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
近年来,江门市实验小学以深入探索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本校实际,从课程开发与建设角度,强化教师开发课程意识,系统构建以生为本的多彩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把学校打造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
一、打造个性课程,让学生快乐起来
学校将“尊重个性,多元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原点,为满足孩子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设置不同层级、不同种类的课程,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特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经过2年多的探索,研制出“六艺”拓展课程。礼(文雅礼仪课程)、乐(多彩艺术课程)、射(活力运动课程)、御(生活技能课程)、书(翰墨书香课程)、数(实践思维课程),课程共50多门,先后有100多位教师和家长参与了课程的实施。现在,每周五下午第二、三节课,孩子们进入“课程超市”的活动时间,各场室热闹极了:刺绣班里,孩子们一针一线忙活着,技法娴熟;小主持人班上,孩子们正在播报新闻;版画班里,教师正指导孩子们设计勾画;电脑室里,孩子们认真学习3D打印技术,细心观察打印机的工作轨迹,感受科学的神奇,充分发挥创造力,并打印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模型;家长讲堂上,孩子们正认真地听家长讲师在讲述自己的职业,边学习着这些职业的技能。学校还按孩子的兴趣择优组建了各类红领巾社团,包括足球俱乐部、紫荆艺术团、博雅书画社、拉拉操社团、国旗仪仗队、3D打印社团等社团组织,做到“规划落实、管理到位、训练有素、成效明显”,逐渐形成了10多项优势项目与特色。现在,我校的红领巾社团参加各类比赛均获优异的成绩。舞蹈队的原创舞蹈作品《鸟的天堂》获得“第三届广东省少儿舞蹈大赛暨全国小荷风采舞蹈大赛选拔赛” 金奖,也是江门获得金奖的唯一单位。书画社的多名同学参加第六届广东省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决赛一等奖。
二、打造经典课程,让学生儒雅起来
每一天,享受经典晨诵。学校在每天早晨设置了10分钟的小课,成为中华经典诵读课程。这样一来,内容上更加完善,时间上更有保证,充分发挥儿童时期黄金记忆的优势,让孩子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把优秀传统文化牢牢刻到孩子的脑海里,做到日日诵、日日新。早晨,孩子们用优美的声音,别样的朗诵,邀约朝阳,开启一天蓬勃快乐的学习之旅。
每一周,落实国学三课。为了让孩子们能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学校开设了书法课、国学课、民乐欣赏课,称之“国学三课”。在全体师生中营造了“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书法教育氛围,走出了一条“书法立人”的特色发展之路。除了开设每周一节书法课之外,每周二中午,学校还设置了30分钟的练笔时间,做到“面向全体,三字并举”。面向全体,指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写字方面良好训练。“三字”并举,是指小学低、中、高年级分别重点抓好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书写。学校从环境设置、课时开设、师资队伍、课程编写、名师指导、课外活动、课题研究等方面作了全方位落实。另外,每天开设“名曲欣赏”课程。课程精选民乐名曲,在学生早餐的时间播放,让中国古典音乐浸润学生的心灵,陶冶性情。
三、打造优质课程,让课堂灵动起来
在语文课堂上,课前三分钟成为孩子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大舞台。老师们根据学科特点与本班学情,设计出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独具特色的“语文课前三分钟”。比如:“绘本故事”、“绕口令”、“成语接龙”、“校园新闻”、“天天读报”、“古诗背诵”“句子王国”等。老师担当策划与导演的角色,积极为孩子们搭建展示才华、锻炼才能的平台,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相信只要将“课前三分钟”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必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提高。
数学课堂上,在《生命化教育视野下“大问题” 教学模式》的引领下,老师放手让孩子们主持,进行互动。如游戏、课外知识、考眼力、考记忆力等孩子喜欢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其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回归在数学课堂上。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实现了师生、生生的生命对话。“先学后教”也是数学科组尝试课堂改革的另一道风景线。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