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曝气SBR工艺处理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2015-09-09 21:54金明姬等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15期
关键词:动力学模型

金明姬等

摘要:试验采用曝气-搅拌-曝气相结合的间歇曝气SBR工艺处理模拟废水,探讨不同有机容积负荷条件下,系统对COD、TN与TP的处理特性,并进行相关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0.70-1.96 kgCOD/(m3·d)有机容积负荷范围内,系统COD、TN与TP去除率随负荷无明显变化趋势,处理效果稳定,耐冲击负荷。在所有运行期间,系统COD、TN与TP平均去除率均大于96%,处理效果显著。据试验所得,在0.70-1.96 kgCOD/(m3·d)有机容积负荷范围内,间歇曝气SBR工艺COD降解动力学模型为[(So-Se)·Q]/XV=(1.31×Se)/(194.96+Se),TN降解动力学模型为[(So-Se)·Q]/XV=(0.02×Se)/(3.42+Se)。

关键词:间歇曝气SBR工艺;有机容积负荷;动力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5-3613-04

Abstract: The simulated wastewater was treated in SBR with intermittent aeration contained three parts: aeration-stirring-aeration. Study on the removal characteristics of COD, TN, TP and the kinetics at different organic volume loading in the system. At 0.70-1.96 kgCOD/(m3·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COD, TN, TP had no significant trends with the changing of organic volume loading, the removal efficiency was stable and the system was anti-shock loading. In the whole stages, the average removal efficiency was over 96% in the system so the removal efficiency was significant. At 0.70-1.96 kgCOD/(m3·d), the kinetic model of COD was[(So-Se)·Q]/XV=(1.31×Se)/(194.96+Se) and TN was [(So-Se)·Q]/XV=(0.02×Se)/(3.42+Se) in the SBR with intermittent aeration.

Key words: SBR with intermittent aeration; organic volume loading; kinetic model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开发出的污水处理工艺[1]。该工艺是在单一曝气池内通过时间的交替实现进水、反应、沉淀、排水等运行过程的处理技术。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SBR工艺由于其运行方式的独特性,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灵活,管理方便,占地面积小等优点[2-4]。目前,随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趋严重[5],SBR工艺广泛应用于生物脱氮除磷领域。SBR工艺以其灵活多变的操作为基础,通过间歇曝气的运行模式,在生物反应池内易形成好氧、缺氧及厌氧等不同的运行环境。实现生物脱氮过程中的硝化、反硝化反应,以及生物除磷过程中的厌氧释磷、好氧吸磷过程[6-9]。本研究采用曝气-搅拌-曝气相结合的间歇曝气运行方式,考察间歇曝气SBR工艺对有机物及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处理特性;同时,进行相关动力学模型研究,探求有关动力学参数,建立间歇曝气SBR工艺污染物降解动力学模型。为工艺的优化设计及运行管理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装置如图1所示,由有机玻璃加工而成,反应池液体有效容积为34 L,在离上水位8 L处设有排水口。反应池上设有曝气装置、搅拌装置及时间控制器等。曝气装置用于曝气,搅拌装置用于缺氧搅拌,时间控制器用于调整曝气与搅拌等不同的运行状态。

试验采用自配的模拟废水,废水结合微生物生长所需营养成分,以葡萄糖、(NH4)2SO4和K2HPO4作为碳源、氮源及磷源,外加部分微量元素配制而成。试验根据不同试验要求按比例调整了其进水浓度。试验用活性污泥取自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的回流污泥。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间歇运行模式,其运行周期为12 h,日处理量为16 L。结合生物脱氮除磷机理如图2,试验采用曝气-搅拌-曝气相结合的间歇曝气运行方式,曝气与搅拌时间分别为5 h。试验以有机容积负荷为变量,考察了不同负荷条件下,间歇曝气SBR工艺对COD、TN及TP的处理特性。试验将进水负荷从0.70依次提高到1.03、1.44、1.70及1.96 kgCOD/(m3·d)等不同条件。

水质的检测参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10],MLSS采用105 ℃干燥减重法,COD采用重铬酸钾法,TN采用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TP采用过硫酸钾消解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歇曝气SBR工艺处理对COD处理效果的影响

如图3所示,运行期间COD进水浓度在1 169.2~4 340.6 mg/L,出水浓度在24.6~210.1 mg/L范围内。在0.70~1.96 kgCOD/(m3·d)负荷范围内,COD出水浓度随负荷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0.70 kgCOD/(m3·d)与1.03kgCOD/(m3·d)条件下,COD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38.8 mg/L与56.4 mg/L,满足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60 mg/L)[11]。

在0.70~1.96 kgCOD/(m3·d)不同负荷条件下,COD平均去除率依次为97.3%、97.4%、96.7%、97.0%和95.4%;随负荷的增加,去除率无明显变化趋势,处理效果稳定,系统耐冲击负荷能力强。整个运行期间,COD平均去除率为96.8%,系统对COD处理效果显著。

2.2 间歇曝气SBR工艺处理对TN处理效果的影响

如图4所示,运行期间TN进水浓度在23.1~92.1 mg/L,出水浓度在0.8~7.7 mg/L范围内。在0.70~1.96 kgCOD/(m3·d)负荷范围内,TN出水浓度随负荷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0.70~1.70 kgCOD/(m3·d)范围内,其变化幅度较小;负荷上升至1.96 kgCOD/(m3·d)时,其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在整个运行期间,出水浓度均满足了一级B标准(20 mg/L)。

在0.70~1.70 kgCOD/(m3·d)负荷范围内,TN去除率无明显变化趋势,处理效果稳定;而负荷上升至1.96 kgCOD/(m3·d)时去除率有所下降,但此阶段平均去除率为94.2%,去除效果仍较高。随负荷的增加活性污泥中降解有机物的异养微生物生长迅速,易形成优势种,抑制参与生物脱氮过程的硝化菌生长,故负荷增加至一定条件时,去除率呈下降趋势[12,13]。在曝气-搅拌-曝气相结合的运行方式中,前置曝气与搅拌为生物脱氮提供了较好的硝化与反硝化环境,故整个运行期间,TN平均去除率较高,为96.2%,系统对TN去除效果显著。

2.3 间歇曝气SBR工艺处理对TP处理效果的影响

如图5所示,运行期间TP进水浓度在8.1~27.9 mg/L,出水浓度在0.2~0.9 mg/L范围内。在0.70~1.96 kgCOD/(m3·d)负荷范围内,TP出水浓度随负荷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但整个运行期间,出水浓度均满足一级B标准(1 mg/L),且变化幅度较小。

在0.70 kgCOD/(m3·d)低负荷条件下,TP去除率较低;而随负荷的增加去除率上升,在1.03~1.96 kgCOD/(m3·d)负荷范围内去除率无明显变化趋势,处理效果稳定。低负荷条件有利于硝化菌的生长,而反硝化反应因缺少碳源受到抑制,故硝酸盐得到富集[14]。据研究表明,硝化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对生物除磷过程中的厌氧释磷有抑制作用,故低负荷条件下TP的去除率最低[15,16]。在间歇曝气系统中,搅拌与后置曝气为生物除磷提供了较好的厌氧释磷与好氧吸磷环境,整个运行期间,TP平均去除率为96.1%,系统对TP去除效果显著。

2.4 基质降解动力学研究

生物处理过程中,基质的降解导致微生物的增长。在动力学研究中,较好反应基质降解与微生物增长间关系的方程有Monod方程[17-19](公式1)。SBR工艺在反应阶段发生基质降解与微生物的增长[20],故间歇曝气SBR工艺动力学模型符合Monod方程。

v=vmax·■ (1)

按物理意义,基质降解速率为单位时间单位污泥所去除的污染物量,故基质降解速率又可表示为式2,式中dS/dt又可表示为式3。

v=■·■ (2)

■=■ (3)

将式1、式2与式3进行整合,可得间歇曝气SBR工艺基质降解动力学模型如式4。

■=vmax·■ (4)

式中,S0与Se分别为污染物进出水浓度(mg/L),Q为进水量(L),V为反应器有效容积(L),X为混合污泥浓度(mg/L),Vmax为最大比降解速率(d-1),Ks为饱和常数(mg/L)。

试验中,V与Q为恒定值,稳定状态下,X几乎保持不变。试验通过改变进水浓度(S0),测不同条件下的出水浓度(Se);以1/Se与XV/[(S0-Se)·Q]为横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求动力学参数Vmax与Ks,并建立基质降解动力学模型。

结合不同负荷条件下,废水中COD、TN、TP的进出水浓度与微生物浓度,以1/Se与XV/[(S0-Se)·Q]为横纵坐标作图,其结果如图6。从图6可知,COD、TN拟合结果相关性较好,而TP拟合结果相关性差,相关系数(R2)仅为0.130 6,故文章只对COD与TN进行了进一步的动力学研究。

图6中直线斜率为KS/Vmax,在纵坐标上的截距为1/Vmax。由此所得Vmax与Ks值,以及所建动力学模型如表1所示。

为进一步验证动力学模型的科学性,将不同负荷条件下COD与TN出水浓度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结果如表1,COD与TN卡方(χ2)值分别为9.45与0.75,χ2<χ20.05,4=9.49,P>0.05,预测值与实测值无明显差异,在0.70~1.96 kgCOD/(m3·d)负荷范围内,模型可较好的预测间歇曝气SBR系统出水水质,在工程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3 结论

1)在0.70-1.03 kgCOD/(m3·d)有机容积负荷范围内,系统COD出水浓度满足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在0.7-1.96 kgCOD/(m3·d)负荷范围内,TN与TP出水浓度均满足了一级B标准。

2)在不同有机容积负荷条件下,COD、TN与TP去除率无明显变化趋势,系统处理效果稳定,耐冲击负荷。在所有运行期间,COD、TN与TP平均去除率均达到96%以上,系统处理效果显著。

3)据试验所得,0.70~1.96 kgCOD/(m3·d)有机容积负荷范围内,间歇曝气SBR工艺COD降解动力学模型为[(SO-Se)·Q]/XV=(1.31×Se)/(194.96+Se),TN降解动力学模型为[(SO-Se)·Q]/XV/=(0.02×Se)/(3.42+Se)。通过对模型的验证,模型在一定负荷范围内,可较好地预测系统出水水质,在工程实践中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凯军,宋英豪.SBR工艺的发展类型及其应用特性[J].中国给水排水,2002,18(7):23-26.

[2] 王 凯,王淑莹,朱如龙,等.改进SBR处理垃圾渗滤液深度脱氮的启动与实现[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2):386-391.

[3] NI B J,XIE W M,LIU S G,et 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th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t a full scale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J]. AIChE Journal, 2009, 55(8): 2186-2196.

[4] SHAW A, WATTS J, FAIREY A W, et al. Intelligent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control from theory, through modeling to full scale application[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59(1): 167-173.

[5] SEVIOUR R J, MINO T, ONUKI M. The microbiology of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in activated sludge systems[J].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2006,27(1):99-127.

[6] 田立江,姚志彬.SBR工艺与CASS工艺的比较[J].江苏环境科技,2003,16(2):14-15,21.

[7] 张兰河,周广吉,庞香蕊,等.温度对AOA-SBR工艺同步脱氮除磷的影响[J].化工进展,2013,32(12):3002-3014.

[8] WINKLER M, COATS E R·,BRINKMAN C K. Advancing post-anoxic denitrification for 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J]. Water Research,2011, 45(18): 6119-6130.

[9] 方先金.SBR工艺特性及降解过程的研究[J].给水排水,2000, 26(7):18-21.

[10]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第四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1] 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S].

[12] 侯红娟,王洪祥,周 琪.进水COD浓度及C/N值对脱氮效果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05,21(12):19-23.

[13] 高大文,彭勇臻,王淑澄.不同控制模式下SBR的短程硝化反硝化[J].中国给水排水, 2004,20(6):9-11.

[14] DASSANAYAKA C Y, IRVINE R L. An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EBPR) control strategy for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s)[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43(3): 183-189.

[15] 王 建,陈文兵,黄传伟,等.序批式生物膜法除磷技术研究现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22(3):22-24.

[16] JIANG Y F,WANG L,WANG B Z,et al.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with enhanced phosphate uptake in (AO)2 SBR using single sludge system[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4,16(6):1037-1040.

[17] 梅子鲲,任祎博,魏毛毛.处理城市污水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与动力学研究[J].科技与生活,2010(5):93-106.

[18] 方战强,陈晓蕾,成 文,等.SBR降解动力学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3(4):659-663.

[19] QUESNEL D,NAKHLA G.Optimization of the aerobic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them ophilically treated refractory wastewater[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5,B125: 221-230.

[20] 陈 平,程建光.SBR法处理焦化废水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1):169-170.

猜你喜欢
动力学模型
侦察无人机控制建模
风力发电机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基于管网理论的人口迁移动力学模型构建
研究模糊控制下车辆的侧倾稳定性仿真分析
房地产投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的分析与建立
四轴飞行器的结构组成和动力学模型
电动车辆组合式离合器换挡过程优化控制
企业项目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的新方法
非完整移动机器人的模型预测控制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