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关键词〕注意;教学方式;课堂效率
注意是意识状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多项研究表明注意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展的,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同时注意力水平越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越高,而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则是学生上课分心的主要原因。因此,许多研究者想尽办法,期望通过训练提高学生注意力水平。但是注意力与智力等其他心理特征一样拥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回望各项研究,真正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学生注意力水平的方法并未诞生。学者们提出的各项训练方法也难以脱离学生自然成长规律这一重大因素的影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与其坐以待毙等待学生注意力水平提高,不如顺应学生的天性,从教师自身入手改变授课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一、化整为零,合理分解课堂时间
以一节课40分钟为例,新课改成功地将部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演化成了3:1的时间分配模式,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有研究者已经发现:9~11岁的学生,平均每堂课注意力集中时间为21分钟;前10名的优秀学生能保持30分钟;成绩靠后的10名学生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时间分配3:1的授课方式仅仅能使前10名学生受益,而剩下的大多数孩子又将因为教师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而成为“差生”。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我们大可以将40分钟的课堂进行简单的分解,如40=15+5+15,将一堂课的有效教学时间划分为三个小环节,每一个环节针对一个重点内容进行学习,中间还有练习或休息的时间。这样一来就能满足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需求,能真正有效地帮助每一个学生学习。针对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可以将课堂分解为更小的时间单位,如40=10+5+10+5等。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因此,课堂时间分配也需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而不断调整,将40分钟的课堂化整为零,更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多样灵活,巧妙改装趣味游戏
在合理地将“大课堂”分解为若干“小课堂”之后,教师还需针对小学生随意注意(即对新鲜刺激优先做出反应)发展优于有意注意的特点巧妙地改装孩子们喜欢参与的各项课间游戏,以此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如,小学一年级生字词复习课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无非是利用课件制作“摘苹果”“抢红旗”等只需要用到视觉和听觉的小游戏,一旦复习量增大,学生很快疲于参与,且此类集体回答的游戏很难发现部分只看不答的学生。
而在考虑到学生注意力特点之后,我们将仅限于视听感官的课件小游戏改编成了需要下座位走动、大肢体参与的趣味游戏。同样是一年级生字词复习课,我们用“大风吹”代替了“摘苹果”,课前事先给每一个学生发一张生字卡片,玩游戏时教师发令,如:“吹读翘舌音的字”,所有持有该特征生字的学生都被吹上讲台,双手高举卡片,如果吹对了可以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错了则当小学生被全班教读三遍。因为可以多感官参与,加之有奖有罚,每一个孩子都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参与认字游戏。
三、突出重点,大胆摒弃无用资源
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很多一线教师都感受到了精美课件的无穷魅力。它可以帮教师省下写字的时间,还可以用各种或有趣或搞怪的图像和声音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了各种卡通形象的帮助,多数学生的眼神确实都被牢牢地粘在了课件上,但是课后测验却显示这样的精美课件并没有帮助学生“看到”真正需要学会的知识点。研究发现,小学生注意力不仅持续时间短,还具备转移速度慢、注意范围狭窄等特点。这一特点意味着,小学生一旦被课件上有趣的卡通形象吸引,眼里心里就再也容不下其他东西,也很难迅速将注意力再集中到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上。
当我们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时,完全可以直接采用最容易突出重点的方式,整张课件上只需要呈现需要思考的问题或知识点。例如,需要孩子们做选择题或判断对错时,我们只在白背景的课件上依次列出文字题目,要求每一个学生用手指比出选择的序号、用表情表示对错。这样简单的课件减少了学生“浮想联翩”的机会,更因为每一个人的答案教师都看得到,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更高。综上,教师需要在课件制作和甄选多媒体资源时牢记课堂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看似有趣的背景资料也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有时候却严重扰乱了学生的注意焦点,因此教师需要对花哨的课件大胆说不。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深圳,518002)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