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三步析情法初探

2015-09-02 20:49彭庶峰
甘肃教育 2015年15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实施内涵

彭庶峰

【关键词】 诗歌鉴赏;析情法;内涵;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5—0123—01

诗歌的核心灵魂就是它所表达的思想,语言、结构形式、表达技巧等都是为表达思想情感服务的,因此抓住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抓住了鉴赏诗歌的关键,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

一、“猜——找——析古代诗歌三步析情法”的内涵

“猜——找——析古代诗歌三步析情法”是针对古代诗词曲的鉴赏而提出的一套由外围到主体、由局部到全部、由浅入深地把握诗歌主题的方法。猜,就是猜主题,即根据作者简介、经历、序注、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及诗歌类型等外围信息先猜测本首诗的主题方向。找,就是找诗眼或情感词、关键句。析,就是借助意象对整首诗作综合分析。其中,猜是面对陌生的诗歌,只需充分利用外围的信息猜测主旨,先为二三步的分析定目标、限范围。找,是初读诗歌寻找诗眼或情感词、关键句,再结合第一步确定本首诗的主旨脉络。析的前提要求学生必须熟悉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寓意(如柳寓意留别,浮云寓意漂泊等),先分析意象,再结合一二步的结论综合归纳,最终得出本首诗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猜——找——析古代诗歌三步析情法”的实施

第一步:猜,猜主题。诗歌是诗人思想、个性在特定环境中的艺术再现,是诗人经历特定事件后的感情和思想的发泄。诗歌的主题思想与时代及诗人的经历、性格分不开,所以老师指导学生可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并借助诗人经历、个性猜想诗人的观点态度。另外,中国古诗的题目大多是表述性的,有时根据题目就可以判断本首诗类型是送别诗、咏史诗还是咏物诗等。其实,每种类型的诗歌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固定的,如送别诗主旨有对友人劝勉、惜别,咏史诗主旨有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和评史等,所以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类型推断所赏析诗歌的主题范围和作者情感动向。像杜甫的《孤雁》,凭题目推断应是一首咏物诗,其主旨可能是借物抒怀、咏物言志或题赠,学生再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和“孤雁”的特点(孤独、漂泊)就可以把本诗的主旨初步定为表现了诗人孤独漂泊、羁旅思乡之情。

第二步:找,就是找诗眼或情感词、关键句。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所以诗歌一定饱含了诗人浑厚的情感,故文句中一定有表达喜忧、期望、愤懑等情感词或关键句。有些诗歌的情感词或关键句就是诗眼,通过分析诗眼就能把握整首诗的主题思想。但有些诗歌情感复杂,诗眼不明显,难以把握,那么,老师只需指导学生在第一步猜测的基础上通读全诗,找出情感词或隐含情感的关键句,就可判断诗人是喜还是忧,是盼望还是愤懑。像元代任昱的[双调]《清江引·钱塘怀古》:“吴山越山山下水,总是凄凉意。江流今古愁,山雨兴亡泪。沙鸥笑人闲未得。”从中可找到“凄凉意”、“今古愁”、“兴亡泪(诗眼)”、“人闲未得”这四个含有情感的词组,再结合题目就可以把本首元曲的主题初步确定为:怀古伤今,悲叹历史兴亡,物是人非之感。

第三步:析,就是析意象。意象是诗人因“眼前的知觉表象直接触发了心中孕育已久的情感体验,瞬间完成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的相互融合”。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去,将语言符合‘还原成作者所构建起来的具象,然后让其置身于情境中”尽情地体悟和感受,再依据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寓意,结合一二两步的分析,就能得出本首诗的主旨。例如,南宋张辑的《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老师指导学生先完成第一步猜主题(借景抒情——忧国愁己),第二步找情感词(“愁”、“恨”、“泪”、“渔竿”——忧国、报国无门的悲愤),再分析“新秋(寓愁)”、“塞草(寓衰亡)”、“水(寓时光流逝)”、“渔竿(寓隐逸)”、“明月(寓思念)”等意象,就可以判断本首词主旨是以山河破碎、壮志难酬寄寓了作者深沉而悲凉的爱国之情。

三、“猜——找——析古代诗歌三步析情法”的意义

“猜——找——析古代诗歌三步析情法”是对诗歌鉴赏中把握主题的方法技巧的探究,其目的是研究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规律,给学生一个与诗人碰撞、交流的过程。只要语文老师能合理、灵活地运用到诗词曲鉴赏教学中,并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中摸索掌握,最后形成自己的鉴赏方法,那么其诗歌学习才有兴趣,老师的诗歌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实施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