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引”教学策略的构建与实施

2015-08-29 16:37唐秋玲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发现学习国际法教学策略

唐秋玲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引”教学策略,继承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学生通过积极自主的方式获取新知识,并实现知识的转化和评价。这种教学策略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明确在课堂中“教与学”的定位,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积极学习的情境中来。

【关键词】教学策略 问题导引教学策略 发现学习 国际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55-02

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策略是否得当。作为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的术语,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方案。教学策略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材料组织、对师生行为的规范等。也就是说,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得当是任何教学活动成功的重要前提。本文提出了“问题导引”教学策略,并结合《国际法》课程教学实际阐述了“问题导引”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问题导引”教学策略的构建

构建教学策略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掌握特定的教学内容,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收到预期教学效果。目前大学各专业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离学生现实生活太远,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学习积极性不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没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这些老生常谈的普遍问题不及时予以解决,將直接威胁大学教学质量。有针对性地构建教学策略是解决这些教学实际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问题导引”教学策略正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来的。笔者在法学课程教学设计中对“问题导引”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首先,“问题导引”教学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问题导引”教学策略的构建,主要吸取了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布鲁纳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并通过把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交往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其次,“问题导引”教学策略强调以转变学习方式为重点。“问题导引”教学策略力图改变以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提倡选择性学习、参与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其中借鉴了有关学习共同体理论的观点。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家长等)共同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团体。作为一个由来已久的学习领域中的概念,学习共同体常常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民主参与、团队精神等联系在一起。大学课堂教学设计应着眼于为学生构建多元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积极学习的情境中来,使学生认识到课堂中真正的主角是他们自己。

第三,“问题导引”教学策略强调以问题为主线。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生头脑中有可想的问题,思维才会活跃起来。“问题导引”教学策略中设计的教学程序或课堂结构中始终贯穿着问题:课前学生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合作学习小组共同研讨,然后学生把问题带进课堂与大家分享,通过师生互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课堂教学全过程由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涨。

第四,“问题导引”教学策略强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问题导引”教学策略通过课内外学习结合、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问题导引”教学策略的实施

1.实施过程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六个方面:第一,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第二,使学生感到这种问题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第三,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的假设,开阔学生的思路;第四,协助学生收集与问题解决有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第五,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从中得出应有的结论;第六,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实结论,使问题得以解决。针对国际法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笔者结合发现学习的过程,在对2011级、2012级法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实施了“问题导引”教学策略。具体做法是:

(1)教学内容: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国际问题

(2)教学要求:所选问题必须与课程知识点相关;必须提前告之关注的问题

(3)教学方式:课堂独立发言或代表发言

(4)时间:5-8分钟

(5)人数:1-3人(或1人独立选题研究或多人形成小组研究)

笔者采用的“问题导引”教学策略不是简单的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一问一答式。具体的教学程序如图所示:

以一次发言为例具体呈现如下做法:

(1)关注问题:伊拉克战争的违法性

(2)发言前的准备:收集资料、查阅国际法相关规定、教师指导、和同学探讨。

(3)发言要点:1)简述伊拉克战争事件的经过;2)阐述美国发动战争的动机(军事、经济、外交等目的);3)分析美国发动战争的违法性(侵犯了伊拉克的独立权、干涉其内政、违反战争法和人道主义法)

(4)时间:6分钟

(5)人数:1人

2.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帮助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那么教师的组织、指导、参与身份如何扮演,就需要在实施问题式教学法中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做好选题的指导工作。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个人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角度不同,很可能在发言中形成万花筒的情况。为避免学生自主选题时造成的只放不收的现象,教师就要针对选题的代表性和可谈性方面提出要求。同时要求其他同学都要在上课前积极准备、学习、思考,这样才会避免发言者唱独角戏的局面。

第二,做好发言中的引导工作。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高低,在发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种种情况。如果遇到某些学生偏题或者仅仅是“报新闻”,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以保障教学效果。每位发言者阐述完毕之后 ,应及时引导、组织其他同学作出回应,以达到问题“大家”谈的教学目的。

第三,做好点评和总结工作。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在发言结束后,老师的点评尤其是对问题内容的点评必不可少。在点评过程中,注意表扬和批评的结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正确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从而使其获得成就感。

3.教學效果

“问题导引”教学策略使教与学主体双向互动、沟通、探讨,在彼此倾听、彼此接纳的基础上,通过慎思、明辨、博学的过程,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出“激情、趣味、求异、探索、协同、竞争”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在两届学生中采用“问题导引”教学策略的教学,国际法教学取得了阶段性的好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在《国际法》教学中采用的“问题导引”教学策略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它继承了讨论法与谈话法中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特点,同时又不同于两种方法中的单项问题模式;它借鉴了问题教学法和发现学习法的优点,发展形成了其特有的“问题大家谈”模式;它更好地贯彻了高校教学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使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更好地统一;它延伸了课堂内的教学空间,使课堂内外相互衔接。运用这种教学法,国际法的问题链已经建立,课程与事件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课程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在问题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2011级为例,四个班一共150个学生,在整个教学期间以1人或多人为单位共产生101个问题。教育的目的应该在于给学生提供他们以后需要的观念、思考问题的方法、能力、精神、品德、良好习惯等品质,也就是培养学生能毕生教育自己的品质。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现代教育中应以此为教育理念,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导性,这样才是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07.

[2]伏荣超.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7):6.

[3]张爱卿.放射智慧之光—布鲁纳的认知与教育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00.

[4]王琰.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今课程改革的启示[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3):16.

[5]李瑛.谈辩论在国际法教学中的运用[J].公安教育,2007(3):51.

基金项目:

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学教学中问题导引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D249;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学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以网络多媒体为背景的法律逻辑教学改革研究 》

猜你喜欢
发现学习国际法教学策略
论陈顾远之先秦国际法研究及启示——基于《中国国际法溯源》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国际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
“知识”“过程”“情感”的巧妙融合
浅谈认知发现理论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现学习与中学语文文学作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