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当结合历史知识

2015-09-10 19:49袁双保
课外语文·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历史知识语文教学

袁双保

【摘要】践行课改理念,关注学生发展,语文教学势必要与历史知识结合起来,方可真正把语文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历史知识;课改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过去的语文教学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注重字词句的掌握和作文能力的培养,但忽略了语文作为社会学科的本质功能──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新课标要求培养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学如果能把历史知识结合起来,不论是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是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形成都非常有益。

一、历史知识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和历史学科有着深刻的联系,常言说文史不分家。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和故事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离开特定的环境就无法对人物形象做准确的分析,甚至存在误解。笔者中学阶段学习巴尔扎克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在巴尔扎克笔下赫然纸上。但是笔者当初学习的时候,并不能对其中的原因做深刻的了解,只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等知识来解读,侧重站在道德的高端进行批判。实际上,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历史知识:小说描述的是19世纪前半期法国色彩缤纷的社会风俗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金钱对人的思想灵魂腐蚀和摧残,其根源是早期资本主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固有特点,是西方人文精神过度膨胀的产物。在比如学习《过秦论》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历史知识进行深刻解读,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次精彩的讨论:作者认为秦之过在哪里?你们的看法如何?最后以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的一段言论来收尾:“(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认为:新课程的实施当然离不开对课程标准的正确解读与恰当运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多处涉及“历史”,例如“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据此已经有许多教育者对中学语文教学问题提出过“加强学生和教师的文史修养”“加强文史联系,促进语文教学”等建议,这表明,历史知识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说:“今天学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学科界线越来越混同起来,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越来越多,像过去那样,死守学科阵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了”。[1]朱绍禹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对此观点有过相关论述:“自古以来,文学和历史就常常联系在一起的,文学中包含着历史,历史中显示着文学。在现代的语文教材中,文章的写作时代、作家的生活道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乃至建筑、器物等等,几乎无不涉及历史内容,因而也就经常需要借助历史课程的知识配合”。[2]

二、历史知识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主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由此可见,课标精神对历史知识在教学中应用的认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应用历史知识,学科交叉的知识应用,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更深层次的分析人物形象与思想特点,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比如在学习中国四大名著有关作品的时候,非常有必要了解明末清初中国历史的特点: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儒家思想受到挑战,反对专制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出现等。学习《再别康桥》等近代新诗,就必须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学出现中西结合的特点,早期新诗甚至有很浓厚的传统诗歌的影子,如胡适的《两只蝴蝶》。学习《小狗包弟》,结合十年“文革”历史,方可认识到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考·自序》中所指出的:“凡一代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表明,文学体裁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切入历史知识,那么语文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正如叶礼华老师所言:“高中语文教材文本的多样性,决定高中语文课堂模式的多样性;高中语文教材中名篇的常读常新,决定高中语文课的常教常新。这样,高中语文教学便有了源头活水,充满了创新的活力,学生也就不再觉得语文课重复呆板了,对每一篇课文就会有鲜明深刻的审美印象”。

总之,要践行新课改理念,关注学生成长,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把语文教学和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语文就是“体”,历史才是“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越来越小,学生今后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更多地需要独立思考和判断。

参考文献

[1]郑洁.谈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J].语文学刊,2004,10.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3]叶礼华.语文学科的历史情缘[M].中学教学参考,2013,3.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历史知识语文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试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历史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