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现状与“心灵港湾”落地

2015-09-10 07:22强陆平
人民论坛 2015年26期
关键词:教育现状

强陆平

【摘要】面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背景变化,农村学校的反应却迟缓无力,众多因素阻碍了学校有效发挥教育作用。文章针对“心灵留守”现象,分析提出了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安全问题、学业问题、心理問题和品行问题是四大类主要问题,然后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让“心灵港湾”落地。

【关键词】心灵留守 教育现状 心灵港湾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最近有新闻报道,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田坎乡发生一起4名儿童服食农药自杀身亡事件。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已经非常多,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也已经引起很多部门和相关人员的重视。本文提出“心灵留守”的概念,并深入分析,希望为完善留守儿童保障工作提供借鉴。

“心灵留守”概述

留守儿童一般指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隔辈亲人,或者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这是一种外在形式上的留守,或者说是身体留守,是一种表面现象。心灵留守指精神和感情上的留守。这是一种内在的“留守”,主要表现为关爱缺失、沟通障碍、孤独感引发安全感缺失、自我意识强等。

身体留守更容易解决,或者父母回到农村创业,陪在孩子身边,或者将孩子接到打工地,在就近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心灵留守就不容易消除了,这种长时间分离产生的隔阂和幼儿期形成的人格障碍,会长时间伴随着孩子成长,即便回到父母身边,短期也无法消除,甚至会激化。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根据相关研究,把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分为四大类:安全问题、学业问题、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在安全方面主要表现三类问题:第一类是由于儿童缺乏亲情照顾、缺乏父母的监管进而产生安全问题;第二类是儿童被他人欺负,遭受人身侵害;第三类是儿童自己行为失控,产生安全问题。儿童由于父母缺席,缺乏亲人爱护,性格孤僻,产生抑郁症,进而自杀的现象也经常出现。

第二,学业问题。周宗奎等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心理,此种情况主要表现在父母刚开始离开的一段时间(0.5至1月),具体表现行为是课堂学习有些消沉,不能全面集中注意力,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完成得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长期不能提升,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父母外出初期会大幅度下降,虽然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儿童的学习成绩会有所恢复,然而最多也只能上升到原来的学习水平,从整体来看,儿童的学习成绩是处于下降状态的。

吴霓等指出,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方面与非留守儿童间基本不存在区别,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热爱学习的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81.2%、79.8%,在学习认知方面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出现学习问题大都是因为监护人没有重点关注孩子的学习:有的是父母都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看管,由于老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学习方面不能给予孩子实质上的帮助;有的虽然父母有一方在家,但是为了生活,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后大都不会向家人求助。

第三,心理问题。我们无法忽视“心灵留守”真实存在的现状,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是突出的。首先是孤独症。很多外来务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警觉。他们认为是孩子老实、听话,却不知道孩子已经有了孤独症的倾向。如果长期不加以疏导,会慢慢变成自闭症,父母将很难再进入他的世界。其次是沟通障碍。很多留守儿童新闻事件都彰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父母到最后都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作出如此过激的行为。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会有沟通,但是孩子永远不会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这种隐性沟通障碍更难以逾越。再次是思想偏激,人格障碍。留守儿童缺乏照顾,没有安全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刺激,进而产生偏激思想,性格执拗、倔强。除此之外,还会有悲观消极、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等问题,这些问题有些会慢慢消失、缓解,有些会更激进,有些会潜伏下来,影响到孩子成年后的人格形成。

第四,品行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逐渐在行为方面暴露出各种问题,特别是初中时期的男生。具体表现为:不服管教,过于放纵自我,违反校纪校规。比如一些孩子晚上偷溜出去通宵上网,更甚者拉帮结派,观看不良录像,聚众赌博等。部分留守儿童的自制力较差,平时的表现和父母在家时的表现截然相反。相关监护人及学校班主任都曾反映,孩子过于调皮,监管工作存在较大的难度。

由于缺失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也受到了严重影响。目前大部分的监护人大都采用溺爱型的教育方式来对待留守儿童,导致孩子严重缺乏道德情感;部分监护人为了生计没有时间培养留守儿童的道德习惯,只能放养;还有一些儿童由于缺乏亲子教育,道德意识过于薄弱,沉迷于网络世界,吸烟酗酒,更甚者走上犯罪的道路。

造成“心灵留守”的原因。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心灵留守是如何产生的呢?

第一,缺乏家庭教育。大部分的农村家庭,父母为了生计迫不得已外出打工,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找不到归属感。特别是在孩子小学与初中这个阶段,迫切需要父母的关爱。如果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在这个重要的阶段“缺席”,必定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带来一些障碍,对孩子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给孩子的不是语文数学,而是生活的点点滴滴,诸如走路、吃饭、说话这些细节,父母在矫正孩子生活习惯的同时,传递出一种呵护的温暖,这是孩子对家的第一印象,也是心灵的归属感。显然,留守儿童这种归属感是缺失的,自然会产生心灵留守。

根据调查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内容方面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具体表现为忽视或者轻视对孩子的情感因素。在外出挣钱与孩子教育两个方面出现矛盾时,家长忽略感情因素,就会决定双方外出打工,而且感情是大部分家长最容易忽略的因素。更甚者,一些父母从来没有想到孩子的意愿,他们通常担心的是是否能够找到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基本上都不会顾及到孩子的感受。

第二,家长不重视亲子互动。现实中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父母“在岗”,却无法给到孩子需要的安全感。很多父母会在打工一段时间之后,选择和子女在一起。或者是回到农村,或者将孩子接进城,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规避留守儿童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然而,事实不然。

首先是长期分离需要时间重建亲情,重新认知彼此,重新让孩子信任、依赖,然而大部分父母并没有正视这个问题,或者漠视不理,或者一开始便摆出父母的姿态来,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横加指责,经常打骂孩子,亲情反而更加疏远。其次是很多父母忙于生计或生意,应酬时间多,陪孩子的时间少,孩子仍旧处于“半留守”状态,甚至很多孩子被寄宿在学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到家与父母同聚,家庭的温暖仍旧处于饥渴状态。再次是父母的不稳定状态,或经常吵架,或处于离婚大战,或污浊的环境,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反而对孩子的成长更加不利。

第三,学校忽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人格形成与发展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学校条件、师资有限,在教学与教育上很难兼顾。由于师资力量限制,乡村学校或者初级中学一名教师要面对30至40名学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特别是很多学校存在升学压力,教师面临教学质量评比等,而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质量上,对班级学习好的学生会多关照一些,而对学习差的学生就忽略了。而从多年的教学实际来看,那些差生往往是需要更多关照和更深层感情关怀的人,也是极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人。

其次,学校教育过于单一,缺少必要的心理辅导课程和多样的课外活动。虽然现代教育一直提倡丰富孩子的少年生活,不再一味地提倡考得成绩高分,但是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案例,心理辅导往往流于形式。很多案例说明这个问题,辅导老师往往很难从孩子口中获取真实的想法和信息,更不用说通过他们的日常言行观察到孩子们心理上的细微变化。如何有效进行心理辅导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值得教育学家去深入研究。而多样的课外活动也仅仅是局限在学校范围之内,传统的游戏、运动对贴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要开发一些旨在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活动,拉近距离,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沟通。

第四,社会相关因素加剧了“心灵留守”现象。首先,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冲击着传统的家庭结构。我国经过了经济快速增长期,城市造富神话冲击着人们的头脑,很多人疯狂地涌进城市,对过去“居家过日子”的传统家庭结构造成了冲击,父母与子女分离、夫妻分离的现象随处可见。而城市生活并不能让这些打工者乐观,受各种条件限制,这种分离现象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

其次,社会诱惑太多,留守儿童很难把控自己,往往会深陷其中。儿童很容易受同龄人影响,而社会上存在着大量不良少年,以至于拉帮结派、坑蒙拐骗,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社会上存在着大量低级腐化的娱乐场所,通过享乐、声色诱惑着留守儿童,一旦进入这个圈子,很难自拔走出来。特别是一些成人场所,对未成年人同样开放,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很容易利用儿童心智不全,引诱他们做坏事,走上犯罪的道路。

“心灵港湾”落地的有效措施

针对“心灵留守”问题,家庭和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从家庭层面来说,外来务工人员普遍素质较低,很难认识到和有效纾解这个问题。从社会层面来说,城市化进程之中,会有很多问题凸显出来,无论是制度的完善,还是相关保障服务机构的建立,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因此,家长、学校、社会都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心灵港湾”落地。

父母关心爱护孩子,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家长应该提升自己的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孩子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进行改善。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在决定外出打工之前应该告诉孩子,征询他们的意见,让孩子全程参与讨论过程,感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尊重的。若孩子由此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父母双方最好留有一人。父母外出打工后,不能忽视与孩子间的沟通、交流。

当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就会大幅度减少亲子交流的时间与机会,加之生活场所及经历存在较大的区别,使家长和孩子完全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若父母忽视了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共享,就会使亲子间的距离被无限拉大;若父母能够积极主动地借助各种途径与孩子沟通,就能增强和孩子间的关系。父母在与儿童进行交流时,可以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学习情况、生活情境、工作现状、内心情感等。家长在和孩子交往时,应该用语言将爱与希望直接表达出来,尤其是对待年幼的孩子,父母要尽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想念及关怀。

亲子交流的方式包括:第一,尽可能多地给留守儿童打电话,交流时应该多谈一些和学习无关的话题。第二,给孩子写信,从生活、学习以及情感等各方面来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写信能够增强家长的读写能力,而且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经济实惠,是外出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交流的重要纽带,通过写信能够将平时不易当面表达的想念用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促进亲子间的互动。家长借助信件不仅能更加强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而且还能全面掌握孩子的内心变化,孩子通过写信能够深刻感受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行为进行反省,还能满足情感交流的需求。第三,父母回到家之后应该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可以围绕分离期间的生活状态、学习情况及工作等话题展开,尽量弥补自己不在孩子身边的经历缺失,此外父母还应该对孩子的内心变化及感受进行重点关注,用积极的生活态度、习惯来影响孩子。第四,若是有条件,父母可以在孩子假期间将其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让孩子亲眼见证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增进亲子间的关系。同时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环境,得知自己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树立自强自立、刻苦勤奋的人生观,对将来是有很大帮助的。

对学校教育进行优化,重视留守儿童的发展。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生活及学习行为就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除了家庭,学校是儿童最主要的社会化场所,学校教育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全面掌握孩子的学习状态及生活情况,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进行弥补。

第一,教师应该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让双方都能够随时掌握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获悉孩子的情绪波动及学习变化等。在班级中创建留守儿童档案,掌握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的实际情况,记录父母打工的地方及联系方式等。学校借助档案,不但能够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监护与关怀,而且教师还能及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二,教师还应该加强与留守儿童课下交流,增进师生关系。教师应该鼓励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积极与其他学生交流合作,让留守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茁壮成长。教师可以对班级中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统计,合理地进行分组,让孩子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进行小组活动,互帮互组,共同发展。若是有留守兒童不服管教,教师可以组织村里的老干部参与管理,一对一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监管。

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给予支持。第一,对学校寄宿制度进行加强。学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寄宿带来的各项问题,比如学校伙食较差、生活单调枯燥等。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饮食质量,引导留守儿童加强与其他学生的交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第二,对农村成人教育及继续教育进行加强。政府应该倡导中小学利用学校资源,在晚上或者节假日对学生家长开办成人教育课堂,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进而促进家庭教育的顺利实施。可以让孩子当父母的“老师”,对父母的学习进行监督指导,不但能够增进亲子间的关系,还能让孩子和父母一起进步。此外,政府还应该鼓励学校创建家庭教育资询中心,为家长实施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指导。

目前,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开始关注“心灵留守”的问题,如苏北公益心理机构“阳光少年”、“星星点灯·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有福同享爱心联盟等,但是相对于庞大的留守儿童人群来说,还远远不够。一群被留守的孩子,他们非常强烈的渴望一个“心灵港湾”,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责编/于岩(实习)

猜你喜欢
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浅析新课程理论下幼儿学前教育现状和对策的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高校ACCA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