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霞
【关键词】 班级管理;师生关系;尊重;氛围;因材
施教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42—01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师生关系和谐了,整个班级呈现的是勃勃生机;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更近,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将会更加顺利。传统观念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是无条件服从,这样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没有陈述的渠道,心理需要也无法满足。尤其是小学阶段,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还是不懂事的孩子,不会顾及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之间也没有平等可言,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小学生也有他们的情感需要,也想取得教师的信任,与教师和谐共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尊重学生人格,构建和谐平等氛围
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前提。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但是并没有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总是以“为了学生好”为掩护,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到学生身上去,这就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用成人的眼光对待学生,也是一种“拔高”的表现,需要深刻反思。小学生的“语言”是需要教师倾听的,小学生的“行为”是需要教师欣赏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对学困生存有歧视,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用“好”或者“不好”来界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都应该被尊重。学生犯错误是必然的,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一直在纠正错误的过程。尤其是班级内的规章制度,调皮的孩子总是会忽略而违反,教师也不能因此就给学生贴上“多动症”的标签。有的教师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会用“权威”压制学生理由的申辩,无视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如果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师生和谐将不复存在。尊重学生的人格首先是教师要做到公平公正对待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教师都要一视同仁。在教学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思考。即使学生的见解失之偏颇,教师也要谆谆善诱,引导学生回归正确的方向,而不是斥责、挖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平等和谐。
二、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彰显和谐
集体教育就一定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起点不同、性格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待人接物态度也会有一定的差距。作为一名教师,要承认这种差距,不能用“一刀切”的标准去衡量。教师在接手新的班级的时候要充分了解班内学生的情况,分析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在班级活动中做到人尽其才,给每个学生提供可以受到表扬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分层教育古来有之,尤其是文化知识的传授,更不能要求学生整体化一,要允许学生在知识的接受上有快慢之别。对学习程度比较高的学生,教师在任务的布置上要增加一点难度;对基础比较差一点的学生则要降低难度,减轻他们学习上的压力。如果教师能够分层设计,课堂提问根据难易程度提问,课下作业按照不同学生的需要布置,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分层教学有利于每个学生轻松跨过“最近发展区”,在知识的储备和实践应用能力上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了压力,在课堂上会有更加积极的表现,班级活动也会有声有色地开展,师生之间很容易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所以,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差异性,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力,制订分层教学计划,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接受知识,发展能力。
三、尊重学生思维,保护学生情感世界
师生和谐相处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思维,还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学生思维的过程正是智慧的火花飞溅的过程。课堂上让学生“说话”,可以创设和谐、民主、自由、愉快的气氛。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方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质疑越多的课堂才是成功的、高效的。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一个范例,教师要追求课堂的拓展和延伸,这就需要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存在。如果一节课一直按照教师备课的既定程序进行,则会显得毫无波澜。当然,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比较片面,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是错误的,教师要给予引导。只要学生有想法,教师就应该尊重,以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的思维主要表现在相信学生,很多知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并要求在得出结论的时候说出理由。教师也要放下自身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一起探讨,如果发现学生有偏颇的地方还可以用商量的语气给予纠正。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也会更加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此良性循环下去,师生之间的感情会越来越浓,和谐融洽即可实现。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