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东
“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引入新课是成功的关键环节。它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好的开端,教师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浅谈一下我在此方面的点滴体会。
一、实践法
教师从感性出发,联系实际设置一些与课本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带着好奇心去学新的知识。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演示:把一个小石头丢进盛有水的玻璃容器里,结果水面升高了。为什么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小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趁热打铁,教师接着问:如果投进水中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铁块或其它物体,水面是否升高?为什么?不容置疑,同理水面会升高,从而归纳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如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由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二、对比法
数学知识结构呈螺旋状,一环连一环,教学时如能新旧知识结合,通过类比,由此及彼,产生迁移,引发兴趣,顺势突破难点,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时,教师先出示准备题:光明玻璃厂十月份生产玻璃20000箱,是九月份的■,九月份生产玻璃多少箱?学生列式,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板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接着把“是九月份的■”改为“比九月份多生产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画出线段图,问:十月份生产的玻璃箱数相当于九月份的几分之几。这个“1■”题目中有无直接出现?此题与上题,有什么异同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这两题皆属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只不过前面学的“几分之几”已直接告知,而今天学的“几分之几”暂时未知,显得较为复杂,但解题思路是一致的。接着在刚才的板书前面添上“较复杂的”四个字。至此,完整的课题即告形成,这节课的难点亦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常常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过渡到学习新知识,这样可以让儿童通过对比形成认识上的矛盾,增强题目的新颖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三、诱导法
教师首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接着告诉学生答案。由于问题和答案之间的联系并非一目了然,于是学生自然会问:为什么是这样?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的目的。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先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三角形:
问:这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和相等吗?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教师便告诉学生,它们是相等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此语一出,学生顿时议论纷纷:这两个三角形,一个这么大,一个这么小,况且各个角究竟是几度还是未知的,怎样知道是相等的。正当学生集中精力思考之际,教师说,只要大家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便会明白其中的缘故了。先由教师问,引起学生注意,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教师“葫芦”内装的是什么“药”?从而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转移到有意注意。
教法贵在新鲜活泼,灵活变通。固定的教法,不变的套式,会使学生昏昏欲睡,失去学习的兴趣。必须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采用比较自然、灵活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我认为,无论哪种方法都应具有新、奇、巧、妙的特点。因为从儿童的生理特点来看,只有新和奇,才能激发儿童浓厚的兴趣,只有巧妙才能为达到教学目的铺平道路。
责任编辑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