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

2015-09-07 01:37王中山任乐乐
决策探索 2015年12期
关键词:漯河服务体系群众

王中山+任乐乐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

2014年10月,“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写进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在“文化”之后加上“权利”,而非多年使用的“权益”,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突破。

循着“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方向,漯河率先探路已近5年之久。自2010年以来,为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原则,秉承“让艺术走进群众,让群众享受艺术”的宗旨,依托沙澧河开发建设成果和逐步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相继推出了以综艺为主题的“周末沙澧文化超市”、以节庆为主题的“幸福漯河春满园”、以舞蹈为主题的“幸福漯河健康舞”、以戏曲为主题的“幸福漯河梨园情”、以电影为主题的“幸福漯河少年梦”、以阅读为主题的“幸福漯河书香城”等为主要内容的“幸福漯河”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这是漯河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发动最广泛、群众参与面最广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13年5月,“周末沙澧文化超市”“幸福漯河健康舞”双双荣获河南省首届“群星奖”优秀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幸福漯河健康舞”成功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4年10月,“幸福漯河”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河南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白天唱戏、晚上跳舞、周末逛文化超市、双休日看免费电影、图书馆里免费看书、节庆日赏多彩民俗……一份份厚重的“文化福利”,正温暖着这方百姓的心田,文化阳光已经照亮漯河这座城市的幸福梦想。为了更好地服务决策层,为全省各地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鲜活经验,今年5月,本刊记者多次深入漯河城乡调研采访,探寻“幸福漯河”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如何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河南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现将采访报道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幸福漯河”之花开遍沙澧大地

如果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一座城市的繁华之貌,那么百姓的一张张笑脸则是一座城市的幸福之美。如今,放眼漯河,这种幸福洋溢在每一个市民的眼神里,绽放在每一个市民的心窝上。广场上,歌声激荡,翩翩起舞;人民会堂剧场内,各类文艺演出有声有色;乡镇文化站里,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一朵朵“幸福漯河”之花,在沙澧大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演绎出生命的精彩。

那么“幸福漯河”之花,何以开遍沙澧大地,成为漯河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漯河,是个厚重古老的城市,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在这里定居生息。贾湖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出土的七音骨笛、考古发掘的酿酒工艺,分别使中国文字史、音乐史、酿酒史向前推进到8000年前;这里是字学宗师许慎的故里,他编撰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三国时期的“受禅台”“三绝碑”……厚重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漯河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了多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沙河调、沙河船工号子、双人旱船舞等独具漯河特色;漯河杂技、舞阳农民画等叫响世界……

近年来,漯河充分发挥沙、澧二河穿城而过的优势,先后投资40多亿元,大力实施沙澧河开发建设,建成了“一城春色半城水,两河四岸皆美景”的沙澧河风景区。景区岸线全长36公里,150多个活动广场遍布风景秀美、如诗如画的沿河十大主题公园,免费对市民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绿色长廊、生态长廊、休闲长廊和文化长廊,为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先后投资数亿元,建成了国家二级以上群艺馆、图书馆4个,乡镇文化站48个、村级文化大院1261个,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

厚重的文化底蕴、开放的沙澧景区、完善的文化服务设施,为漯河开展公共群众文化活动,铺就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漯河市委书记马正跃指出:“积极推进公共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对加快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提高我市人民的幸福指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市长曹存正认为:在城市建设中,GDP是城区发展的经济保障,青山绿水是自然生态保障,文化则是社会生态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作为政府部门,在新形势下就应探索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人民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曹存正说:“我们要把中央和省里要求,与群众的需要、漯河的地方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依托漯河厚重的文化底蕴所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新建成的沙澧风景区以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公益性、便利性、均等性原则,持续打造和推出‘幸福漯河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它不仅为群众提供了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机会,而且让群众文化活动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市民化的一些问题,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最高政治要求。”

时代的呼唤、群众的期盼,漯河文化人以先行先试、敢闯敢干的先锋姿态,在沙澧大地上迅速掀起“群众文化风暴”“幸福漯河”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文化活动开遍沙澧大地,给群众的精神世界注入了阳光雨露,幸福漯河不是梦想。

“幸福漯河”激活一座城

一项项免费的公益活动,让更多市民不花钱就可以看电影、观演出;一个个基层文化站,让农民“放下锄头拿起书”;一曲曲动人音乐,让群众“不打麻将去跳舞”……“周末沙澧文化超市”“幸福漯河春满园”“幸福漯河健康舞”“幸福漯河梨园情”“幸福漯河少年梦”“幸福漯河书香城”,正点燃着漯河城乡大地上的群众

激情,激活着这座城市。

周末逛文化超市节庆赏多彩民俗

5月8日,又是一个周末,当晚,漯河人民会堂观众爆满,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笑声响彻满堂,“周末沙澧文化超市”正在这里精彩上演。戏曲、小品、歌舞、相声精彩纷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市民在艺术的殿堂里如痴如醉。

“每逢周末,我们几乎都在这里度过,这么高水准的舞台表演,尤其是免费观看,这在其他地市还没有见过,这是漯河市委、市政府为咱老百姓办的一件大好事。”今年70岁的市民李华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赞叹不已。

每逢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在漯河的广场、公园、社区等地方,舞狮、旱船等民俗表演,使这座城市呈现出一片幸福、欢乐、祥和的“春满园”。

“周末沙澧文化超市”和“幸福漯河春满园”是漯河市20n年相继推出的大型公益文化惠民活动。每周举办一场文艺演出、每逢节庆举办民俗特色表演,不论是漯河当地人还是外来人员,都可以凭有效证件免费观看演出。节目立足于漯河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戏曲、歌舞、曲艺、武术、杂技、民间艺术、绝活绝技表演等为主,现已发展成为常态化演出,并走出剧场,下到基层、农村、社区和企业,近4年来共演出500多场,受益群众达上百万人次。

初来漯河的人也许会惊讶,这里不仅有草根明星,国家级的演出团体也是这里的常客,国宝级的表演艺术家视这里为“家”。但对于漯河市民来说,这一切早已习以为常。

从专业演出到草根舞台,从最初受到质疑的公益性演出,到成为百姓秀出自己的嘉年华,“周末沙澧文化超市”“幸福漯河春满园”已成为漯河市民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饕餮盛宴。

晚上跳舞 白天唱戏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男女老幼,丢下碗筷,三五成群,相互邀约,拥向沙澧河畔、游园广场、乡镇社区,没有贫富之分、贵贱之别,和着音乐,翩翩起舞,一幅幅天人合一的美丽画卷渐次展开。

“漯河,真乃美丽的天堂,幸福的家园!”一位外地游客禁不住啧啧称赞。

“‘幸福漯河健康舞是我市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根据人体美学、力学、健康原理,符合大众审美、迎合大众需求的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品牌,2012年启动,为保证活动长远性和实际效果,采取‘四免费、五统一的模式大力推广,即:免费辅导培训、免费赠送教学光盘、免费赠送音响、免费赠送服装,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音乐、统一动作、统一服装。几年来,政府先后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培训骨干5万多人,发放服装5万多套,音响2000余套,培育100人以上的活动队伍1000余支,成功实现了全市49个乡镇、1253个行政村的全覆盖。”漯河市群艺馆馆长张瑞琴告诉记者。

她说:“目前,市区200人以上的活动点已达80多个,每晚在沙澧两岸、广场、社区等固定场所跳舞的群众达10万人以上,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发展格局,并辐射到周口、平顶山等周边城市。由河南昌建集团冠名的‘昌建杯健康舞大赛形成届次,每年在固定时间内举行,每届大赛参赛队伍300余支、参赛人员5万余人,进一步推动了活动的深入开展。”

今年5月10日晚,记者来到沙河北岸的红枫广场,欢歌如潮,舞动如海,每个人都流露出内心的微笑,那样的陶醉、喜悦。

赵琼算是这里的草根明星,今年56岁的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她说:“我是一名文化志愿者,以前我得过血结症,一月两次到郑州做透析,压力很大,自从跳健康舞后,病情逐渐好转,医生说是个奇迹,可以说健康舞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音乐响起,啥也不想了,跳健康舞真是一种享受,去年在健康舞大赛中我还荣获全市第一名呢!”从她那发自内心微笑的表情里,记者读懂了很多……

80多岁的健康舞志愿者王桂莲说:“政府替我们着想,我们也得替政府分忧。让更多的人获得健康快乐,比给我多少钱都高兴。”

“看着上万人在体育场里自发跳舞,那场面令人震撼。”省文化厅副厅长崔为工在漯河调研时感叹。

健康舞“跳”出健康,那么梨园情则“唱”出心境。

2013年,针对漯河是沙河调的发源地、戏曲基础良好、戏迷票友众多、群众对戏曲活动热情高的现状,借助沙澧河景区广场游园,推出以戏曲为主题、以戏迷票友和戏曲爱好者为服务对象的“幸福漯河梨园情”活动,在沙澧河沿岸3个区域设立12个固定活动点,由市豫剧团定期组织专业演员与戏迷开展戏曲互动及公益演出活动,既有演又有教,既有学又有赛,除了在固定时间推出优秀剧目展演外,还有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和免费培训,目前已陆续展演60余场,深受广大市民特别是戏迷票友的喜爱和欢迎。

“今年以来,‘幸福漯河梨园情开辟了‘红梅争艳‘百姓西苑‘教你一招‘幸福梨园四大活动版块。为激发戏迷热情,促进戏迷票友的水平提升,我们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幸福漯河梨园情戏曲票友大赛和戏迷擂台赛,分月赛、季赛和年终总决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培养、发现、推出戏迷票友2000余人、民间乐队300余支。现在,我们正在筹备成立戏迷协会,让传统民间艺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漯河市豫剧团办公室主任宋钢硬告诉记者。

双休看电影 闲暇喜阅读

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014年春,漯河市以中宣部推荐的青少年教育影片为主,启动“幸福漯河少年梦”活动,活动以“爱党爱国”“励志奋进”“快乐成长”“崇尚科学”为主题,免费放映公益电影。

“通过利用现成的人员设备,以零门槛、零门票进行公益放映,以满足青少年对文化的需求,每次放映还要加一部青少年安全教育片,加强对青少年的用电、消防、避险、救灾等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和普及。”漯河市文新局文化活动中心主任杨君的话语掷地有声。

他说:“为拓宽服务渠道,采取流动式数字化服务,我们从剧场到广场,从城市到农村,逐步向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基层农村和弱势群体延伸,开展了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老年福利院及儿童救助中心活动。仅去年就放映了2800多场,每个行政村平均每周一场。”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为进一步提升全民阅读,打造书香漯河,继“幸福漯河少年梦”之后,又推出“幸福漯河书香城”活动。按照“中心配送、多点布局、打造书香城市”的工作思路,坚持主动作为、超前服务的指导思想,在市直单位、学校、社区等阵地建设基层图书服务站,市级图书馆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和新书配送,方便市民、学生就近阅读。

据漯河市图书馆馆长屈华介绍:仅去年全市就设立了基层图书服务站30个,今年将达到60个。借世界读书日之际倡导全民阅读,进行现场办证、现场赠书。今年我们又与新华书店联合推出“你看书政府买单”活动,我们的读者到新华书店买书,资金由图书馆支付,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读者最喜欢阅读的书籍上,这是我们在一种新常态下的有效尝试和探索;与河南大伟集团合作,联合推出“沙澧大讲堂”活动,每星期天上午举办一次,进一步提升市民文化修养。今年我们又推出“互联网+文化”活动,购置一批电子阅读机,放置在人员流动量大的沙澧风景区,免费让市民下载,让阅读无处不在,实现了由传统服务模式向大数据、开放式、便捷式服务的转变,让百姓享受到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

如今,行走在漯河的大街小巷、乡镇村庄,随处可见一派生机勃勃、欢快热闹的景象。在走访过程中,记者深切感受到文化繁荣给漯河带来的变化,从县城到农村,从农民到干部职工,从文艺表演者到观众,文化繁荣不仅改变着每一个村镇的风尚,更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精神风貌,邻里更和睦了,社会更和谐了,百姓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了。群众纷纷感叹:政府免费提供文化活动,让大家找到儿时的记忆,回归了精神家园,接触了文化经典,享受了文化大餐,保障了文化权利,提高了幸福指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漯河经验"

当前,如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破解文化发展难题、实现群众文化供需对接,各地正在努力探索。漯河在这方面又创新了一些经验模式、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

抓保障——将文化建设纳入“大盘子”

应该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漯河市其实走在先知先觉的行列中,早在2011年漯河市就出台政策,并把“幸福漯河”系列文化活动的经费纳入政府财政年度预算的“大盘子”,确保每年不低于100万元;2012年为确保活动扎实开展,由市政府牵头,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等相关部门参与,成立了创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统筹推进,出台了《“幸福漯河”系列文化活动项目创建的方案和细则》,制定完善了考核激励机制,把“幸福漯河”系列文化活动作为惠民工程纳入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年度考核体系和市委、市政府必须办好的“年度民生实事”之一。

“应该说这些政策对漯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不仅有效解决了基层文化建设中的资金不足的根本性问题,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更重要的是完善了考核机制,为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全市上下的积极性。”漯河市文新局副局长党明洁告诉记者。

他说:“为破解资金难题,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通过活动冠名、服装印压企业标识等‘互惠方式,吸引企业为活动提供赞助,目前共收到企业赞助300多万元,以及大量的服装、用品、器材等,保证了‘幸福漯河系列活动顺利开展;为打破各单位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的局面,我们又整合了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豫剧团、杂技团、戏剧工作室、文化活动中心、许慎文化园等单位艺术资源和设备设施,由局党组牵头,统一调配,统筹配合,让有限的资源组成强大的合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才是关键。为引导社会参与,激发活动活力,增添新鲜血液,壮大文化人才队伍,漯河先后出台了文艺人才招聘、引进和培训制度,在依托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队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广泛招募文化志愿者,选拔民间文艺能人,形成文化志愿者、专业艺术人才和民间文化能人的专、兼职结合的文化人才队伍,并建立了文艺人才资源库。

目前,有腰鼓队、太极拳队、空竹队等社区文艺队28个,兼职演员2000多人,文化志愿者3000多人。

抓服务——把先进文化“种”下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服务”二字上。漯河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始终贯穿其中。将流动服务“送”出去,把先进文化“种”下去,是漯河市文化部门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

“为满足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过去我们经常举办‘送文化下乡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为此,创新服务模式,由演出变扶持,先在基层选拔文化志愿者,参加辅导培训,培养他们自己的文化队伍,把先进文化‘种下去,群众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积极参与,实现了政府部门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由‘管文化到‘办文化,群众由‘观众到‘演员的精彩转变,让市民农民深受乡土文化浸润,让广大群众成为文化活动主体。”漯河文新局文艺科科长任乐乐的话语,铿锵有力。

她说:“为把流动服务‘送出去,我们深入开展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为主要内容的‘五进活动,面向县区、乡镇、村庄,依托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编织一张覆盖城乡的演出网络,消除空白点,实现全覆盖,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启迪民心、启发民智、凝聚民心。”

据不完全统计,漯河市先后组织3000多名文化志愿者和文艺骨干对全市所有行政村以“培训一辅导一排练一展演”的帮扶模式,把先进文化“种”下去。

“这种模式方便快捷,第三套‘健康舞推广的时候,一个星期就实现了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和娱乐休闲相融合、和科学普及相融合,更要和道德教化相融合。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质,让人们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张瑞琴说。

政府从单向的“送”到“种”,群众由“观众”到“演员”,文化互动的精彩转变,群众不仅是文化的受惠者,更是文化的积极创造者,漯河文化惠民由此奏响了文化民生的时代交响乐。

抓推进——将活动贯穿全年、整体推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系统庞大、头绪众多,如何理清思路、稳步推进各项活动开展,成为摆在漯河文化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

“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和群众需求,将‘幸福系列六大品牌有机结合、整体推进、贯穿全年,初步形成1~2月主打‘春满园;3~10月主推‘健康舞‘梨园情和‘文化超市;6~9月融入‘少年梦;11~12月推出群文赛事和梨园擂台;全年平稳推进‘书香城。形式也非常灵活:既有专场专业文化演出,又鼓励培育群众自导自演节目;既组织安排室内高雅音乐会,又扶持发展基层民间艺术;既有戏曲、杂技、曲艺、武术、广场舞,也有艺术展览、文艺讲堂、民间绝技绝活表演等。目前,‘幸福漯河系列活动已形成了主题融入、优势互补、品牌联盟、互为推动的良好局面。”漯河市文新局纪检组长杨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她说:“从2011年7月29日开始,我们通过走‘公益性质、综艺形式、社会化投入、签约制演出、品牌化发展的路子,以市、县、乡、村四级演出阵地为依托,以政府投点、企业赞助、全民参与的形式,组织剧团、杂技团、草根明星、舞蹈队等,广泛开展‘幸福漯河系列优秀文艺节目展演活动,让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有文艺专长或绝技绝活的得到了充分展示,发现并培养了一批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其中《舞神》剧目荣获全省一等奖,并被推选为参加明年中国(西安)艺术节的表演;有两个节目参加了《出彩中国人》的决赛,贾湖社区居民编排的瑜伽舞蹈,去年到北京参加了全国的乡村春晚。现在在我们漯河,群众文化可以说是一呼百应。”

如今,从城市到农村、从街道到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在沙澧大地上激情绽放、大放异彩。

“繁荣发展公共群众文化,我们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要使广大的基层群众、各个社会阶层都有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都从文化生活中体会小康的‘满意感。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改革创新为突破,打破传统思维、破解工作难题,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让群众唱主角、让草根当明星,充分发掘地方特色资源,着力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漯河市文新局局长吴玉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谈起下一步工作,他说:“今年,我们将进一步规范‘幸福漯河系列文化活动队伍建设,立体化、网络化、整体化推进,提高服务水平,形成动静结合、优势互补、内涵丰富、外延突出的项目创建局面,做大做强‘幸福漯河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力争催生带动一批新的文化项目,如:幸福漯河一家人、儿童梦想剧场等,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迎接今年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幸福漯河健康舞的精彩验收。到2016年,争取将‘幸福漯河系列活动覆盖全市90%以上的社区、乡镇和农村,着力满足区域内各类群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已经成为漯河发展的新动力。随着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等一批漯河文化地标的加速建设和总投资近12亿元的中国文化研究院漯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项目的即将开工,这一漯河市靓丽的文化名片,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受漯河文化的吸引,美国杜邦、可口可乐、台湾统一、中粮集团、旺旺食品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进驻漯河,刚刚闭幕的第十三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签约81个项目,总投资337,2亿元……文化,恰如一列开往春天的列车,正引领着漯河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专家观点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漯河模式” 康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推动河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河南省文化软实力,对于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助推作用。

近年来,漯河市立足沙澧河开发建设成果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开展“幸福漯河”系列活动,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成效明显,影响广泛,形成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漯河模式”,也为河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思路:

一是创新服务发展模式。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过去的“送”文化到如今的“种”文化,一字之差,体现了新形势下漯河文艺工作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自觉,也体现,了漯河城乡文化发展的崭新风貌,其催生的内在动力,正演变为发展的动力,所以说繁荣发展群众文化,必须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真正让群众唱主角、让草根当明星。

二是探索融合发展之路。漯河在发展公共文化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和娱乐休闲、科学普及、全民教育融合发展,让群众在娱乐休闲的同时,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和文明素养,使各个社会阶层特别是基层群众都能获得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从参与文化生活中享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果,这一点可以说是漯河发展公共文化的又一亮点。

三是破解文化发展难题。发展公共文化,“钱紧”是常态。漯河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和办法,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在统筹整合资源中发现“增量”,在深挖内涵中激发活力,有效地破解了基层文化建设经费紧张、文化投入方式单一的“老大难”问题,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

猜你喜欢
漯河服务体系群众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漯河:依法履职的坚定足印
漯河地区林下植物应用探讨
你仍未娶 我仍未嫁——漯河女孩苦等40年 63岁终和去台湾的初恋情人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