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
“塞翁失马”是很好的寓言。我对它的真正理解,是十几年前读了一篇外国作家的感言后产生的。这位作家写道:幸福和不幸,都是生命这个长链条上的几个链环而已。如果“塞翁失马”的故事继续讲下去,塞翁和儿子的命运还会在“幸运—不幸—幸运—不幸”的链条上继续,这能让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些,不受一时的不幸或幸运之苦恼,或被冲昏头脑。
但,现在看“塞翁失马”,我觉得它有点“目的论”的嫌疑—它假定人类生存的每个环节都是有目的的,并且能够精准地达到目的,所以,塞翁能像先知一样,准确地预言某个性质的事件的发生,紧跟着一定就会发生相反的情况……它忽略了人生大量的混乱、无意义和不可预测等特性。其实我们都知道,“幸运”后面不一定就是“不幸”,而“不幸”后面也不一定就能“幸运”。
“目的论”能简化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但也会妨碍我们对万事万物的丰富性、复杂性的理解。中国很多俗语都是“目的论”的产物,比如“付出终有回报”,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如果“失败是成功之母”,那成功又是成功的什么呢?失败会孕育成功,成功就不能孕育成功吗?
当然,比起成功来,我们能从失败中学得更多,这也是肯定的。
糟糕的是,我们早已习惯了把“失败”看作是与“成功”对立的东西,因此,总是在小心翼翼地避免失败;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更像是我们不小心沾惹上失败之后的自我安慰,而未能真正地把“失败”看作是一笔财富、看作是应该着力耕耘的田地。
比如写作,为什么很多人提笔前胸有万言,提起笔来却脑子一片空白?因为你害怕失败!你总是在想 “我一定要遵守某种写作规则”、“我一定要写出水平”、“我不能让人家笑话我的写作能力”……有这么多条缰绳勒着你,你还怎么能放松心情写作呢?
我的体会,只有你起草时不吝写出大量的“失败”,包括语法错误、逻辑错误、标点符号错误……这些统统都不要管!抛弃理性的约束吧,你要做的只是写下去,保持思路的畅通,保持对素材的直接理解、保持你文章的脉气,写、写、写、不停地写!你才可能写得畅快淋漓,你才可能思如泉涌!虽然你的草稿中会出现大量的废话(失败的话),但这怕什么呢?修改时把它们删除不就行了?
一句话:写作是泥沙俱下的过程,修改才是披沙拣金的时刻。不要把改稿时才需要的理性约束,提前错用到文章的起草过程中。
换句话说:起草时是耕耘失败的过程,定稿时才是拥抱成功的时刻。你不敢耕耘失败,你就很难拥抱成功。
再举一个例子:腾讯在“微信”这个产品取得成功之前,他们的团队提出了多少个产品创意?而又失败了多少个?我看过一则资料,大概是除“微信”外,其他的产品创意全都失败了。是这些创意本就不该提出来、不该进行尝试吗?错、错、错!凡搞创意的人,都知道他不能只提出一个点子,而这个点子保准就能成功!只有你尝试了无数的失败、断裂、毁掉、夭折……你才会知道哪些东西是无效的,而哪些会导向成功。
马云回忆他创业的开始:“……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如果马云一开始就有很大志向,梦想能做到今天的成就,他还会不会干了呢?他可能更有激情干了,但他也可能干不成了,因为这梦想太大,早就把他压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