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民
【关键词】 语文教学;美文美育;情操;感应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5—0088—01
美文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片好的文章对读者来说会受益匪浅,甚至可以说影响深远。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美育来促进教学效果呢?
一、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审美教育。
1.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决不是简单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给学生指路、引路、送上路,让他们自己走路。否则,只能是教师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起不到爱学语文,爱上美文的效果。其实,教师在平时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素材,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多熟悉,多渗透就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爱上美文,理解文章的初衷和内涵,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主要是教师在对课文美文进行精辟分析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帮助他们构词并完善思维框架,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并最终能自如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课本中美文,掌握其中的精髓,将其转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观和价值观。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正确、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正确引导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逐步培养其美的情感,享受美文带来的喜、怒、哀、乐,从而完善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内在的修养:如板书的合理与美观、朗读的声情并茂、语言的规范化、态势语的自然运用,以及课堂艺术的不断提高等等,尤其要注意个人修养,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不分时段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要在课堂内进行,还要在课外进行。因而对学生进行美育,应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网络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正确地热爱美、认识美、理解美、评价美,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如《藤野先生》首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不满和失望的情绪,“也”、“无非”两个副词使全句含蓄地表露这种情绪,具有含蓄美。《有的人》首节总写感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从而概括了两种水火不相容的人生观,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既通俗又深沉,既简明又含蓄,即耐人寻味,又具有哲理美。教师要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在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意境,感受文中情感,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深沉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教师优美的肢体动作和美文写作背景,作者的情感抒发都会成为打开学生进入美育世界的金钥匙。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要做到这样,就应当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出发,从学生内心需求出发,寻找学生感兴趣,信息量丰富的相关资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便利条件,广开思路,做好上课前的充分准备。
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投影、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视觉、听觉的审美,以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拨响情感的心弦。这样会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审美天地,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比如,讲授《三峡》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影片中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 富有情感的语言,使学生情趣盎然,迅速进入情境,随着音乐让学生自觉感受畅游三峡美景。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而且使美育深入学生心灵,真可谓一举两得。讲授《孔乙己》时,影片中孔乙己的形象,风雪交加的场景,咸亨酒店的世故,给人直观、深入的印象,使影片与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生迅速进入作者创作情感世界和时代背景,让学生能走近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去理解,去感受。从而达到水乳交融的佳境。
三、多读精读,在读中寻找与作者的心灵感应。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间强调反复朗读的重要性,我们重视提倡朗读是力求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并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与作者沟通神气,感应心灵,真正读懂文章。当然,对学生的朗读还应加强指导,对于不同文体的文章,如诗歌、小说、散文等应有不同的朗读要求。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如师生范读、分角色读、男女生个人读、小组读或者朗诵比赛等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从而达到阅读效果。总之,以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真正读懂课文,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感应,心心相通。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