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还是生活:论学校体育之“育”

2015-12-05 10:20王利国程传银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生活化生产体育

王利国,程传银,刘 璐

(1.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生产还是生活:论学校体育之“育”

王利国1,程传银1,刘 璐2

(1.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生产的人”和“生活的人”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学校体育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行探讨,旨在求索学校体育应该培育什么样的人。从“生活的人”的内涵出发,认为:学校体育要以培育“生活的人”为理想。原因主要体现在学校体育培育“生活的人”是时代发展的诉求、学校体育培育“生活的人”是对“以人为本”的体现2个方面。

学校体育;培育;人;生产;生活

《孟子·尽心上》有言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历史考证的中国最早谈到教育的作品。关于“教育”一词的定义多种多样,主流的观点分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活动[1]。费尔巴哈说:“人本身就是一个依照目的而活动的东西”,学校体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因此,必然也受一定目的的牵引与支配。教育的目的实际上是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学校体育自有其内在的特殊性。那么,以身体练习为其主要形式的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大背景下究竟应该培育怎样的人——生产还是生活?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生产的人和生活的人进行辨析,探讨学校体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以期丰富学校体育相关理论,为学校体育发展和改革提供帮助。

1 对相关概念的阐释

社会中的人很难以“善行”或“恶行”去进行简单的区分,但人的行为状态或许可以按“生产行为”和“生活行为”分为两类。生产是人类以生存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行为方式,宏观表现为组织人力,把已有的资源转化为其他或更多的资源,表现在个人上,俗称“劳动”或“工作”[2]。而生活则是一个含糊而又复杂的概念,对生活有过较多论述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叫生活,人生就是要‘活’——要‘生活’”。由此可见,对“生活”一词的定义是极为复杂的。但是,如果“生产”和“生活”分别被界定为“生产的人”和“生活的人”,即:学校体育是培育健康、健壮的促进社会生产的劳动力,还是培育积极融入社会、健康生活的人。这样,似乎就不难理解生产和生活了。

在中国大学(前上海沪江大学)建立第一个社会学系的葛学溥先生曾说:如果科学仅仅只是为了培训员工以获取好的薪酬而服务,那科学本身就是对人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同样,如果学校体育只是为了培养健壮的劳动力以更好地从事社会生产,那学校体育本身就是对人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问题是:人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或者说,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果说近代体育的诞生出于工业生产对强健劳动力的需求,那么现代文明的全球普及则使后工业社会的人类开始关心自己的健康,体育从生产走向生活[3]。学校体育是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体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对于生产的促进还是对生活的改善都有不小的作用。但是,需要理解的是:人才是现实生活中的主体,生产的改进也不过是为了人的生活的提升。

2 学校体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2.1学校体育与人的社会生产 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轰动了西方经济学界。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不单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经济效益[4]。马克思也认为,为了提高公认的生产技能而提高他们的教育程度,可以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这一点来看,教育有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劳动力、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目的。再者,建国以来,我国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也多有偏向社会生产劳动的意思: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国务会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肯定的是,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激烈的矛盾的情况下,我国教育目的表述始终指向“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登嵩认为:学校体育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其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6]。意即,学校体育可以培养身心健康的人。2006年,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计划”的实施,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其实,这样的现代运动理念也已经渐渐深入人心了。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能有效增进人的健康,而这也是工作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当然,人的健康也受遗传、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营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体育锻炼作为最简单也最容易习得的一个影响因子在当今这个身体活动水平逐渐下降的社会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著名免疫学专家冯理达阐释健康重要性时认为:“健康是1,事业、财富、婚姻、名利等等都是后面的0,由1和0可以组成10、100等N种不同大小的值,成就人类与社会的和谐旋律”。换言之,健康是人的一切追求或者说发展的前提。所以,学校体育这种特殊的健体功能的发挥,对于人的社会生产的促进是有积极意义的。

2.2学校体育与人的社会生活 长久以来,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大且争论不休的课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7]。教育起源于生活,却又是以一种相对独立的形态存在与生活中。原始社会,所谓教育,即是简单的生存经验直接传授,可以说是“生活即教育”。当代社会,我国的教育多有脱离生活,中小学教育被形象的称为“训练”,学生只为获得更高的分数;大学教育本应该培养完整人格的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立足于社会的相关技能,但是,事实情况却使它们更倾向于简单的培养生产者、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社会劳动力,而忽视了人的个性的养成、人格的完全和学会生活。

近年,我国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改革中小学体育课程,尽管收效甚微,却也始终努力尝试、努力求变。社会生活中,体育越来越成为大众生活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少学者也对体育生活化进行过细致的研究,有对“体育生活化”这一概念的辨析,也有对为什么要将体育生活化以及体育生活化实施路径等进行研究。当然,随着人类身体活动的日渐减少,体育生活化问题的探讨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它能够促进人的健康,能够丰富人的物质文化生活,还能够调节人们的情感……学校体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对大众体育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不容忽视。

学校体育实施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而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一个最特殊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无论是心理发展、生理发展还是价值观、生活观都有着极大的可塑性。因此,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终身体育观”等思想为指导的学校体育致力于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激发、运动技能的学习、体育锻炼生活化的形成,将体育融入他们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对于其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坚持参与体育锻炼、让体育融入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体育的重要作用不只对于在青少年学生在校时期的自身体质健康的促进,对于其步入社会成为社会大众的一部分,从而对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即大众体育有着积极的影响。综上所述,学校体育对于人的社会生活,无论是青少年时期的校园生活还是步入社会后的生活都积极相关。

3 学校体育应培养生活的人

3.1学校体育培养生活的人的基本内涵 “生活的人”即是相对“生产的人”而言。两者并不是绝对的矛盾体,相反,两者相互联系。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又是为了满足日益丰富的生活需要,为了生活的生产,离开了生活的生产,只能是异化的生产,这又体现人类活动的“合目的性”,归纳起来,生活和生产在社会整体系统中的地位体现为本源和基础、目的和手段的关系[8]。由此可见,生产和生活是是两个独立却又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学校体育培养生活的人即是满足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的发展需要,培养完整的“人格”的人,而不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他们都训练成考试机器或专业运动员。体育成为学校生活的一部分,将来步入社会也成为其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按照社会的分工标准,将他们打造成合格的社会劳动力。这样说来,似乎有将学校体育陪育生活的人当做体育生活化之嫌疑。因此,在这之前还必须对“学校体育培育生活的人”和“体育生活化”2个概念进行辨析。梁利民认为: “体育生活化隶属于现代生活方式系统,但有相对独立性,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变化发展影响下,推动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9]。卢元镇则强调体育生活化是一种现代健康观念和体育观念指导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全面干预的、理性的体育行为[10]。这两种观点分别以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2个角度来对体育生活化进行界定。综合来看,体育生活化就是将体育锻炼融入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的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学校体育培育“生活的人”,意在通过学校体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培养会生活的人而不是配合其他教育形式去生产高质量的、健壮的社会劳动力。当然,还可以这么理解:人类的生产创造了生活,为了美好的、理想的生活,继续“生产”很有必要。但是,这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人是社会的人”还是“社会是人的社会”?换句话说,学校体育的出发点究竟是为了社会还是为了人的生活?事实上,虽然生活总是社会的或者与社会性有关,但教育并非完全是一种服务于社会的工具,而是一种服务于人的生活建构的活动,社会只是生活的必要手段,生活本身的质量才是生活的目的[11]。因此,学校体育培育生活的人的基本内涵是指:学校体育要摆脱培训健康乃至健壮的岗位工人的育人教条,通过体育教育让学生体悟生活,包括认知、情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发展与形成。

3.2学校体育培养生活的人是时代发展的诉求 1)在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5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以及物质积累和社会生产形式也逐渐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的信息社会后,人类从繁重的体力生产中慢慢解放出来,以体力支配为主的主流生产方式逐渐过渡到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各式各样的机器化的设备在生活中的运用为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的同时也对人的身体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青少年学生群体的身体活动减少、体质持续下降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2)自1979年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即“计划生育”后,人口急剧增长的态势得到了很好的遏制,但是,由于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闭锁性以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不合理性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尽管父母对养育子女倾注了很大热情,抱有很高期望,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青少年教育出现严重的弊端,例如:利己、孤僻、依赖、反抗和任性[12]。学校教育也都培养学生如何获取高分,成人世界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被最大化,而沟通和相互配合却被放在了最不起眼的位置。在学生最活泼好动、情感闭锁却又复杂的年纪,教育形式却是将他们关在一个狭小的房子里把他们训练成考试机器。发展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本属天经地义,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竞争的日趋激烈,空前积聚起来的资本强烈地表现出自我增值的本性,片面地追求增值速度和积聚规模,以最大限度的自我增值为己任,使其脱离满足人的需要,走上为发展而发展的道路[13]。因此,时代迫切需要一种教育,这种教育要以培育人、生活的人为其宗旨,而不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培养健壮的劳工。尽管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生产的基础之上,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也不过是为了人的生活。

在人们普遍性的试图学习更多的技能以增加就业竞争力时,却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我们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不断追求,似乎仅仅只是为了在繁华的城市里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获取更多的、可利用的工具。生活的人即是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体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形式,它是以身体技艺的传授与练习为其主要手段,以有规则的游戏的形式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组织活动,对青少年学生的身体、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体育不应该仅仅被当做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而应该促成人的主体性、主动性的生活。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当前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以学校体育为突破口将学生培养成“生活的人”是时代赋予学校体育的历史使命。

3.3学校体育培养生活的人是对“以人为本”的体现 体育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学校后,由于受现代科技与现代工业的引导逐渐走向了疏离生活的道路,人们在热衷于追求体育的各种外在目的时,却似乎忘记了体育的人文内涵[14]。学校体育作为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是引领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如果学校体育是用“以人为本”作为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其终极理念自然就是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使学生的“主体人格”完全自由发展,要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学生是学校体育所有活动的出发点[15]。但是,当前的教育体制却不顾人的个性、人格的自由全面发展,统一标准、批量生产,以高分论英雄。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表面上似乎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便是中考,也只占分数总额的极少部分。然而,正因为如此,学校体育的地位才如此尴尬、难以得到重视。而且,将体育纳入高考的提议近年也时常被谈到,众说纷纭,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还有持观望态度的。支持的人认为,体育纳入高考有助于强制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这似乎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反对的人则认为,体育纳入高考会使学校体育走向应试体育,这样的担心也有据可依。无论支持与否,将体育纳入高考的出发点都与应试问题有关。那么,为什么说学校体育培养生活的人是以人为本呢?主要有2点:1)相比于培养生产的人的训练式的为社会培养相应工作的人,生活的人即是主体人格完全自由发展,因为生活的人的主体是人的本身而不是社会,关心的是人的生活状态;2)另外,生活的人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学生是活动的出发点,注重的是过程,而应试教育或者说生产的人注重的是培养的结果,表面上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实则是基于生产的人的这一终极结果而为其设定的一道道门槛。因此,学校体育培养生活的人即是对“以人为本”的彰显。

4 结 语

生产和生活是2个不同的概念,生产的人和生活的人自然也是人的2种不同的状态,虽然两者的关系绝不能割裂开来加以论述,但是“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统一,为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不应该被接受的。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以培养生活的人为其宗旨,既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也是对“以人为本”的体现。实现对生活的人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学校体育要有这样一种理想。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4.

[2] 都辉.生产与生活——和谐世界的经济哲学[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27.

[3] 胡小明,陈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5.

[4] 傅建明,李勇.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8.

[5]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5.

[6]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2.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

[8] 王雅林.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研究范式——基于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生活/生产互构论”[J].社会科学研究,2007(1):108.

[9] 梁利民.我国体育生活化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33.

[10]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23.

[11]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5.

[12] 郑艳苹.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引进与咨询(科教论坛),2004(1):45-46.

[13] 田雪原.后人口转变迎来新改革机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33-134.

[14] 覃立.观照生活:当代学校体育不可忽视的视角[J].体育学刊,2008,15(12):51.

[15] 张建新,段爱明.学校体育的理论出发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2):65.

Production or Life: Research on “Educating” of School Sports

WANG Li-guo1,CHENG Chuan-yin1,LIU Lu2
(1.College of Sports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Jiangsu 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Jiangsu Chin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what kind of person that school should cultivate, this research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producing person” and “a person with lif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chool sports, production and living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concept of “a person with life”, this study suggests: school sports should cultivate “a person with life”. The reasons can be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cultivating “living person” is the demand of the times and it embodies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school sports; cultivation; person; production; life

G807.0

A

1004-7662(2015 )07-0033-04

2015-07-09

王利国,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生活化生产体育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我们的“体育梦”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