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年孤独》是拉美作家马尔克斯的一部魔幻现实主义著作,通过后殖民社会的缩影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变迁反映了拉丁美洲几个世纪以来的发展。是马尔克斯在拉美为西班牙殖民者所统治长达数世纪后,在拉美文化被边缘化的情况下用混质的民族文化寻求自己民族身份和出路的著作。本文试图通过原型批评理论对其“混质的民族文化”中的混质的部分进行解读,探讨其历史的深度和哲学的高度。
【关键词】原型批评;人物;情节;意象
在后殖民时代,面对强大的西方主流文化和文化霸权,拉丁美洲失去了古老神奇的光环而沦落为现代“灰姑娘”,拉丁美洲文化被排挤到了失声的边缘。面对这种被边缘化的趋势,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试图运用“混质的民族文化”确立自己的民族身份,使拉美文化得到世界的注目和认同。而“混质的民族文化”中的混质部分通常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便是隐藏在《百年孤独》文本之下的一整套关于《圣经》的象征隐喻系统。本文试图用原型批评理论对其进行尝试性解读。
一、神话与原型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以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的批评流派。原型批评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情节和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发掘文学作品中的更深层内涵,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
在人类学家弗雷泽的著作《金枝》的基础上,荣格和弗莱逐渐丰富和完善了原型批评。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并强调了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的关系,认为原型是人类远古祖先的生活经验的“心理残迹的复现,是种族的记忆,是神话的复活。”弗莱深受荣格影响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把原型批评理论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弗莱指出:“原型指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他还说:“原型呈现为远古神话意象的再现或变型,具有普遍性和循环性。文学的结构是神话式的。”而文学作品只是“移位的神话”。他认为原型可分为人物、情节和意象等几个主要的类型。很多西方文学家都有意无意地受到古典文学的影响,并在他们创作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相应的神话人物、情节和各种意象。
而《圣经》作为西方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对很多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考虑到《圣经》的重要性,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以及此后的《伟大的代码》和《神力的语言》中,明确指出了作为“未移位神话”的《圣经》在整个西方文学传统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文学研究特别是神话原型批评应从《圣经》开始并表示“我们将运用《圣经》中的象征系统,并在较小的程度上运用古典神话,作为文学原型的基本规则。”弗莱依据《圣经》建立起了原型批评,由此,《圣经》和其他古典文学成为西方文学分析的源头。
二、《百年孤独》中的神话原型及其意义
《百年孤独》可以说是一部以《创世纪》为开端以《启示录》为结尾的拉丁美洲的《圣经》。我们发现《圣经》中的很多原型都可以在《百年孤独》中找到其对应的表现方式,特别是在人物,意象和情节方面表现的尤其明显。
1、人物原型——耶稣与梅尔加德斯
在《圣经·新约》中,耶稣为拯救世人而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去。耶稣死后复活又生活了四十天,然后升到天堂。
在《百年孤独》中,吉普赛人是贯穿作品始终的很重要的主题象征。马尔克斯笔下有一个具有强烈传奇色彩的吉普赛人——梅尔加德斯。他在新加坡沙滩上死于热病,尸体被抛入爪哇海,但因不堪忍受寂寞他又重返人间。作为神和人的中介,他与他的炼金实验室在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中时隐时现,对他的记忆也成为整个家族的共同意识。
梅尔加德斯是一个预言家,在一百年前就已经预知了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他用梵文写在羊皮卷上的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也被译成了密码诗。梅尔加德斯对于马孔多来说,就像拯救世人的耶稣一样重要,他作为智者、先知和历史学家的结合体在精神上引导了马孔多。“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明确表示,镇子的大门将永远为梅尔加德斯敞开,因为他们那渊源千古的智慧和神奇超凡的发明为镇子的兴旺做出过贡献。”
2、意象原型——伊甸园与马孔多
在《圣经》中伊甸园最初是人类祖先的乐园,作为上帝的恩赐这里天不下雨而五谷丰登,亚当和夏娃在这里悠然自得。但他们因受蛇的诱惑偷食禁果而被赶出伊甸园,从此也开启了人类的苦难旅程。
在《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和他的表妹乌苏拉因为是近亲结婚,怕生出“长着猪尾巴的孩子”而不敢同房,在杀死嘲笑他们的邻居后,他们一直受到邻居鬼魂的纠缠,为了避免这些痛苦他们跋山涉水来到了全新的马孔多小镇。这里一切都是新鲜的,环境没有受到丝毫污染,许多东西还没有命名,整个镇子连死亡都没有。一切都是最原始的状态。投射到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圣经》中的伊甸园。
随着马孔多的逐步发展,布恩迪亚家族也繁殖生衍,人丁兴旺起来,同时与外界的联系也不断加强。经历了一系列的内战和殖民势力入侵和血腥大屠杀之后,布恩迪亚家族由盛转衰,变得荒凉和衰败,内在的精神也变得堕落了。在这种大背景下第六代奥雷连诺·布恩迪亚和姑妈阿玛兰塔·乌苏拉结合生出了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女孩,这个女孩被一群蚂蚁吞噬时,马孔多也消失在了一阵飓风中。
此处的原型为被上帝用硫磺与火毁灭的罪恶之城——所多玛(所多玛是一个耽溺男色而淫乱、不忌讳同性性行为的城市)。耶和华说所多玛罪恶甚重,把城里所有居民,连地上生长的一切都毁灭了。百年孤独的家族就此完全消失在了世界上。
《百年孤独》中《圣经》故事式的循环模式:预言(禁忌)——逃避预言(违反禁忌)——预言应验(受到惩罚),使孤独超越了拉丁美洲的精神情感而成为整个人类生存处境的隐喻。
3、情节原型——洪水灭世
《圣经·旧约》有关洪水灭世的记载,上主对诺亚说:“你跟你全家的人都要进到船里,因为我发现在这个世代只有你行为正直……7天后,我要降大雨40昼夜,把我所创造的一切生物都消灭。”上帝为了惩罚人类的堕落和不忠不义,让洪水泛滥40天。洪水让人类濒临灭绝,是死亡与毁灭的象征。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对史前洪水神话做了适当变形,把波涛汹涌的洪水变成了连绵不绝的淫雨,雨也就与死亡和毁灭紧密联系在一起。《百年孤独》中这样描写那场连绵不绝的雨。“雨,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隆隆的雷声响彻了天空,狂烈的北风向马孔多袭来,掀开了屋顶,刮倒了墙垣,连根拔起了种植园最后剩下的几棵香蕉树。”意大利钢琴技师皮埃特罗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向阿玛兰塔求爱,被拒绝后割腕自杀;阿玛兰塔死时,“一场暴风雨把电厂破坏了”;奥雷良诺上校死在雨声里,“星期六以来就下着连绵细雨,他觉得没有必要再听那花园里树叶上淅淅沥沥的雨声了,因为不管怎么说,他从冰冷的肌骨里早就感觉到了这种声音”,阿卡迪奥被敌人枪决时,雨也在下个不停。《圣经》中的大洪水是上帝要惩罚堕落的世人,《百年孤独》中的大洪水,是为了惩罚闯入马孔多的殖民主义者。《圣经》中只有对上帝虔诚的诺亚一家人受上帝庇佑在方舟中幸存;《百年孤独》中劫后余生的“都是香蕉公司侵入之前定居马孔多的人”。其实,这里马尔克斯是把土著的马孔多人放在了义人诺亚的位置上,而把入侵的殖民主义者放在了对上帝大不敬的恶人的位置上。
另外,《百年孤独》的故事从也水写起“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有二十户人家的村落,用泥巴和芦苇盖的房屋就排列在一条河边。清澈的河水急急地流过,河心那些光滑、洁白的巨石,宛若史前动物留下的巨大的蛋。”而《圣经》讲述创世故事也是从水开始的:“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马尔克斯站在现代西方文化的高度上,鸟瞰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的堕落,以大洪水神话为原型,为我们展现了他们生于水又死于水的悲剧。
三、结语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圣经》的神话原型成为西方人灵魂深处的一种积淀,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马尔克斯置身其中,便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圣经》的影响甚至支配。在《百年孤独》中可以找到很多《圣经》的痕迹,马尔克斯在运用《圣经》原型时又不忘将其移植到可信的拉丁美洲语境中,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拉美特色。同时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也使其思考回到了人类精神更古老的传统中,具有了更深厚的审美价值内涵,从而超越了民族、国家和语言的限制。也许正是因为小说中蕴含了丰富的神话原型和各种意象及浓郁的拉美特色,《百年孤独》才具有了现代主义小说的深度模式与神圣感,并成为成千上万的读者百读不厌的经典。由此,马尔克斯成功地用拉美的方式让世界读懂了拉美。
【参考文献】
[1] 荣 格. 心理学与文学[M]. 北京: 三联书店, 1987.
[2] 诺思诺普·弗莱. 批评的解剖[M].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3]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M]. 黄锦炎, 译. 桂林: 漓江出版社, 2003: 27, 238, 193, 3.
[4] 刘建军. 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
韩超(1991—),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