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园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不仅是自然的、社会的、有意识的,同时也是有条件的历史性存在。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界定,不仅在唯物史观上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对我国当前社会建设也起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一、“现实的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开篇就说明了一个这样的历史事实:“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不管怎么样,这里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的拯救,费尔巴哈哲学的出发点——有生命的肉体的“自然人”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这些瓦解和批判仅仅是用了一些比较通俗的名称诸如“类”“唯一者”等使得这些范畴世俗化了,人仍然被宣称为宗教的人。费尔巴哈也不例外,他将人看作是对历史和现实感性的直观的理解,不承认人的感性活动。他仅仅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抽象的人”是其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在费尔巴哈看来,这样的人是一般的人,是理性、意志和爱的抽象综合。这也是以往旧唯物主义的共性,它们都坚持物质本体论,也承认人的历史主体地位,但对物质本体却“不把它当作实践去理解”,一旦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就朝着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了,最终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诸如黑格尔这样一类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则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一切举止行为、他们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他们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哲学家看到了人的能动性,但却抽象地发展了它,他们在历史领域偏离得更远。在他们看来,神秘力量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因,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了物质。他们“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
在批判了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后,马克思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人”的理解,提出了“现实的人”,将哲学从天国降到了人间,从而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构建起了以人为本的哲学体系。
二、“现实的人”的内涵
历史的出发点既不是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也不是费尔巴哈“抽象的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样的人不存在于人们的口头和想象中,这样的人是“现实的人”,是自然的、社会的、有意识的,同时也是有条件的历史性存在。
第一,“现实的人”是自然的。马克思说:“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为了自身肉体的存在必然要和自然发生关系,通过生产获得自身吃喝住穿等基本的生活所需,这决定了人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人的繁衍和人口的增加又产生了新的扩大了的需要,又必然持续深化并扩大人与自然发生关系。
第二,“现实的人”是社会的。马克思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的生产,是以交往为前提的。无论是物质的生产还是人口的生产,都不是单一个体的独立行为,而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因此,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这样的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着生产活动,必然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其社会形式就体现为一种社会的政治的形态。具体表现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交往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所有制形态,即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和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第三,“现实的人”是有意识的存在。在“考察了原初的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也就是说,在对一系列思考进行反观的时候,自然可以发现人的意识是存在的。自《莱茵报》时期关于“物质”与“精神”的纠葛,在这里得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表达。“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的产物。”
第四,“现实的人”是一种条件性的存在。人在自然中活动,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在社会历史中活动,受到社会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制约,受到社会的和历史规律的制约,表现为同自然和历史的双重关系。所以,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现实的物质条件、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生产方式的现实状况。这些条件,既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对人的约束和限制,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和原因。
第五,“现实的人”不仅从事着物质生产活动,也从事着改造自身的活动,即人改造人。人对自身的真正改造只有在共产主义的革命下才能够实现。因为人们“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也只有在共产主义中才能够发生本质的变化——成为自由自觉的人。
三、“现实的人”的意义
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界定,在当时清除了以往哲学给人们造成的思想混乱,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当前对我国的社会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纠正了以往哲学的错误认识,实现了人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正是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跨越了黑格尔思辨的人和费尔巴哈自然的人,考察了人的现实活动,确立了唯物史观的核心命题——历史发展主体的“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确立打破了自然与历史之间的二元对立状态,将自然纳入到历史中进行考察,同时它也打破了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二元对立状态,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完成了人学的转变。
第二,对“现实的人”的解读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原本面目,打破了思想界的长期混乱。长期以来,人们将劳动和实践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将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作为基本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人”。“现实的人”的确立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以人为基础的哲学,正是研究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生活的哲学。
第三,“现实的人”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套正确的思路和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人是自然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赖和利用自然。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外部自然界仍然会保持着优先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在改造自然时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将人类活动同自然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四,要尊重社会历史规律,正确面对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正是“现实的人”的存在和他们的现实活动才造就了“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社会是“现实的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现实的人”。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要注重防止将单纯的物质财富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把人当作经济手段而忽视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社会建设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将服务人和发展人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价值理念。
第五,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还要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自觉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蚀。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生活出发,要求我们要以批判旧世界、发现和建设新世界为己任,实现自身和社会的真正改造。因此,我们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决抵制不良思想的侵害,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个人进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