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个性化解读初探

2015-08-28 18:58王素莲
课外语文·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初中语文

王素莲

【摘要】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就是语文教师课堂上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建构人格。然而多年以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都是条分缕析,为学生分析透彻,使其更容易拨云见雾。殊不知,这种“嚼碎了喂进去”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能力与个性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个性化的文本解读,那种解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强化学生的体验。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个性化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文讲读以及阅读教学中,是教师为中心的,因此教师通常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标准答案为学生讲解,让学生记笔记,加深印象,形成认知。虽然也会有个别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但是更多的学生习惯于教师的讲解,通过记笔记记住了一篇文章的分析与解读方法,却依然无法举一反三,延伸至其他文章中,况且学生自身独特的见解没有表达出来,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无意义的。这就涉及了我们今天所要论述的内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一、为何强调文本个性化解读

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吸引全体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阅读教学活动之中;能让学生自主地选定个性化的阅读教学目标,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个性化感悟;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符合学生本人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鉴别能力以及善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成绩,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二、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落实文本个性化解读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能力,他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自己的见解与认知,而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见解与认知来分析与理解文本,说出自己真实的体验与感悟,呈现一种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那么怎样落实呢?

(一)平等对话,还学生话语权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确如此,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对话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只有对话主体之间是相互平等的,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能够产生思维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教学中,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给学生话语权,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与认知出发真正地去体会文本。比如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中,我没有直接拿标准赏析来灌输,而是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来诵读诗文,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该诗的初步理解。可以是某一个字,某一句诗,也可以是整首诗的解读。很多学生给出了不同于标准答案的赏析与解读。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本来是指白雪压冬枝与一簇簇梨花压枝欲低的景象神似至极,表达的是诗人的惊喜之情。然而一位学生却是这样解读的:“梨”谐音“离”,在这一句中就为送别友人进行了铺垫。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见解,而且能够自圆其说。我于是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表扬。

(二)以文本为标准,适度解读

在文本阅读中,我们强调个性化解读,但是这是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的——个性化解读要以文本为标准,适度解读。任何阅读都要以文本为核心,围绕文本的中心展开解读,尊重文本,要以“文”为本,回归文本,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才能让学生的感悟根植于文本,超越文本,让个性化解读真正精彩纷呈。比如,在(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余光中的《乡愁》中,我请学生根据整首诗歌的语言和感情色彩来解读,并谈谈自己的认识。学生的答案有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诗歌的中心来说的,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的适度解读。

(三)变讲读为引导,适时点拨

文本的解读需要三个因素——作者、文本、读者,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读者的解读和参与是使文本立体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只有读者(学生)积极参与,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解读文本,才能使文本解读更立体、更具有生命力和不可替代性。所以,教师的讲读变得不那么重要,教师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关注学生的思辨过程,因为没有经过思维碰撞的多元解读不是真正的多元化解读,没有经过矛盾冲突的个性解读不是真正的个性解读。因为平面的单向解读,不能形成独特性,也就无法实现个性化解读。

(四)适当拓展文本内涵与外延

所有的文本阅读,都不仅仅是一篇文章的阅读,它可能会涉及许多知识点,许多内容,也可能会涉及其他的一些文章或者著作,还有可能是包含在一部著作之中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我们不能割裂地看待文本,而是要关注其内涵与外延。比如,学习《鲁迅自传》时,我们可以结合鲁迅的一些其他的作品来更为多元化、立体化地认识鲁迅;学习《空城计》时,我们可以结合《三国演义》来更好地了解空城计发生的背景及其作用;学习《范进中举》时,我们可以结合《儒林外史》来认识“范进中举”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通过适当拓展文本的内涵与外延,可以更好地解读文本,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

三、结语

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谈到杜甫诗歌时说过:“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无往不可”。这句话说明了同样的文章,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同的内容,这是人们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只有具有个性化的解读方式,才能充分发挥人们的能动性,使其参与到文本对话中,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雷萃.现今中学语文课堂中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王琪.新课程背景下文学文本的多元解读及其实践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07.

[3]曾兵.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文本多元化解读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