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美术作品欣赏渠道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前提。
关键词:审美教育;美术欣赏;趣味性;情感性;知识性;直观性
美术欣赏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必修内容,欣赏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能缴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但长期以来,在一些学校的美术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美术技能训练,忽略了对学生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和熏陶,美术欣赏课形同虚设。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意见,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注重趣味性,营造愉快交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营造愉快交流的学习氛围来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理解和巩固,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深入挖掘美术作品所具有的强烈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许多艺术作品中包含很多生动的故事。我们在分析讲解时,将作品中的故事展现给学生,通过这些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缩小美术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时代距离,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如,引导学生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时,为了增强课堂效果,教师可以穿插讲授一些隐藏在作品背后一系列精彩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作品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主动地去探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教学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是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产生的。教授美术欣赏课我有这样的体会: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会使课堂变得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很大提高,师生之间的配合与互动油然而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再加上艺术课的自身魅力,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基于美术的视觉艺术性的特点,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就应该运用一些新颖的、有趣的、能提高学生参与的教学手段,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实施愉快的教学。
二、注意课堂的情感性,使欣赏内容具有感染力,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意义和美育作用
对一幅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讲解情节时语言要具有感情色彩,对学生具有感染力。在了解画面后,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另外,欣赏历史题材的作品时,要将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交代清楚,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教手段,播放相关的历史性音乐,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想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对美的体验,同时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享受。如,雕塑作品《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引发学生对苦难岁月的追忆和树立艰苦朴素立志成才的信念。又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我国四大名窟敦煌莫高窟壁画时,我首先介绍敦煌壁画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色,然后让学生观看资料片《敦煌壁画的发现和流失》,当影片中出现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图片时,学生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当看到壁画被侵略者分批掠夺和流失时,学生无不为之愤慨,爱国之情怦然迸发。最后,画面定格在了莫高窟外景上,带着深深的思索结束了这节课。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三、注重知识性,把美术欣赏课作为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契机
欣赏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为此,决不能单纯进行欣赏,必须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运用了哪些技法,能正确判断作品的优、缺点。这样不仅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应了解一些历史知识、社会制度、古今风情、民族风俗,以及各历史时期的审美观点等知识。在交代作品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就完成了知识的传授任务。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中对各色人等的描绘已成为人们认识宋代社会、风俗、技术、建筑、市场等的第一手资料。再如,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时,如果要了解整幅画所揭示的深刻含义,那就得首先了解中国历史上南唐的社会背景,还要接触到一定的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领域会不知不觉地得到不断的扩充。高尔基说:“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这也是新课程教育理念所倡导的。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信息化技术手段增强欣赏课的生动性
在步入数字时代的今天,运用多种电教声讯设备进行教学,以加强视听直观效果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一种新的综合性教学形式。在欣赏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融欣赏、讲授、示范为一体,声画同步,图文并茂,使学生脱离了过去欣赏课作品少、内容不丰富、画面不生动的缺点,增强了课堂趣味性,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艺术欣赏世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画面更具有直观性,更能体会到作品的精彩之处,容易引起学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如,在《西方绘画赏析》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将在网上下载、收集的大量资料加以整理,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直观地欣赏到大量珍贵的西方绘画作品,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美术作品的风格及特色。通过赏析帮助学生对西方绘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如果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接触作品,还可以在网上看到更多人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认识,更能提高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
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运用,使美术课摆脱了传统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课堂效率,从而让上好美术欣赏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深浅程度与课堂教学手段息息相关,教学手段越丰富,学生的认识就越深入,对美术作品的感知与体验就越强。
五、开发乡土教材,拓宽美术作品欣赏渠道,利用当地美术资源和美术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欣赏课对于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艺术功能。美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表现。美术欣赏必须和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的情感相结合,从中享受生活的美和艺术美,从而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各地在美术教学基础、美术师资水平以及美术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必然使美术教材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从而保证其广泛的适用性。我国历史悠久,形成许多乡土特色的文化,其中美术也很具有乡土性。为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感,可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和要求,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以适应本地区特殊教学的需要。例如,商洛市作为我国的民间艺术之乡,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古老的民间习俗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给美术教学活动的拓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商州何氏烙画和郭氏沥书是国内独有的装饰艺术品种之一,商洛剪纸能手遍布城乡,技艺精湛,现代更是名家辈出。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美术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
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适当补充乡土内容,既能充实教材,又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并激发起热爱家乡之情。
六、扩充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欣赏课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美术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美术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广泛地涉猎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我们教师自身在专业领域无所作为,那么,怎样为学生答疑解惑。新课程标准不仅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只有不间断地钻研学习才能适应并胜任初中美术教学,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平台。这是新课改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是终身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学生才不会觉得厌倦。教师的好学精神和渊博的知识也会感染和熏陶学生,使他们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并由此产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强烈兴趣。一个好的教师能以自身的品格和学识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所以,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和品质。在教学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更富有美感,更有亲和力,更具有个性魅力。
总之,要想上好美术欣赏课,需要我们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科学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使更多的学生喜欢美术欣赏课,使我们的欣赏课上得更有意义。
作者简介:罗焕良,男,汉族,1970年11月出生,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人,199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历,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金陵寺中学一级美术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