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禾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对公民道德建设来说,也就是提出了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总结以往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路径、新举措、新载体。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建设 新路径 新举措新载体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7-1539(2015)02-0005-05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应该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总和。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或这个国家的执政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建设,基本任务是促使公民遵守和履行公民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公民道德建设通常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公民道德规范体系;二是公民道德规范实施体系。前者回答建设的内容问题,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则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等;后者回答建设的落实问题,包括实施的途径、方式、条件、保障和领导力量等。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简称《纲要》)确定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实施办法。基本内容包括:(1)道德核心是“为人民服务”,(2)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3)基本道德要求是“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4)公民道德三大领域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领域中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实施办法包括:(1)加强基层公民道德教育,(2)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3)营造自‘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4)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5)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
2001年后,历届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又对公民道德建设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部署,特别是十八大报告,有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对照《纲要》,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作比较。第一个方面是公民道德规范体系。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上吸收了《纲要》规定的五个基本行为准则中的四个,并且在表述上作了进一步的集中和概括,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进一步凝炼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如此,十八大报告肯定的公民道德规范体系中还包括:(1)补充为四个着力点,即在《纲要》的三个着力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外增加了“个人品德教育”;(2)拓展为三个弘扬,即把《纲要》中的“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拓展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3)增加了三项义务或责任,即“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4)增加了营造社会氛围的要求,即“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5)增加了培育四种良好风尚的要求,即“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6)增加了培育三种社会心态的要求,即“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第二个方面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体系。《纲要》比较详细具体,重点在公民道德的实施方面;十八大报告则有更为清晰的概括,重点在全面阐述和指导。但在实施方面,十八大报告反映了这些年来在这方面的重要工作和进展,增加了《纲要》中没有列入的六方面工作:(1)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2)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3)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4)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5)广泛开展志愿服务;(6)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又做了新的概括和提炼。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要求:“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与2001年的《纲要》和十八大报告中的公民道德建设要求相比,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概括有两个重要发展:一是把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重视和加强道德建设,可谓一个指导思想;二是对道德建设从领域、规范和风尚三个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和提炼,要求把道德建设作为四个道德领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四个基本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四个良好风尚(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构成的体系来重视和加强,可谓“三个四”体系。这一看似非常简洁平实的表述却有着清晰厚实的内容,包含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公民道德建设的规范和实施体系,抓住了最基本的道德建设要求和方式: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以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要求为核心;这四个价值观同时也是四个道德领域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公民道德建设还包括对作为公民道德生长环境的社会风气的要求;应当通过不同的实施要求(教育、倡导和培育)来建设。
从以上梳理来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过程相似,公民道德规范体系也经历了这样一种提炼过程,其特点是愈益简洁明晰和合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不是各个时期各种规范要求的简单汇总,也不是愈复杂愈合理有效。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个重要发展来看,它们的高度概括性和集中凝练性起到了由繁而简、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公民道德建设需要恰当的路径、举措和载体
公民道德建设历来是我国党和政府重视的社会建设工作。从根源上说,道德建设面对的是由经济基础发生巨大和深刻的变化所带来的问题以及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冲突和协调问题。从我们目前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来看,还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道德问题更多地看做是人们的观念错误、价值观扭曲和理想信念丢失的问题,因而看做是显性道德宣传教育不足的问题,忽略了与现实经济根源的联系,特别是隐性道德影响的问题。二是对道德现状的认识,往往从文件到文件,用文件中对道德现状的概括作为对现实问题的认识,结果是对道德现实的认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推进。三是把道德建设看做是某个部门的事情,而不是系统问题,由于观念或条块分割的体制原因,公民道德建设往往被当成宣传部门、精神文明办的任务,而未能融入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融入国民教育和道德实践的各个领域。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概括来理解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基本内容确定后,重要的是付诸践行。这需要恰当的路径、举措和载体。
途径是达到目的的方式、道路;举措是为了取得一定的效果而采取的方法、措施、举动;载体是表现一定内容的形式或运载一定内容的工具。就公民道德建设来说,公民道德规范体系是内容;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是目的;制度制约、法律规范、文化教育是途径;“五讲四美”、“希望工程”、“社会征信体系”是举措;课程、媒体、风俗、劳模是载体。党和政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在推动道德建设的途径、举措和载体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上也涌现出大量可供开放和利用的新资源,我们也找到了一些新的途径举措和载体,包括有形的、无形的,显性的、隐性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有必要仔细了解这些途径、举措、载体与目的、效果、内容之间的联系,以便找到更贴切更有效的建设方式和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路径、举措和载体,对此应该总结、肯定、整合和推广。一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党和政府一直肯定和采用的道德建设途径。文化、学校、教育、媒体都被作为重要的道德教育阵地和载体用来推进道德建设。二是以制度限制权力、以纪律约束行为,这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一条新途径。例如,通过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的举措,消除政治生活中的封建主义制度根源。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继续和拓展了这一制度途径,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使纪律成为高压电。三是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如20世纪60年代的学习雷锋和焦裕禄的活动,2007年后开展的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的活动。这些道德模范人物之所以能够成为激励人们学习的道德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承载和表现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优秀道德品质,他们是这些道德品质的优秀人物载体,因鲜活生动而更能够打动人心。四是集中各种力量,通过社会工程来推行。如1981年开始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形成了各行各业的守则、公约、乡规民约,创建了全面文明礼貌月、学雷锋、义务劳动等活动形式,持续多年,迄今仍有影响。五是掌握主流媒体,进行有导向的宣传教育。例如,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要求报刊、新闻、广播、电视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的内容在不断地与时俱进,这一宣传方针也延续至今,对配合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对显性的公民道德教育和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目前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如何看待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深刻矛盾和巨大挑战。例如,公民道德建设如何处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市场和资本活动之间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如何解决与来自不同经济制度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歧或冲突?其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传统路径和载体受到了冲击和挤压。再次是把道德问题理解为是人们的观念错误、价值观扭曲和理想信念丢失的问题,因而公民道德建设更多注重的是传统的显性道德教育和宣传,而忽略了隐性的道德教育和影响。最后是把公民道德建设仅仅看作是文明办和宣传部门的事情,或事务化为每年的纪念日或评选活动。
由此来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考虑公民道德建设,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社会制度体系的支撑?道德建设如何深入组织、社区、行业和公民个人来发挥作用?如何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同时尊重公民道德建设主体的差异性?如何在发挥好主流媒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都市类媒体、互联网、微信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如何注意发挥舆论监督、社会监督、道德评议的作用,对那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对那些见利忘义、丧失底线的行为,予以有力批评和鞭挞?如何把公民道德建设纳入相应的社会和组织发展规划和考评体系?如何丰富完善道德教化手段,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解决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创新等道德建设的新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改变目前在公民道德研究和宣传上的一些空洞、流于形式、与现实需要脱节的状况,使得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有助于道德实践的改善。
三、相关对策探讨
一是要有全局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突出强调的就是要有全局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来说明全局、整体观念的重要性。他说:“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只有这样,最后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学术界有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用的可以说是包含交叉学科的交叉领域和部门的研究方法或决策方法,不仅要求各个领域和部门超越局部的利益,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大局来考虑,而且要求从各个领域和部门的专业角度来建议。宣传部门、精神文明办、教育部门等传统上的公民道德建设推进部门要融入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深入到改革实践的各个领域,对正在审议的改革措施、将要建立的制度体制等进行道德分析。例如,为何应当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府应当如何弥补市场失灵,为何应当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何国有企业应当以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为何应该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应当交给市场等重要问题,都可以而且应当从道德方面提出新的思考和建议。经济建设或社会建设部门应当听取来自道德建设领域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拓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和载体。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不只是政府、政党,也可以是公民个人、企业组织、行业协会、学校、社团、村庄、街道社区等。公民道德的载体可以是传统的,如课程、媒体、文学艺术、建筑、习俗、风气、政党、模范等,也可以是新兴的,如软件、网站、即时通讯工具等。这里,具体提出如下三点建议。(1)尊重和发挥公民的道德主体意识。不应该只强调公民的道德义务,即把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向公民推进、要求公民接受道德规范的工程或事业。十八届三中全会正视道德问题的经济和管理体制的根源,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公正合理的道德制度体系。就是充分认识到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公民提供有助于公民接受的道德建设环境、制度体系或者说公共道德产品。此外,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支撑是拥有高素质的公民道德主体。只有公民作为道德主体自觉自愿地选择和接受,公民道德才会从政府的他律成为公民的自律。所以重要的是尊重和诉诸公民的道德主体意识,让公民道德建设成为公民自己的要求,这是公民道德建设最理想的状况。(2)依靠和发挥多种多样的经济、社会和民间公民道德主体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大量的企业,出现了许多民间社团,全面深化改革后,还将进一步简政放权。多种多样的企业、民间社团和组织都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主体,同时也是重要的组织载体。(3)注重风俗习惯仪式的道德载体功能。中国传统社会非常注重礼仪的作用,礼仪作为道德仁义的载体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古代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风俗习惯仪式的特点是,即便人们不清楚它们所承载的道德内容,但由于它们具有影响社会成员使之遵从社会公认的行为模式的作用,所以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广泛。公民道德建设应该注意通过这些最基本的习俗或礼节来发生影响。例如,美国升国旗和奏国歌时,美国公民都会将他们的右手放在他们的左边心脏处,以表示对国家的爱戴和尊敬,这种仪式和礼节确实令人有一种神圣和庄严感。这种对仪式的注重,值得我们借鉴。
三是注重举措的多样性和实效性。在道德建设举措方面,我们过去经常采用的是党内整风运动、党外思想运动或教育活动的办法,并采用从党内推向社会的办法。这些运动或活动类似于社会工程,特点是能集中优势,采用各种政治和组织资源,自上而下,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能动员到每个人,因此具有显性教育的明显优点。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的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价值观、思想道德的问题不是靠战役的方式、工程的办法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沉淀为一定的习俗风气并沿袭下去,还需要成为公民自己接受和认可的道德意识并转化为行为。除了社会工程、行政措施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经济、金融、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等多种举措。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对外资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大量境外资本蜂拥而至。我们现在可以考虑根据企业的公民道德表现,在投资政策或利率方面也提供一些优惠或鼓励办法。我们采用一定的经济金融措施,鼓励以合乎道德的方式来生产,有助于遏制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这类举措的有效性已经为国外实践所证实。同时,我们还应该及时发现、总结、提升和鼓励地方和民间在举措上的创新。例如浙江余姚市文明办与余姚农村合作银行等部门联合推出了一项以道德担保信贷、以信贷反哺道德,扶持农村创业者的服务平台。来自国内和国际的经济伦理学者经过研究和分析,认为这是一项促进道德建设的有益尝试。国际生态和文化学会(ISEC)主任海伦娜·诺伯格一霍奇斯认为,它是一项重要的由地方自主推动社会互信建设的活动。依赖地方、企业、社区等不同行动层次的公民道德建设主体,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公民道德建设在举措上的多样性和实效性方面也将愈益精彩纷呈。
四是注重空间文化的作用。空间文化不是元素,而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空间文化对在其中生活的人能够起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培育和评价作用。我们过去比较注重城市和职场空间文化,但忽略了非职场的尤其是农村偏远或基层的空间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单位人向契约人的转化及就业形式的多样性流动性等变化,非熟人的空间扩大。同时,随着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村出现了空巢化的现象,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和小孩。在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空间文化的缺失或萎缩。在空巢化的农村,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用赚钱这种方式弥补不了尊老爱幼的空间依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子女“不养老只送终”的情况。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就要注意这些具体的空间文化建构和维系功能,尽可能地弥补这方面的缺失。例如江西各地的村庄都有老人们聚会、闲聊的“公共空间”:大大小小的茶馆、祠堂、老年文体活动中心、村里商店、诊所都摆放着供人们闲坐聊天的桌椅板凳和茶具,这些不同形式的公共空间是人们聚会、交流、闲聊的场所,尤其是老人们喜欢在这里聚会聊天,天南地北、家长里短地漫天闲扯。正是在这些公共空间中产生了村庄内部的价值秩序,再生产了村庄的伦理规范。不尽孝、不养老问题构成了村庄的“事件”,被人们反复议论、指责甚至咒骂。在这种公共舆论的影响下,即使是不孝的子孙,在表面上也要做出尽孝心的姿态,以避免被人议论。这样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五是要加强领导。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在计划经济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社会革命和建设时都同步进行道德建设,而且首先都是从党内领导干部开始的。特别是这次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以八项规定为开端和切入点,从中央政治局开始自上而下地展开。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和严格要求。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为特点的改革开放必然要把掌握政治和经济资源的领导干部群体推到第一线。中央纪委认为,体制机制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深刻变动,使得一些腐败现象有了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如果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是解决体制机制不全的问题,纪委是惩治和预防腐败滋生蔓延的问题,那么公民道德建设最艰难和重要的任务就是官德建设。官德建设也属于职业道德范畴。笔者建议从理念和规范上更新官德建设。(1)执政党和政府官员已经从过去的无政权的代表者、领导者、解放者转变为今天掌握政权能够切实执政为民的领导者、管理者或者说服务者了。党和干部确实为民服务才能是代表者和领导者。(2)尽职、勤勉、忠诚、节俭、廉洁、诚信、守法是官员应有的基本德性,因此儒家的仁礼关系对今天仍然是有价值的。我们党从解放者到管理者的历史并不久,对儒家传统不应该、更不能够全盘抛弃。
责任编辑:杨义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