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颖 方 沛 李 洋 江 怀 任志洪
中国.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州) 350108 E-mail:303564305@qq.com E-mail:hsy@fzu.edu.cn
·论 著·(心理评估)
大学生创造力量表编制*
何少颖 方 沛 李 洋 江 怀 任志洪
中国.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州) 350108 E-mail:303564305@qq.com E-mail:hsy@fzu.edu.cn
目的:编制大学生创造力量表。方法:采用文献法、访谈法以及问卷法,形成16个项目的大学生创造力量表草本,然后对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①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大学生创造力量表由16个项目构成,包括发散性思维、才智应用和人格特征3个因子;②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模型拟合度较好(χ2/df=2.334,GFI=0.922,AGFI=0.92,NFI=0.873,NNFI=0.890,IFI=0.909,CFI=0.907,RMSEA=0.063);③量表各因子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0.756,0.672和0.867。结论:大学生创造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相关研究的可靠工具,同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大学生创造力;创新型人才;量表编制;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能力或特征[1]。即创造力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综合本领,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一百多年来,国外研究者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对创造力进行各种研究测验,蕴育出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纷纷构建了创造力的理论,其中影响比较广泛的有美国耶鲁大学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侧面模型理论、创造力投资理论和创造力内隐理论,奇克森特米海依创造力的系统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创造学家特丽莎·阿马拜耳为代表的创造力成分理论等等。“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塞贝尔所言,“创造力是心理学中最含混不清且最令人费解的概念”[2]。尽管相关研究与理论颇多,但由于创造力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直到现在,创造力还无法形成一个公认的概念和统一的理论。不过总体上来说,由于该领域对创造力测量的必然要求,创造力的行为与人格方面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大学生作为创新型人才的主体,如何识别、挖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我国学者对大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了非常多的研究,以定量的统计分析为主,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大学生群体创造力内隐认知的调查,如杨治良、蔡华俭等调查上海高校大学生创造性的内隐观,研究高创造性者的特征[3],第二类是利用国外已有的量表对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相关分析,林悦、王玲参照威廉斯对创造力的分类和艾瑞克森的人格问卷来研究河南大学学生的创造力与人格特征的关系[4];戴冰、徐小林研究了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5]等等。第三类是模型建构,有阳莉华关于大学生创新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6];何志芳、刘红宁等关于医学生创新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研究[7]。整体上说,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各项研究结果对同一问题的解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创造力概念的复杂性、国外量表的本土化问题以及调查对象不同等造成的。本研究关注创造力的行为与人格特征维度,旨在从实证研究方面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人才培养初步建构一个涵盖多种专业大学生的、较为本土化的创造力测量量表,并为今后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1.1 对象
初始测验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福州市的22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221份(96.9%),其中男生124人,女生97人。正式测验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性别、年级、专业区分,选取福州市3所高校的72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684份(95%),其中性别分布上男生341人,女生343人;年级分布上,大一151人、大二179人、大三169人、大四185人;专业分布上,文科111人、理工科317人、经管类191人、艺术类65人。
1.2 量表编制
根据创造性的内隐理论,不管是专家还是外行,他们对创造力的认识有共通之处,即人们具有共同的内在评价标准,虽然不同的人对创造力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有部分基本要素却是一致的,这些要素既包括认知方面因素,也有个性和社会方面因素[8]。只有了解人们的内隐观念才能知道研究创造性应从何处着手。因此,本研究利用这一观点,首先采用文献法,综合参考了创造力理论中要素的划分、一些学者对高创造力人群的特征研究以及现有的量表,整理出一些学者对高创造力群体的特征研究成果作为项目编制的材料,如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的人格特征是“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富有想像力、工作有条理、富有幽默感”[9]。又如周治金、李瑞菊所列举的“兴趣广泛、好奇、目标转移、有毅力、独立性强、自信、情感丰富、一丝不苟、喜欢提问、不随大流”等创造性人格特质[10]。
其次,根据对福州市的8位大学生和2位高校老师进行3个问题的深度访谈:a.您身边的同学中,具备高创造力的同学多么?他们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以分别举例说明吗?b.您身边创造力高的同学,在平时会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表现或作为?c.您觉得哪些方面造成了大学生之间创造力的高低之分呢?整理出与创造力群体的特征有关的高频词汇(如好奇、想象力、独立、喜欢思考、自信等等)。
第三步,结合前两步的结果,形成有19道题,采用5点计量,1分“非常不符合”到5分“非常符合”的初测量表。接着,利用初测进行项目分析,然后通过正式测试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1.3 统计处理
本文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 18.0中文版统计软件和AMOS 18.0软件完成。初测的数据用于项目分析;正式测试的数据用于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
2.1 项目分析
在初始测验中,首先采取CR值大于3作为题目筛选的依据,19道题的CR值均大于3,并均达到了显著的差异,各题鉴别力均良好;再计算各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低于0.4的共有3个项目,说明这3个项目鉴别力较低,予以删除。其余16道题都处于0.403~0.579区间内,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说明余下16道题鉴别力指数良好。因此经过初始测验,量表的项目个数保留为16个,进行重新编码,形成正式量表。
2.2 效度分析
2.2.1 探索性效度分析 将正式测验中共684份问卷做随机对半,分成两份数据,择取其中一份作探索性因素分析。341份有效样本的KMO值为0.896,Bartlett's球形检验的结果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01),说明变量内部存在共享因素的可能性比较大,适合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根据以下标准确定因素数目:①因素的特征值大于等于1;②抽取的因素在旋转前至少能解释2%的总变异;③每个因素至少包含3个项目。16个项目中抽取了3个因子,这3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48.619%。根据因子对应的项目内容,把因子1命名为发散性思维因子,因子2命名为才智应用能力因子,因子3命名为人格特征因子,所有项目因素负荷量的绝对值都在0.4以上,因此都属有效的项目,全部可以使用。
表1 大学生创造力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2.2.2 验证性效度分析 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本研究采用AMOS18.0软件对正式测验随机抽取的另一半样本,即341份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极大似然法对模型的拟合指数进行检验。从表2的结果来看,χ2/df=2.334,表示模型的适配度良好。RMSEA值为0.063,GFI、IFI、CFI的值均大于0.90,AGFI、NFI、NNFI接近0.90,各项指标均表明模型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从整体上讲,数据和模型拟合较好,所用的模型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表2 大学生创造力模型的拟合指数(n=341)
表3 大学生创造力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
2.3 信度检验
在本研究中使用Alpha信度系数作为评价问卷可靠性的指标。在行为及社会科学领域中,量表的信度指标值最少要在0.60以上,包括总量表和分量表,若低于0.50则表示量表的信度指标欠佳。3个因子和总分的Cronbach α系数在0.672~0.867之间,证明问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本研究根据创造性内隐理论的观点,在采用文献法、访谈法、专家评判的基础上形成量表,初始量表共19个项目。经过项目分析,剔除皮尔逊相关系数低于0.4的3个项目;再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3个因子,分别为发散性思维因子、才智应用因子和人格特征因子,各项目的因素负荷量的绝对值都在0.4以上,因此都属有效的项目,最终保留16个项目;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各项指标均表明模型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模型的适配度良好,本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最后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作为指标,发现3个因子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符合测量学的要求,表明本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因此,从统计分析的结果上来看,本量表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分析大学生创造力特点、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培养对策的可靠工具。但与此同时,有两点是在量表的运用中需要了解和注意的。
首先,“创造性的内隐观”作为一个比较简便、易操作的理论,因此国内的许多学者进行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多是借鉴这一理论进行的。如苏州大学的钱晶,随机选取苏州市1000名在校大学生,利用内隐观的问卷调查,抽取了大学生创造力的4个因子,分别是探究性、道德性、聪慧性和开阔性[11],又如岳晓东对两岸四地大学生关于创造力的内隐认知进行调查[12]等。虽然本研究同样运用“创造性的内隐观”,但是调查的对象与其它学者有些不同,其它学者重点关注的是大学生对自身创造力最直接的内隐认知,而我们则更看重专家和教师对大学生创造力的研究总结和外部看法。笔者认为两种途径各有优势,前者体现在当事人对自身了解的直接性和真实性,后者体现在集中了专家学者们大量研究的精华与认识,更具概括性和普遍性。因此本量表绝不是对于大学生创造力全面的反应,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并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地完善。
其次,量表中抽取的发散性思维、才智应用以及人格特征3个因子,虽然和传统上国内外学者们对创造力成分的理解较为符合,尤其是创新思维的根本是发散思维,这一点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但是在人格特征因子的内部,创新性人格有何具体特征研究结论却各异,例如:在“大五”人格的高阶因素中,可塑性和适应性都影响个体的创造力,但研究结果却显示:个体高可塑性,一般呈现低外倾性[13],高宜人性[14]和低发散思维[15];而个体高适应性则相反,表现为高外倾性[13],低宜人性[14]和高发散性思维[15]。可塑性与适应性对创造力的影响经常呈现相反的效果。有些学者也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之间可能存在着潜变量的交互效应。可因统计技术问题,一直避而不谈[16]。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前面提到过,主要是由于创造力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不同学者关注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因此,在涉及到关于创新型人才人格特征等研究时,需要我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去对待。
综上,大学生创造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为大学生创造力的研究提供相对可靠的工具,与此同时,要看到创造力量表编制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不足,提高信度和效度,才能更好地为海峡西岸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服务。
[1]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44(1):5-3
[2]Ripple R.Teaching creativity.In MA Runco,SR Pritzker.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9:1-9
[3]杨治良,蔡华俭,符起俊.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J].心理科学,2001,24(6):641-645,764
[4]林悦,王玲.大学生创新素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1367-1368
[5]戴冰,徐小林.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7):881-883
[6]阳莉华.大学生创新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297-299
[7]何志芳,刘红宁,朱卫丰.医学生创新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8):1269-1270
[8]Sternberg R J.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creativity,and wisdo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9(4):607-627
[9]俞国良.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1(1):5-13
[10]周治金,李瑞菊.有关创造力研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28(1):81-86
[11]钱晶.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12]岳晓东.两岸四地大学生对创造力特征及创造力人才的认知调查[J].心理学报,2001,33(2):148-154
[13]De Young C G,Peterson J B,Séguin J R,et al.Externalizing behavior and the higher-order factors of the Big Five[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2008,117(4):947-953
[14]DeYoung C G,Peterson J B,Higgins D M.Higher-order factors of the Big Five predict conformity:Are there neuroses of health?[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2,33(4):533-552
[15]Silvia P J.Another look at creativity and intelligence:Exploring higher-order models and probable confound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44(4):1012-1021
[16]Silvia P J,Nusbaum E C,Berg C,et al.Openness to experience,plasticity,and creativity:Exploring lower-order,high-order,and interactive effect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9,43(6):1087-1090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reativity Scale
He Shaoying,Fang Pei,Li Yang,et a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Objective:To develop university students'creativity scale(USCS).Methods: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a preliminary scale including 16 items was developed.Then,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assess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Results:①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items indicated that USCS was consisted of 16 items belonging to three factors which were divergent thinking,intelligent application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②The indicators factor analysis were in requirements of psychometric(χ2/df=2.334,GFI=0.922,AGFI=0.92,NFI=0.873,NNFI=0.890,IFI=0.909,CFI=0.907,RMSEA=0.063).③The Pearso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actors and the whole inventory were from 0.672 to 0.818.Conclusion:The USCS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and reliable tool for reaching university students'creativity,and it needs further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University students'creativity;Creative talents;Scale development;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海峡西岸经济区创新型人才的潜在类别模型及其心理特征研究(编号:JA10028S)
R395.9
A
1005-1252(2015)01-0122-04
10.13342/j.cnki.cjhp.2015.01.035
2014-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