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春
摘 要:王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山水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界万物和谐相处的诗性画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万物和谐的生态美意识。
关键词:山水诗;和谐;生态美
当前,人们对于王维的研究早已是一派繁荣的景象,无论是从禅意或者画意,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主要从王维山水诗中表现及其蕴含的生态美意识方面着手,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探讨王维的山水诗中所涵盖的环保价值,这对于进一步了解王维的山水诗及其思想有一定的帮助。
王维山水诗中蕴涵生态美学意识,具有较浓的禅思,其实其禅思也具有浓厚的生态美意识。所谓生态美,就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的产物,它是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在王维的诗中体现为万物和谐、物我合一的生态美意识。这同样也体现在王维山水诗对于空的营造上,在《辋川集》中就集中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体现了王维所追求的万物和谐的理想。如《鹿柴》,王维在这首诗中就表达了在辋川、在鹿柴,不仅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且万物生长有序,皆有生机,即便是密林深处的苔藓,也能得到阳光的温暖,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生态。再有《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歌完全描述了一个宁静的世界,是佛家“以静为乐”的禅学理念的形象写照,在这里,自然界的宁静与诗人排除世俗杂念后心境的宁静,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心灵相通,相互理解的高度。这首诗歌主要表现为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为乐,“明月来相照”正是大自然与诗人之间的心灵对话。还有《斤竹岭》,这是一首描写竹海的歌,全诗无一竹字,却处处是竹。但是这首诗的深意,不仅仅只是写竹海,还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里并不是一片原始竹海,有路有人,人与竹,和谐相处,浑然一体。如《山居秋暝》,诗人通过这首诗把空山雨后,秋天的那种凉爽,松间明月的那种幽光,石头上清泉的声响,以及女孩子们浣洗回家的欢笑声和渔船缓缓穿过荷池的动态,非常和谐、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也集中地体现出了万物和谐的美学观点以及以静为乐的禅学理念。和谐美是王维山水诗最本质的美学特征,也是《辋川集》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在这些诗歌中,不仅每一首诗中各个意象都成了一个完整的和谐的世界,而且诗人的许多诗都创造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意境优美,宁静祥和,远离尘嚣,由这些意境最终组成了一个新的优美恬静的世界。
如此看来,王维的诗的确具有万物和谐的生态美意识,但是生态美意识仍具有独特的禅宗特色。首先,他认为世间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此也是相互影响的平等客体,作者或以平静的心态赏识着自然界的万物,或将自己作为一个平等的客体融入万物之中,将空寂的禅思折射到万物之中,同时也体验充满禅思的万物带给自己的禅意世界。这些都和佛教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因此说当道教主张顺应自然,祈求升仙时,儒家大兴比德说,凸显伦理时,佛家却走向了一个与自然亲和交融之路,将自然视为生活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佛教认为自然是与人亲和并可以启人悟道的生命存在,它是本体的合一。它的核心是缘起论。它认为万物有缘,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也是万物之一,因此它与其他事物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此,佛教徒尊重自然的原始存在,并将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把平等的修行者加以对待,因此善视自然成为他们的自觉意识。这本身就具备比较浓的生态美意识。这一观念对于深受佛教影响的王维影响颇深。王维的诗被称为是有禅意,禅意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空的理念。这一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万物之间的和谐场景,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亲和的主观心态。同时对于王维来说自然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也是他的修行场所与伙伴,因此在描写山水时,很自然地进入修行时的心理状态,也很自然地流露出修行时以静为美、以静为乐的审美心理,而这种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就是对于空境的体悟上。对于空境的体悟也影响到了王维山水诗澄明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徐恒醇.生态美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丽红.王维山水诗中的生态美学意蕴[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院报,2010(02).
[3]刘艳芬.中国佛教自然观所蕴含的生态美智慧[J].河南大学学报,2010(04).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