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霞
摘 要:在这个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革新,学校开始实行素质教育,这也就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突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深刻的探讨,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培养;学习兴趣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比较落后
在教学中,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还不够完善,一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的单一、乏味,很大程度上约束着学生的学习;还有一部分教师,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错误地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才是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所以,不再去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更不会去创新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授课,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硬性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公式及其运算规律方面的知识,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的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记住了这些公式及运算的规律,可是,在运用上学生就会比较吃力,因为学生根本就不理解这些公式及其运算,这也导致学生很难继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还有,在小学数学中,也会遇到一些认识图形、计算图形的面积等知识。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一般都会用到一些辅助学习的工具,直尺、三角尺、圆规等,这些工具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新鲜的,也应该很感兴趣,可是,大部分的教师并没有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练习绘画这些图形,并根据相关的公式,去计算出图形的面积,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让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感觉百无聊赖,学习兴趣直线下降,还有学生受到硬性知识的制约,逻辑思维受到束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2.学生对小学数学存在抵触心理
在小学,有很多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比较抽象,是一门可以有效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然而,在小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处在开发的初级阶段,对小学数学这样复杂多样的知识,还不能够接受并深刻地理解。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比较吃力,远远地超过学习语文难度,这也就是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语文的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认为学生数学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学生做的练习题不够多,缺少对课堂练习的巩固,因此,提倡题海战术,让学生投身于大量的数学练习题中,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课堂知识。慢慢的,学生开始厌恶这种学习,开始抵触学习数学,慢慢地影响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挥。
二、加强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1.结合生活实际,改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想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很好地发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就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去学习新的知识,创新教学方法,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在单一、乏味。教师可以在生活中收集一些教学材料,方便学生去理解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加减运算时,可以先问学生,妈妈给你买了三个玩具,玩坏了一个,你还剩下几个玩具呀?这时,学生肯定会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课,对数学产生兴趣,积极地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时,学生的逻辑思维变得十分的清晰,仔细地想着,有3个玩具,玩坏了1个,就是3-1,还剩下2个。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买卖活动,在教室里摆放一些水果,书本之类的可以卖的东西,给学生50元钱,让学生自主购买,让学生对自己购买的物品自主清算,计算出自己所花的金额。教师可以多加鼓励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实际买卖中,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质量。
2.利用数学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玩游戏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一。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地利用一些数学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快乐地学习数学,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好感。例如,全班轮流报数,轮流报1,2,3中的一个数,报出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加起来的数是50,谁就获胜。通过这样的小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改变原有的对数学知识的思想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营造数学课堂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教学方法,制订更详细的教学计划,着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动力,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去学习数学知识。只有加强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文学教育:中,2010(05).
[2]梁霞.注重创设情景 培养思维能力[J].网络财富,2010(17).
[3]陈文雅.浅谈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0(08).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