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强 赵 宁△ 徐开勇
①中国.国家空管运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00 ②民用航空医学中心(北京) △通讯作者 E-mail:nzhao1989@hotmail.com E-mail:ljqtianjin@126.com
·论 著·(职业心理)
基于素质-应激模型的飞行员心理健康*
李敬强①赵 宁①△徐开勇②
①中国.国家空管运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00 ②民用航空医学中心(北京) △通讯作者 E-mail:nzhao1989@hotmail.com E-mail:ljqtianjin@126.com
目的:飞行员的心理健康对于保证飞行安全、确保飞行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探讨飞行员心理健康的根源,即特定的心理素质,对保障飞行安全将有重要意义。方法:主要介绍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内涵与联系,通过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素质-应激模型,理论推导出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应激交互作用模型,并由心理健康状态的测量佐证其合理性。结果:制约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有7个维度,21个因子。结论:心理素质是制约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飞行员素质-应激交互作用模型的建立对飞行员心理健康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
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素质-应激模型;心理素质-应激交互作用模型
飞行安全一直是国内外民航业最为关注的问题。航空事故统计数据表明,人为因素是影响飞行安全最为关键的因素。因飞行员人误所导致的飞行事故或事故征候的原因中,心理因素占了接近70%的比例。在欧美各国空军飞行员停飞原因统计中,因心理学问题停飞的飞行员人数占总停飞人数的第2位[1]。统计表明,我国民航1994—2000年医学停飞中,神经精神科排在第2位,仅次于内科。南航的统计数据表明1998-2006年各科医学停飞中神经精神科也排在第2位,这都显示了心理健康因素对飞行员行为影响的重要程度[2]。
飞行员的心理健康对于保证飞行安全、确保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具有重要意义[3-6]。大量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心理与行为促使安全驾驶行为的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总是不安全驾驶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7]。目前,国内有不少研究都关注于飞行员心理健康的症状表现方面,主要是运用心理学量表、问卷来研究,如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而对飞行员心理健康内在的根源并未作深入研究。
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的状态表现,而且还有其内在本质特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性行为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而支配、制约心理健康状况的是心理素质。因此,探讨飞行员心理健康的根源,即特定的心理素质,对保障飞行安全将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内涵与联系,通过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理论模型,从而建立飞行员心理健康的结构模型,以期为飞行员的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1 心理健康
目前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还未统一,普遍认同的是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下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无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可见,心理健康是一种完好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内涵也由症状论(无心理疾病),发展到适应论(适应社会),进而发展到潜能论(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8]。国内的心理健康专家认为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和谐。国外的大多数心理健康专家强调心理健康的核心是主观康宁感(Subjective well-being)[9-10]。具体针对飞行员,心理健康则是指这种状态下充满活力、有主观康宁感和社会满意感,飞行员能作出良好的适应性反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更好地服务于飞行,保证安全。
1.2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居于人整体素质的核心。关于心理素质的概念,至今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
肖汉仕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11]。有学者认为,心理素质包括元认知、一般认知、社会实践能力、人格心理素质、心理行为适应水平等[12]。还有学者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3]。近年来,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心理特质[14]。特质(trait)是人格的基本单元,被看作内在的(或隐藏的)属性,是行为的原因[15]。这些心理特质具有内在和相对稳定的特点,潜在影响个体行为与健康。
从各种定义中可以发现,心理素质都包含健康这个因素,核心是人格因素,从基本人格要素到表现出适应行为和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基础条件。
1.3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心理机能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在适应基础上释放自己潜能的一种状态;心理素质是个体为了适应和改造环境,实现自己的潜能,发展和培养起来的心理品质。
两者存在着“品质”与“状态”的本质区别,但是随着心理健康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状态表现,而且还有其内在本质特征,即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性行为是其外在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内在本质特征。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是“本”与“标”的关系[16],即心理素质是其心理结构的核心层,是心理活动之本(支配作用),而心理健康是其心理结构的状态层(表层或外显层),是一定心理素质的状态反映(标)。
从心理素质的功能角度来看,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它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从心理健康的功能角度来看,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心理素质的健全且水平较高,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健全的重要外显标志之一。
但是也应该认识到,除制约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外,心理健康还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心理素质与环境交互作用后而采取的具体应对方式等影响,不能武断地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是完全的因果关系,但是心理健康有其外在表现,而支配、制约心理健康状况的是心理素质,这也是确定的。
素质-应激模型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以应激与素质相互作用来解释行为的一种模型[17]。素质(Diathesis)可回溯到古希腊的易感倾向性(Vulnerability),被视为先天的、遗传决定的,并受环境影响的生物学特征[17]。应激(Stress)是一连串事件,能破坏人的心理平衡,并潜在的成为疾病产生的催化剂[18]。素质-应激模型从60年代起就被用于解释精神病病理[19],也被用于解释不同健康程度的病因,并逐渐衍生成不仅限于解释精神病的心理学理论[18,20-21]。此外,素质-应激模型认为人的有些素质对应激产生抑制,起到保护作用,这些素质的缺陷会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22]。
总之,素质-应激模型是描述应激源和抑制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型,能够很好地用于解释心理健康的发生机理。
2.1 早期素质-应激模型
1963年,Bleuler & Rosenthal在Paul Meehl的素质-应激相互作用理论上提出了素质-应激模型,用于解释精神疾病的病理(见图1)。该模型认为具有精神病易罹患倾向性(Constitutional predisposition)的基因为精神病致病基因,具有这种疾病素质的人遭遇难以应对的应激事件,其遗传素质便使之易于作出剧烈的和持久的应激反应,从而罹患像精神分裂症这样的精神病,对其不易感的人遭遇极端应激事件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障碍症状。
图1 神经分裂症素质-应激模型
后来的研究者开始使用易感性取代素质,以避免素质的狭义界定带来误解,Jeffrey、Nevid&Rathus据此提出了适用于所有心理障碍的一般性素质-应激模型(见图2),并一直应用到当前。
图2 一般性素质-应激模型
这两种模型基本一致,明确表明心理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两个重要因素:素质因素与应激因素。虽然阐明了心理疾病的原因,但是这两个因素的定义与组成非常局限。将素质仅看成遗传获得的生物学基础,应激因素仅包含早年的不幸经历(基础),而没有引发疾病的近期事件(触发),同时将应激源与应激等同,其中介作用没有说明,且仅将心理疾病看作是素质与应激作用之和的产物。
2.2 心身疾病的素质-应激模型
1981年,Braunstein提出了一个“与应激有关的疾病”的素质-应激模型。1994年,梁宝勇修正了这个模型[14](见图3),主要针对心身疾病。
相比早期素质-应激模型,这个模型扩展了个人素质的含义,不再局限于遗传因素,加入了心理结构与应对风格,扩充了环境因素,阐明了疾病发生的路径与条件。但是个人素质如何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进而引起疾病发生的原理仍然未被阐明,从这点来看,引起疾病本质原因仍是素质与应激作用之和。
2.3 心理应激的评价模型
1984年,Lazarus & Folkman进一步研究应激过程,形成了认知应激作用过程理论,建立了心理应激评价模型(见图4)。所谓作用过程,就是在应激刺激情况下,中间通过许多因素的中介作用,最后决定应激反应的过程。Lazarus &Folkman将其分为初级评价(Primary appraisal)和次级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而评价是指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的估计。这两个过程影响对应激情境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
图3 心身疾病的素质-应激模型
这个模型解决了图3模型中的个人素质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同时引入了应对行为及其影响。“评价过程”是这个模型的核心,概括了参与应激现象的各个因素间的关系。不过,初级评价的组成仅包含信念和追求,这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包括认知风格、人格特质或性格倾向等类特质(Traitlike)。
图4 心理应激的评价模型
2.4 素质-应激交互作用模型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模式表示为刺激-心理加工系统-行为(S-O-R)。2012年,梁宝勇由此提出了素质-应激交互作用模型[14](见图5)。这个模型中,应激源和心理素质为调节变量,“节点”为“认知评价”,“认知评价”是应激源和心理素质引发应激反应和后果的中介变量,疾病、适应和成长为后果变量。需要指出的是,交互作用是两个变量的作用相乘而不是相加。根据这个模型也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水平或者心理疾病的严重度,取决于应激源的严重度、心理素质和应对的有效性,以及外来的支持和应对资源的保护效果。
图5 素质-应激交互作用模型
图5模型主要是针对一般个体,飞行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决定了其所承受的生理、心理极限超过一般个体,心理健康状态也会有所不同。要保持心理健康,飞行员应该具备与其职业相匹配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没有具体分析心理素质的结构,整个模型还不够细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飞行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反映了其心理素质高低的差异。飞行员心理素质-应激交互作用模型描述了制约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的要素以及结构。
3.1 飞行员心理素质-应激交互作用模型
心理健康从个体出发是指其自身平衡程度,从个体与个体出发是指不异于常态行为,即对内在心理过程控制、理解与调适,达到协调的状态,对外来应激的应对、防御,从而达到适应的状态。
本模型运用S-O-R范式,将应激源到反应之间的心理加工过程分为四步,为“应激源”→“认知→应激”→“调节→应对”→“反应”。应激源为S,反应为R,认知评价为O,认知评价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为“认知→应激”,次级评价为“调节→应对”。根据S-O-R范式,分析这个心理过程的每一步,确定制约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借鉴心理应激的评价模型和素质-应激交互作用模型,建立飞行员的心理素质-应激交互作用模型(见图6)。
制约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维度与因子见表1所示。现对图6中的每一个标示进行说明。①“应激源”包括:生活事件、行业事件、飞行事件。生活事件指飞行员的生活模式发生的某种应激变化,如职务升迁、工作奖惩等。行业事件指引起民航业变化的事件,如民航群体性事件、飞行事故等。飞行事件指执行飞行任务中的各种变动,如飞行中环境变化、机组人员变动等。上述3类事件是影响飞行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应激源;②“应激源-认知”,中介变量为认知能力、认知风格。飞行员在应激源的影响下通过认知能力和认知风格而形成对应激源的感知过程和思维模式。本文借鉴认知错误问卷(CEQ)的认知风格维度[23],将影响飞行员心理健康的认知风格概括为:a选择性抽取:关注事物或自我消极方面的倾向;b过度概括化:将经历的消极后果类推到未来的相同或相似情境中去的倾向;c灾难化:预期事件或情境会发生最坏结果的倾向;d个体化:不恰当地认为自己对消极事件或情境发生负有责任的倾向;③“认知-应激”,中介变量为自我。飞行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满足、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特点能够调节其应激心理与行为。自我效能指飞行员对完成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决定认知的主观效能;自我满足指飞行员对现状的满意程度,满足则对应激产生兴奋感,利于心理健康;不满足则对应激产生抑制感,进而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感是指飞行员控制自我效能、增强心理警惕性的能力,自我控制感强的飞行员能有效降低外来的干扰,有利于心理健康,也有利于初级评价的准确性;④“应激-调节”,中介变量为情绪能力、人际素质。飞行员产生的应激心理与行为受到其情绪能力与人际素质的影响。情绪能力主要指飞行员情绪稳定性和情绪调控能力。情绪稳定性高的飞行员能够在飞行任务中保持心境平静、不容易感到紧张或慌乱,且保持在一定良好的状态;情绪调控能力是指飞行员在情绪产生波动的情况下,维持情绪在稳定、健康的状态的能力。人际素质指飞行员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能力。飞行员具有良好的人际素质有助于身心和谐,有利心理健康;⑤“调节-应对”,中介变量为应对方式、意志品质。飞行员在其情绪能力和人际素质的影响下调节其行为从而产生应对应激的方式和强度,在此过程中,飞行员受到其应对方式和意志品质的影响和制约。应对方式决定应对的策略,意志品质决定应对过程。应对方式是应对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包括情绪关注应对和问题关注应对,问题关注应对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意志品质分为4个维度: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与自制性,决定了应对过程的好坏;⑥“应对-应对行为”,中介变量为心理承受和应对资源。飞行员对应激产生的应对行为模式受到其心理承受能力和所拥有的应对资源的影响。飞行员心理承受能力强则对工作情境有很强的适应力、容忍力和耐力。应对资源包括内在支持、外界支持,心理素质便是有力的内在支持组成;⑦“反应”主要分为3个方面:消化、发泄、回避。若应对结果令飞行员自身满足,则能消化应激,有助于健康发展;若应对结果能接受,则能适应应激,对飞行员心理健康无碍;若回避应对结果,则不适应应激,长此以往必然产生心身疾病,不利于飞行员心理健康。这刚好对应于心理健康内涵的3个阶段;⑧“反应”以生理、心理、行为反应的形式表现。生理、心理反应反过来调节认知评价过程,行为反应成为下一个心理过程的应激源。
图6 飞行员心理素质-应激交互作用模型
表1 制约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维度与因子
3.2 飞行员心理素质-应激交互作用模型的验证
由于心理素质水平不高,飞行员在工作中会诱发一定的心理障碍。通过分析心理健康状况的表现,间接地分析制约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的组成,对上述推导过程进行佐证。
研究表明,飞行员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和阳性突出[24],最明显的心理疾病是抑郁情绪及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症、焦虑情绪及焦虑症[25]。另一研究运用飞行员心理健康量表(MHI)测得强自信、情绪稳定、沉着、坚定、敢为、有意志、坚韧的飞行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飞行状态与自信心、性格倾向性、敢为性、乐观性、情绪稳定性、敏感性密切相关[26]。运用“大五”人格问卷(NEO-PI-R)、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卡特尔16PF测验测得情绪稳定性、敢为性、紧张性、适应性与心理健康水平有关[27]。还有学者研究了飞行员自我和谐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28]。外国学者Taylor[29]对飞行员的应对方式进行研究,发现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的关系。
从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发现,除认知风格外,自我、情绪能力、人际素质、应对方式、意志品质、心理承受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是制约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通过对比模型推导出来的心理素质维度与因子发现,虽然维度得到了验证,但是各维度下的因子只是得到了部分证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使用的量表维度侧重的是人格特质,关注更多的是心理健康表现出来的状态。
飞行员的心理健康对于保证飞行安全、确保飞行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对飞行员心理健康的根源进行研究,是做好飞行员平时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维护和提高飞行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是延长飞行年限,提高飞行质量,保证飞行安全的重要保障。
心理健康有其外在状态表现,也有其内在本质特征,心理素质就是制约心理健康的根源,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影响着个体对于各种内外刺激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飞行员的心理健康受到心理素质与其对应激源应对方式的影响,通过分析逐步完善的素质-应激模型,提出了飞行员的心理素质-应激交互作用模型,得到了制约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构成,共有7个维度,21个因子(见表1)。
与现阶段的量表测试结果比较,除认知风格外,自我、情绪能力、人际素质、应对方式、意志品质、心理承受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验证了理论推导出来的制约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维度的合理性。关于认知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虽然6个维度都得到很好的验证,但是各维度下的因子只是部分得到了验证。同时各因子间相互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研究发现,我国对飞行员心理健康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开展工作:①对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进行深入分析;②在理论指导基础上编制并使用符合中国文化特征的飞行员心理健康量表。
[1]戴琨.航线飞行特质人格和航线飞行工作情境人格对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0):1456-1459
[2]晏碧华,杨仕云,游旭群.飞行员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保健措施[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2,23(1):5-10
[3]邓丽芳.近10年来中国飞行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2013,36(l):228-233
[4]邵峰,娄振山,刘传勇.飞行员特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369-372
[5]杨蕾,万憬,徐彩霞,等.执行某重大任务飞行人员心理健康水平阶段性变化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0):1218-1219
[6]万憬,白海霞,杨蕾,等.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心理训练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6):850-852
[7]Hunter D R.Measurement of hazardous attitudes among pilot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viation Psychology,2005,15(1):23-43
[8]Keyes C L M.Toward a science of mental health[M]//Snyder C.R & Lopez S.J(Eds.)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89-95
[9]Schwarz N,Strack F.Repor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Judgmental processes and their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A].In Kahnerman D.,Diener E.& Schwarz N.(Eds.),Well-being: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C].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9:61-84
[10]Ingram R E & Luxton D D.Vulnerability-stress models.In Hankin B.L.& Abela J.R.Z.(Eds.),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A vulnerability stress perspective[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Inc,2005:32-46
[11]肖汉仕.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20(4):26-29
[12]刘金平.心理素质的本质和结构新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43(4):115-117
[13]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43-146
[14]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基本概念、理论与编制构思[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4):241-247
[15]Randy J L,David M B.Personality psychology-domains of knowledge about human nature(4th ed.)[M].New York: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9
[16]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17]Diener E D,Such E M,Lucas R,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e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276-302
[18]Oatley K,Keltner D,Jenkins J M.Emotions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ldhood.Understanding emotions(2th eds.)[M].Oxford,UK:Blackwell Publishing,2006:321-383
[19]Sigelman C K,Rider E A.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Life-span human development(6th)[M].Belmont,CA: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2009:468-495
[20]Gazelle H,Ladd G W.Anxious solitude and peer exclusion:A diathesis stress model of internalizing trajectories in childhood[J].Child Development,2003(74):257-278
[21]Belsky J,Pluess M.Beyond diathesis stress: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o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9,(135):885-908
[22]Barlow D H,Durand V M.Abnormal psychology:An integrative approach[M].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2009
[23]Pssel P.Cognitive Error Questionnaire (CEQ):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German translation[J].Psychopathol Behav Assess,2009(31):264-269
[24]申淑英,张炯,高峰,等.飞行员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3):4730-4732
[25]柳慧敏,杨峰.飞行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2(2):321-324
[26]刘军,宋华淼,陈强,等.飞行人员个性及心理健康状况的量表评价[J].航空军医,2002,30(4):139-141
[27]张其吉,王芳琳,白延强.飞行员的人格调查[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6,9(2):91-96
[28]娄振山,胡卉栋.影响飞行员自我和谐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9,20(2):81-88
[29]Taylor M K,Adams B D,Bennett J E.Relationships between 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and health status in military personnel[J].Aviat Space Environ Med,2010,81(3):276-276
Pilots' Psychological Health Based on Diathesis-stress Model
Li Jingqiang,Zhao Ning,Xu Kaiyong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Air Traffic Operation Safety Technology,Tianjin 300300,China
Objective:The pilot's psychological health is critical to flight safety and the completion of the task. Discussing the root of pilot's psychological health, namely the specific psychological diathesis, wil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ensure the flight safety. Methods:The paper presented the connota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diathesis. Through analyzing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affecting psychological health,namely diathesis-stress model, diathesis - stress interaction model of pilots was derived, and its rationality was proven by the resul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measurement. Results:The diathesis - stress interaction model of pilots had been established, and the component consisted of 7 dimensions and 21 factors. Conclusion:Psychological diathesis is an endogenous factor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l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pilot's psychological health.
Psychological health;Psychological diathesis;Diathesis- stress model;"Psychological diathesis"-stress interaction model
* 中央高校基金(编号:3122013C011);中国民航大学科研启动基金(编号:2012QD25X)
R395.6
A
1005-1252(2015)01-0050-06
10.13342/j.cnki.cjhp.2015.01.015
201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