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云,李 赞,杨峻峰,周秉政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
体育教育学
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的校际联动影响因素分析
谢 云,李 赞,杨峻峰,周秉政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的校际联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研究认为:校际联动的“政策支持”、“平台构建”以及“经费和发展机会的满足”是前提基础因素;“合作与竞争”和“利益诉求”是内在动力因素;“运行机制”是关键因素;“教育行政的制度推进”是导向因素;“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偏见”是需要克服的观念障碍因素。
体育专业;多元化培养;校际联动;影响因素
我国传统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定位上囿于一种“专业行业对口”的狭窄意识,一切围绕专业运行。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体育专业学生进入社会从事非体育专业领域的工作,这就启示体育院校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要突破专业培养的范畴,积极推进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培养,单靠体育院校自身难以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于是,人才培养的校际联动模式,就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那么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培养而言,搞清楚校际联动的影响因素,对于体育院校同其他院校开展良好的校际联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拟对校际联动视角下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1.1研究对象 以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的校际联动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以“多元化+人才培养”为关键词,查阅并收集近5年的文献254篇,领域直接相关文献6篇;以“校际联动”为关键词,查阅到相关文献11篇。通过阅读和分析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人才培养和校际联动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1.2.2.1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关于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的校际联动影响因素,对天津体育学院以及天津其他高校体育部的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34份,回收率为89.3%。剔除无效问卷7份,最终有效问卷127份,有效回收率为94.8%。
1.2.2.2问卷效度、信度检验 效度检验采用专家效度法,首轮设计为开放式,请天津体育学院10位体育教学领域的专家对问卷题项内容进行修改完善。第2轮采用封闭法,请专家评定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效度检验得到90%的专家认同,满足研究的要求。
本研究问卷信度采用折半信度检验。通过计算奇偶题项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r=0.794, P<0.01),然后通过布朗公式(R=2r/1+r)进行校正,进而得出整个问卷的折半信度系数R=0.855 (P<0.01),问卷可信度较高,满足研究要求。
1.2.3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SPSS11.5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问卷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1.2.4逻辑分析法 运用教育学、哲学、逻辑学等相关理论,对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数据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2.1“校际联动”是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的有效途径 校际联动是指2个或2个以上的高等院校通过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和科研合作等方式,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优化整合,以达到共同提升办学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一种合作方式[1]。
校际联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够提高联动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联动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扩大联动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吸引高质量的人才。可以开阔联动学校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地挖掘其自身潜力;让联动校的学生体验到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联动校学生的自身竞争力。此外,“校际联动”可以使教师获取更为充足的教学科研资源,享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由于体育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专业行业对口”,与社会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难以有效对接。现行体制下高等教育体育专业的设置格局与人才培养模式,虽富有历史成效,但已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2]。此外,单靠体育院校自身的实力难以实现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的目标。于是,体育院校只有同其他高校之间开展有效的校际联动,才能为体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培养提供现实可能。而在国外,为了适应体育人才的多元化发展,体育院校早已改变了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体育院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非师范专业由40%增加到75%[3]。在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一些体育院校可以随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确立多种培养目标和设置多种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规格的需求[4]。
2.2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的校际联动影响因素探讨
2.2.1针对体育生的文化偏见 也许是体育专业学生在参加高考时录取分数线相对于其它专业(不含音乐、美术或其它录取时参考专业分数的专业)的文理科录取分数线要低很多的缘故,在社会上流行着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认知或文化偏见。例如:“头脑简单、四肢发达”[5],“体育生只是运动行,其它都不行”,甚至有人认为,“体育生学习不好,是因为智商低”。诸如这些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偏见,首先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培养带来不利影响。因为,如果总是考虑体育专业学生的“基础差、智商低、学习不行”,一方面会影响人才培养层面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会打击体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的动机和自信。其次,这种文化偏见,也会影响到针对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的校际联动,使得相关联动高校,尤其是“文理工农医”类的高校,对于和体育院校的校际联动兴趣不大或者动机不强。因此,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的校际联动,必须要破除相关高校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偏见或者文化歧视,才能为建立更好的校际联动提供坚实的思想意识基础。
2.2.2教育行政的制度推进 有关制度的产生或推出,通常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校际联动的出现,本身具有教育本身发展的必然性,同时也是教育职能部门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制定相应制度积极推进的结果。例如从国家层面对校际联动进行评估,将会充分挖掘地方政府、高校自身优势,积极推进校际联动的开展[6]。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教育还不够发达的国家,一方面教育行政制度的引领作用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不断强化深化高校之间的校际联动,才能使不同高校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因此,体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培养,既是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人性化的需求,同时也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支撑来予以保证,才能使体育院校和其它高校之间的校际联动成为可能。
2.2.3校际联动的政策支撑 基于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和高质量的需求,教育职能管理部门层面可以制定和颁布相关支持校际联动的制度,来推进和强化不同高校之间的广泛而深入的校际联动。但是,这只是为校际联动提供了“法律支撑”,即依法办教育。而至于不同学校之间校际联动的形式、范围、内容、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则需要相关联动高校之间的具体政策支持。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培养,更多的是需要能够提供多元化培养专业的高校的政策支持。这就需要体育院校和相关联动高校之间在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政策方面达成共识。例如,上海体育学院部分专业(如体育管理)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考试的方式,有机会在本科后2年进入复旦大学相应专业进行学习深造。这就依赖于复旦大学校方提供的政策支持。
2.2.4校际联动的平台构建 校际联动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再到具体的实践层面,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校际联动效果。那么具体到实践层面,则需要构建校际联动的平台予以保障。换句话说,如何进行校际联动、联动的内容以及联动的机制都需要体现在校际联动的平台构建层面。例如:学分互认、互派讲师、教学和科研资源共享、实践基地共建、社会实践协同等都需要构建立体化的校际联动平台。
2.2.5校际联动的利益诉求 不同高校之间的校际联动,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不同高校之间相互联动的内在需求和内在动力[7]。这种内在需求,从根本上也反映了不同高校之间的利益诉求。体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培养,是其顺应自身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果。体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培养,单靠体育院校自身难以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因此,体育院校就必须借助其他院校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来满足自身的利益诉求。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反过来,其他院校也不太可能是无私的奉献者,无条件的帮助体育院校培养人才。在体育院校和其他高校建立有效的校际联动的过程中,必然是要获得一种双赢的局面,即都能实现或满足相关联动高校的自身利益诉求。只有双赢的局面或结果,才能使相关高校具有加强联动的动机和效果。因此,体育院校在同其它高校进行校际联动的过程中,必将在针对发展联动高校的体育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才能促进相关联动高校在帮助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方面贡献智慧和资源。
2.2.6校际联动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确保相关政策予以落实和相关要素发生联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不同高校之间校际联动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相应的运行机制的切实运转,才能保证校际联动的实效性。体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过程来保证。因此,校际联动需要常态化[8]。体育院校与其他高校之间的校际联动,就需要常态化的联动机制来予以保证和贯彻执行。相反,如果体育院校只是和某些高校达成了校际联动的相关意向,而缺乏有效执行的联动机制来贯彻实施,那么所谓的校际联动只是一个概念层面的存在,或者说仅仅存在偶尔的相互联动,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质变效果”。因此,只有强化和理顺校际联动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为体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培养提供机制保证。
2.2.7校际间的合作与竞争 体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培养,一方面体育院校要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校际联动,另一方面要强化与其他体育院校的合作联动。无论是体育院校之间的校际联动还是体育院校与非体育院校之间的校际联动,无可避免的都会带来一定的合作效应和竞争效应。合作效应带来的更多的是双赢或多赢的局面,而竞争效应有时候会带来负面的效果。例如,体育院校之间的校际联动,有可能会使某一方的竞争力得到更快的发展,影响到联动学校的竞争利益,进而影响到进一步开展校际联动的效果。因此,体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培养,既要考虑利用良好的校际联动来促成多元化培养目标的达成,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处理好联动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尽可能发展具有彼此互补性的校际联动,而尽可能减少带有直接对抗或竞争性的联动实践活动。
2.2.8校际联动的经费支持和发展机会满足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专业建设,经费支持是必要的物质基础,发展机会则是机遇保障。不同高校之间的校际联动,从根本上讲还是需要具体的人来执行具体的事情。这无可避免就会涉及到联动经费和相关执行者的发展机会等问题。正如前面所述,不同高校之间的校际联动当然要满足彼此的利益诉求,尽可能达到彼此双赢的局面。那么校际联动的当事者,在参与到具体的联动环节中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有自身的利益诉求。这种利益诉求,可能是一定的经费资助或收入,也可能是赢得了一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如果校际联动具体执行者的利益诉求无法满足,那么校际联动也就很难取得相应的理想效果。此外,校际联动的具体实践活动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和机会空间来满足,这都需要校际联动的高校进行协调协商并达成相关学校都能接受的协议,才能较好地促进和达成校际之间的良好互动与合作。
因此,要想满足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的条件,体育院校既要提供部分培养经费和机会空间,同时也要给参与校际联动的本校教师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发展机会。这样才能保证基于体育院校自身的“联动输出”换来其它联动高校的“联动输入”,进而更好地实现校际联动各方的利益诉求,达到双赢或多赢的效果。
2.3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的校际联动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针对上述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的校际联动影响因素,本研究问卷调查了天津体育学院和天津其他高校体育部的有关专家学者127名,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体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培养的校际联动影响因素专家认同度调查一览 (N=127)
由表1可知,针对表中所列各项影响体育院校同其他院校之间的校际联动的因素,调查专家认同“影响很大”和“影响较大”的累计百分比为81.1%~89.8%。认同度比较高。由此可见,专家总体上对上述影响因素持认同态度。
基于理论探讨和调查分析,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培养,教育行政的制度推进是开展校际联动的导向指南;校际联动的政策支持、平台构建以及经费和发展机会的满足是体育院校和其他高校开展校际联动的前提基础;校际联动的合作与竞争、联动学校的利益诉求是开展校际联动的内在动力;而校际联动的运行机制是是确保联动效果的关键环节;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偏见则是开展校际联动首先需要克服的观念障碍。
1)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的校际联动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偏见、教育行政的制度推进、校际联动的政策支撑、校际联动的平台构建、校际联动的利益诉求、校际联动的运行机制、联动高校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校际联动经费和发展机会的满足。
2)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培养,校际联动的“政策支持”、“平台构建”以及“经费和发展机会的满足”是前提基础;“合作与竞争”和“利益诉求”是内在动力;“运行机制”是关键环节;“教育行政的制度推进”是导向指南;“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偏见”是需要克服的观念障碍。
[1] 杨政,李瑞雪.高校校际合作机制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10):65-67.
[2] 吴忠义,高彩云.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的现状与改革策略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00-102.
[3] 朱剑.美国的五校联盟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2):58-60.
[4] 高彩云,吴忠义.21世纪初、中期我国高师体育专业发展战略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223-240.
[5] 杨奕.论高校体育生教育的劣势转化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181-183.
[6] 惠晓丽,杨楠,徐鹏.我国高等教育校际联动评估机制的功能与实现[J].理工高教研究,2010, 29(2):78-80.
[7] 杨政,李瑞雪.高校校际合作机制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10):65-67.
[8] 黄捷.深化校际联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上海教育,2014(18):82.
An Analysis of Influential Factors of Universities Alliance for Diversity Training about Students Majoring in Sports
XIE Yun, LI Zan, YANG Jun-feng, ZHOU Bing-zhe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Tianjin 300381, China)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mathematical and logic analysi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universities alliance for diversity training about students majoring in sports. This study reveals: the policy support, construction of platform as well as funds and developmental opportunity of universities alliance are the basic factors;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and the demand of interest are the internal motive factors; operating mechanism is the guiding fact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is the leading factor; bia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sports is the obstacle factors that should be eliminated.
sports major; diversity training; universities alliance; influence factors.
G807.0
A
1004-7662(2015 )07-0029-04
2015-07-09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天津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的校际联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HEXII4003);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双线路、多反馈、全程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22609);天津体育学院教育教学课题“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40223)。
谢云,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过程调控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