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农村职业教育关系研究

2015-09-06 00:37彭秋发刘扬扬
成人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市民化工业化

文 康,彭秋发,刘扬扬

(东华理工大学师范学院,南昌 330013)

综观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现代化必然伴随着城镇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必经之路。我国实现现代化也必然走城镇化道路,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5.3%,不仅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80%的城镇化率,还低于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60%的城镇化率。“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延续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1]因而,“旧”的城镇化不可持续,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旧”的城镇化和充分依据于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的最大国情基础上提出来的。

一、新型城镇化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村职业教育重新定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定位于“立足三农,服务三农”,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职业教育逐步偏离为农村服务的宗旨,逐步变成为城镇化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应该做出相应调整,为新型城镇化战略服务。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服务于新农村,还要服务于县城、小城镇以及农村新社区;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新型农民等第一产业发展建设的人才,还要培养服务于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才;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立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还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市民化。

(二)新型城镇化刺激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

1.伴随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新型工业化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城镇化必然伴随工业化,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加速器,伴随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可见,新型工业化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工业化;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升级的工业化;是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增加就业的工业化。[2]因此,新型工业化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人口市民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空间。

2.伴随新型城镇化推进的第三产业兴起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伴随新型城镇化的第三产业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工农业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有利于增加就业,促进整个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如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金融业、保险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等。这些行业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胜任。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8.2%,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2年世界第三产业占 GDP比重为63.60%,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 GDP比重均达到70%以上,因此,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还会逐步提高,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人口市民化服务于第三产业,同时也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空间。

3.伴随新型城镇化的农业现代化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重点问题,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如2006年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制度、农村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改造、旧房危房改造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五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在这些政策的保障下,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粮食连年增收,农民更加富裕。但是“三农”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城乡收入、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然巨大。

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现代化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业现代化是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化的经营主体,但是传统经营主体农民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传统农民的小规模生产和自给自足阻碍了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和市场化,也不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封闭的农业生产容易导致生产盲目性,经济效益低下,城乡差距得不到缩小,农村仍然落后,阻碍了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的实现。

2003年农业部颁布的《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2003—2010年)》对新型农民的标准做出了规定:“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并从五个培训内容方面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的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民环保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等知识;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经济知识与技能;提高农民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的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农业、农村有关政策等;提高农民转岗就业能力所需知识和技能”。

新型农民主要依靠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农村职业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新型城镇化中的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与管理需要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人才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县城、农村这一地域,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有农村新社区这一城镇形式的出现,这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涵盖范围”,[3]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农村形态会发生一些改变,不仅有原始的农村形态,而且还有小城镇形态和农村新社区形态,既不同于原始的农村形态,也不同于城市形式。小城镇形态和农村新社区形态的新农村,农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农民生产一般横跨第一、二、三产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技能不断变换职业,农民的生活方式具有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对于新形式的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人才需要农村职业教育为其提供。

二、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

(一)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新型城镇化储备人力资源,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是世界第一,但是我国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显示,2012 年我国农村有26 802.32万户,有97 065.63万农村户口人。其中201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5.3%,其中17.3%的人口是农村户口,假如以我国人口总量14亿做基底来计算,我国就有2.42亿农村户口人在城市生活工作。根据我国城镇化进程来预计,到203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0%,也就是将有3亿左右的农村户口的人进城市民化。因此两者相加有5.42的农村人口需市民化,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如果素质低下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3%,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13.3%,中专以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初中文化程度及其以下占76.3%。同时,在农民工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7%,接受过非农业技能培训的占25.6%,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9.2%”,[4]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要途径。农村职业教育担负着提升农民工知识技能的主要责任,其办学水平影响农民工的劳动素质,进而间接影响新型城镇化的质量。

(二)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农村富余劳动人口市民化,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展

当前,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但是2012年户籍城镇化率只有35.3%,大量农民工在城市和农村流动,他们在城市挣钱,在农村花钱,因此,他们消费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低于具有城市户籍人口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转移为市民的过程,这意味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1倍左右,人均消费也是农村居民的3.1倍左右”。[5]根据有关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均成本约在10万元左右”,[6]到2030年将有3亿左右的农民市民化,因此,至少拉动30万亿元左右“内需”,而且,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意识的建立,拉动内需肯定远远超过30万亿元,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显示,2005—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耕地面积逐年增加,2005年人均2.08亩,2012年达到人均2.34亩。《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0.6公顷”,[7]无论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还是《规划》的统计数据都表明,户均土地太少,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农村职业教育加速了农村富余劳动人口的转移,农村户均经营耕地面积会相对增加,为现代化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土地保障。

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了新型农民,新型农民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的实现。

(四)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形成城乡统筹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农村富余劳动力市民化需要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密切配合,这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提供了必要性;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公共服务必然包括教育,这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基层体系破坏严重,功能难以发挥;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仍严重,农村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与质量难以满足需求”,[8]而现在每年大概有1 000万农村转移人口,因此任务重,单凭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在力量不足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而城市职业教育资源足,基础好,故需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共同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

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主要面对的是初中后教育与培训,主要形式是中等职业教育,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高等知识的追求提高,需要发展高等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培训面对的是在职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培训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应是经常性的,而且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还服务于农民的专业培训,因此,有利于形成学习型社会,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1][7]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Z].2014-03-16.

[2]卓夏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培养人才[EB/OL].http://www.fjzzjy.gov.cn/newsInfo.aspx?pkId=39576.

[3]任聪敏,石伟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定位与发展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55.

[4]孟庆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J].职教论坛,2013,(34):44.

[5]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6]辜胜阻.农民工市民化人均成本10万[EB/OL].人民日报,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303/c1004-24506308.html.

[8]唐智彬,石伟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8).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市民化工业化
31 省份最新城镇化率:9 省份超70%,这10 个省份城镇人口最多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
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