了城市领导者的面前。领导者的视野和领导力,此刻变得更关键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首期国际城市创新领导力研讨班于11月2日~6日,在广州开班。研讨班由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UCLG)城市创新专业委员会和世界大都市协会亚太区办公室联合主办,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承办。主要面向UCLG亚太区会员、世界大都市协会会员以及广州奖参评城市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共有来自12个国家、14个城市的22名代表参加,包括布里斯托、罗兹、巴马科、海得拉巴、科伦坡、圣保罗等城市的管理者。与会的专家来自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和高端企业等。
围绕着城市治理的话题,专家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灵活对接、不断碰撞,探索城市善治的新手段、新办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落地”,必须有鲜活的载体和抓手为支撑。这样,上级的号召才不会沦为空洞的口号。
广州通过研讨班,学习和分享各地经验、做法,不仅对于完善自身的城市治理,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也体现了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视野、责任和担当意识。
世界大都市协会秘书长菲利普·罗卡(Felip Roca)告诉《南风窗》记者,广州作为世界大都市协会联合主席的城市,他希望广州从中起到领导作用,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城市治理平台,彼此探索、分享城市治理的经验。
对此,广州市副市长蔡朝林在研讨班开班仪式上也谈到,作为联合主席城市,广州有责任凝聚世界各大城市管理者的共识,加强不同地区城市治理经验的交流。
这次尝试中,广州从研讨班搭建平台为抓手,延伸和拓展了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的内涵。
这是由广州市与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世界大都市协会共同发起设立,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承办的,旨在交流城市创新发展的先进经验,表彰城市和地方政府推动创新发展的成功实践,倡导城市创新发展的科学理念,进而推动全球城市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于2012年举行,每两年进行一次颁奖活动。至今已举办两届评选活动,每届有超过50个国家的150多个城市报名参评,目前累计城市创新参评项目已超450个。
11月2日,首期国际城市创新领导力研讨班的专家学者开班前在广州中山大学怀士堂前合影。
可以说,到了今天,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已在国际上声名远播。但过去对获奖城市颁奖以后,仪式也随之结束了。
“如何在仪式结束后,使蕴涵在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里的内涵,不断被激活,并让更多的城市学习、分享其中的经验和做法?这才是奖杯背后最大的价值所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风窗》记者,研讨班因此应运而生,承担了这一使命,并进行探索。
该负责人说,通过研讨班,广州可以吸取外国先进的城市治理经验,来为广州服务。同样,广州也可以把广州的经验和做法,传授给“一带一路”上等欠发达国家。“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这种学习不是单向度的—比如只有欠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的单向学习。确切说,是其中的各类城市互相学习,相互借鉴,这是个多赢的结果。
为期5天的研讨班上,各国的城市管理者和专家围绕着城市治理的话题,先后分享了“城市发展规划与合作”、“城市转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大数据与城市管理”、“城市领导力与城市社会平等”、“未来的智能城市”、“新型的城市合作伙伴关系”、“城市领导力—实践中鼓舞人心的变化”、“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等话题,并展开了充分讨论。其间,还穿插世界各地很多精彩的案例分析。
提起这次研讨班的特征,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顾问游建华告诉《南风窗》记者,很多研讨班是专家来讲别人城市的故事,相对而言,学术性会浓一些。但这次研讨班,是获奖城市的城市管理者,即当事人来讲自己的故事。在游建华看来,其中蕴涵的价值很大。
“我可能是世界上某个领域一个比较好的专家,但我可能回答不了市长提出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我采取这样的举措,将面临怎样的风险?”游建华说,城市创新本身会面临这样那样的挑战和风险,所以研讨会上,市长和市长之间的对话,可以给彼此比较信服的答案,专家做不到这点。
“但我们并不否定专家的作用。”游建华说,专家可以吸取不同国家城市的不同情况,并梳理分析得很好,这也是研讨班在邀请城市管理者的同时,邀请专家的原因。
对此,何艳玲也认同。她告诉《南风窗》记者,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汇聚了全球在城市创新方面的最佳实践。“但我们要做的,不只是通过这个奖,找到这些最佳案例,我们还要分享、扩散出去,才能实现案例价值的最大化。”何艳玲说,这个研讨班不需要重建数据库来寻找案例分析,其本身就库存着大量鲜活的例子,而且还请获奖城市的管理者来分享。
这样,在研讨班上,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就能迅速形成闭合的问题解决方案。
“研讨班办得非常好,对受邀参加,我很感谢。”11月6日上午,斯里兰卡德希韦拉副市长科萨纳拉·古纳塞克拉(Kesarralal Gunasekera)告诉《南风窗》记者,研讨班由政府官员、研究机构等成员组成,对自己而言,从学术上提升了自己,也能更好理解城市问题。
柬埔寨马德望省副省长拉达纳·温(Rattanak Nguon)也非常感激主办方邀请他参加这次研讨会,“通过这次研讨班的学习,我获得了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关于城市治理的一些宝贵经验。”
“这个研讨班很棒!”11月5日下午,联合国人居署数字公民和城市变革者实验室顾问阿方索·托马斯(Alfonso Thomae)告诉《南风窗》记者,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主办单位所做的事(即,搭建世界各国相互学习和分享城市治理经验的平台),是值得学习。阿方索·托马斯从中也看到了—包括广州在内,很多城市如何治理的一些经验。
面对来客们的好评如潮,《南风窗》记者听到的却是广州城市治理者的另一种声音—11月2日晚,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在会见研讨班的城市管理者和专家时,除了表示欢迎之外,他在提出“希望”中谈到,“希望(参与研讨班的城市管理者和专家)给广州多提宝贵意见”。
城市治理者的谦虚,正是广州的希望所在,也是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至今依旧能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