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美德的底线

2015-09-10 03:44黄云明
道德与文明 2015年2期
关键词:耻感伦理学美德

黄云明

20世纪80年代,伦理学研究恢复伊始,学者们的研究大都围绕道德的本质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伦理学研究全面铺开,不仅关于伦理学基本理论取得了诸多成果,中国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现代西方伦理学等多方面的研究都成果颇丰,同时,经济伦理、环境伦理、政治伦理等应用伦理研究也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乃至成为伦理学研究的主流。盘点以往三十多年的伦理学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对公共伦理、制度伦理关注更多。而对个人美德伦理的研究相对较少。杨峻岭教授的《道德耻感论》是近年个人美德伦理研究的扛鼎力作。

中国传统伦理特别重视个人美德修养的养成,美德研究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主要内容。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制度伦理的研究,从弥补传统理论研究缺陷的角度讲,这当然意义重大,但是在注重制度伦理研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个人美德的研究,不能得出社会道德建设应该主要靠制度,个人美德、良心不可靠的结论。个人美德是所有社会道德、公共道德、制度伦理的基础。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才说,法律必须变成人们的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而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做到知耻,守住自我内心的道德底线,不做违背自我良知的任何事情。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耻感。使社会成员识耻、知耻和远耻,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所以,深入研究道德耻感问题,把握社会道德耻感建设的规律,即具有重大的伦理学理论研究价值,对于推动社会道德建设意义深远。

杨峻岭教授的《道德耻感论》一书,围绕道德耻感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首先,她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综合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对道德耻感的内涵、本质属性、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基本功能、形成条件以及发展规律等,都做了原创性思考和深入阐发。其次,她还对中国传统耻感思想、西方传统耻感思想以及日本传统耻感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了道德耻感建设的文化资源。最后,她对社会道德耻感培养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阐明了道德耻感培育的主要内容、主要过程、基本特征和典型模式等诸多理论问题。《道德耻感论》对道德耻感的研究,全面、系统、深刻,对现实问题的探讨,切中时弊,对现实社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儒家都特别强调知耻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耻感传统,可惜近年来这一优秀传统如西风凋敝,逐渐散落,相应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构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逐步恢复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杨峻岭教授的《道德耻感论》恰逢此时出版,应该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

责任编辑:杨义芹

猜你喜欢
耻感伦理学美德
诚实是美德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耻感、耻感伦理与转型期道德建设
——评章越松著《社会转型下的耻感伦理研究》
助人为乐是美德
竞技体育赛场上的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