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阅读纳入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学校的课程建设中,以课程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把课外阅读书目纳入课堂学习的范围;在课堂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以有价值的专题研究引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把阅读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评价维持学生的阅读热情。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32-02
【作者简介】金庞,江苏省邗江中学(江苏扬州,225009)教师。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学生的阅读积累,然而现实是,语文课上,教师有效的阅读引领缺失;课外,学生被大量的作业挤压,没有阅读时间;稍有空暇,又被网络信息或者电视娱乐诱惑,没有阅读兴趣。因此,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成了奢望。
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并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实施有效德育、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有效途径。
笔者以为,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维持学生的阅读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不管是从学校的育人方式,还是从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语文教师的“功利”目的来看,阅读课程化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所谓阅读课程化就是改变学生无目标、无计划、无检查、无激励的可有可无的阅读现状,让阅读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有评价,把阅读纳入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学校的课程建设中,以课程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一、把课外阅读书目纳入课堂学习的范围
把课外阅读书目纳入课堂学习与阶段性考试的范围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最有效途径。以我市的语文统考为例,要求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必读《呐喊》《边城》《欧也妮·葛朗台》《家》《红楼梦》等,学生有了阅读目标后,阅读的主动性增强了。然而,因为要对付考试,新的情况又出现了,部分学生不去阅读原著,而是在网上找一些介绍来看,甚至有语文教师帮助学生寻找资料,以背代读,以练代读。要克服这一弊病,首先要有课时保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并展示阅读成果。其次,学生要坚持写阅读笔记,包括内容梗概、优美段落、阅读心得。再次,教师要领着学生阅读,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有深度地阅读;最后,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展示阅读成果,达到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目的。这些措施的跟进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实现“真”阅读。
要拓展学生的视野,除了考试规定的阅读书目外,还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积累,定期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自主选择。所有学生选择阅读的书目在班级内公布,年级汇总。阶段性考试时,根据推荐书目出选做题,让学生选择答题。比如,本学年,我们给高一年级推荐了三期阅读书目,除了经典阅读外,我校年级备课组每周印发《阅读在线》,由语文教师选择报刊、网络上的时文印发给学生阅读,每篇文章后让学生写“文章的主要观点及思路”“你的见解”,再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
经典必读、推荐阅读、自选阅读等形式,改变了语文教师“号召式”的阅读倡导,改变了学生自由却不靠实的阅读方式,改变了师生有阅读冲动而无行动的阅读现状,课堂阅读、阅读检测,真正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到了实处。
二、在课堂学习中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高中新课程应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重视学生社团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校本课程中,开发与阅读相关的课程项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阅读习惯。以我校为例,“经典阅读”“春晖读书研究”“古典诗词欣赏”等课程吸引了一批爱好文学的学生,每周,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徜徉在书海,激扬文字,涤荡碰撞;一批有着共同阅读志趣的学生组织了“阅心”文学交流社等社团,他们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开展阅读、研究,自办刊物,自行组织活动。校本课程的开设、社团活动的开展,激发了一批有文学志趣、有阅读兴趣的学生的潜能,更重要的,他们在班级、校园中组织的活动有声有色,也引得其他学生羡慕、向往。
开展课程化的读书活动也是有效的激励措施。仍以我校为例,每一个教室后墙上都有一排书报架,书报架上有图书、杂志、报纸,所有这些由班级学生自备,资源共享,这样不仅阅读方便,学生阅读的范围也加大了。更重要的是,每一届学生毕业后留下的图书资源,不仅增加了图书的数量,也传承着一届届学子“化悟经典”的阅读文化。
读书报告会是我校开展的特色活动之一,以班级、年级、全校为三个阶梯组织学生PK,选出“十大读书杰出之星”和“十大读书优秀之星”。读书报告会为喜爱阅读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极大调动了阅读的潜能,也有效推进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十杰之星”为每届新生的宣讲,还传承了活动的精神,让读书成为了校园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以专题研究引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要让学生深度阅读,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阅读引导。教师可有目的地参与交流、讨论,并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阅读思考题、研究性学习题,引导学生做深度的阅读和研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成功。
以课堂教学为例,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每一模块后都有研究性学习题目,是引导学生深度研究学习的非常好的抓手。当然,在课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研究。如笔者在教授《史记选读·荆轲刺秦王》一文时,曾设计以下问题:(1)“易水送别”的故事千古传颂,你觉得荆轲此时内心有怎样的活动?太子丹又会是怎样的表现?鞠武等大臣又会是怎样的心态?燕王在做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场面;(2)荆轲刺秦王的表现可圈可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场面吗?(3)历来对荆轲刺秦王褒贬不一,请查阅资料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见解。(4)阅读《刺客列传》,谈谈你对刺客文化的看法。为什么这一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中长盛不衰,它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它生长的土壤又是什么?
根据这些思考,让学生对“易水送别”场面及荆轲的内心活动进行描述,学生对荆轲这一形象有了全面并个性的理解,达到了深度阅读的效果。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不再囿于教参、拘泥于教师的讲解和考试的束缚,遵从的是内心对人物的感悟,是对功利阅读的超越,在这样的阅读引领下,学生获得的是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以评价延续学生的阅读热情
在高负担、功利的高中学习中,要让学生维持阅读的热情,并进而成为生活的习惯,还需要有符合高中管理特点的评价机制。那就是把学生的阅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虽然江苏高考方案中有关综合素质的评价并没有对学生的阅读做出规定,但我校在对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校本化改造中,把阅读纳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栏。以学生阅读书目的多少,校本课程、社团、课程化的活动中的学习表现,在年级、学校以及公开媒体发表的文章等作为考查学习能力的指标之一。
笔者在班级中还设计了“每周阅读跟踪表”,内容包括:阅读的书名、篇目,主要观点,我的见解,小组评价等。每周每一学生至少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书笔记,在小组交流,评出等第。优秀的,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交流。凡在小组内获优秀等第,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获得名次的将获得加分,并计入个人成长记录袋,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这样,课堂学习有终极评价,班级读书活动重过程评价。班级内周周有小组评价,月月有综合素质评价,每一次获得的表扬、表彰等成果都计入学生成长记录袋,成为高中学习生活的成果,这就让学生的阅读热情得以有效、长期的延续,让阅读成为高中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可能。
在繁重的高中学习中,走出一条适合学生的阅读之路是艰难的,然而,学校教育不能短视,语文教师不能无为,在“短暂”的高中教育中,在“功利”的语文教学中,用课程的理念,课程的方式,把学生引进经典的圣地,引入人的精神殿堂,引向终身发展的领地,是学校管理者和语文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