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平
我喜欢蒋殊的散文。喜欢的那种感觉,就像当兵离开家乡在夜深入静的时候独自思念自己的亲人、思念自己的故乡。读蒋殊的散文,一个遥远的人一下子就变得如此亲近,一个陌生的人一下子就变得如此熟悉,仿佛曾经是在一起生活过的亲人。
蒋殊在她的散文里说:“我的本身,就是一个农民。我的根,本该在农村。”她在她如今已经渐渐疏离、失落和老去的乡村生活了17年,而我生活了18年的乡村和她的乡村一样,也正遭遇现代化和城市化,但故乡永远是我生命映像中最深沉的本色。或许正是这种曾经有着相似和共同的乡村生活背景给了我强大的暗示,让她的文字在我心灵的阅读中体会到了一种难以抑制的不安,诱惑着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自己的故乡,想起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蒋殊出生的那个乡村与我的乡村,隔着黄河隔着淮河,隔着太行山隔着大别山,但山水阻隔不了人性共同的温暖,阻隔不了人类共同的爱情,阻隔不了人与大地之间发生的共鸣。因此,我真惊讶于蒋殊她是如何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同时获得了对生命、对汉语如此平淡却又如此深刻的生命体验。她触角的敏锐、观察的细微、感悟的亲切,渗透和发挥着她特有的趣味和个性。读她的散文,仿佛一下子能唤醒有过农树生活体验的我们内心的某种灵感。它是什么东西,其实,我也很难把它说清楚,或许“说不清楚的爱才是真爱”吧?
翻开《阳光下的蜀葵》,在田地里任劳任怨、在生活中忍气吞声极少流泪的母亲,在大雪封路的夜晚女儿出嫁时扒着车窗追出老远、如今老了坐在阳光里默默无言的父亲,神秘刚强来去匆匆手握念珠坐在炕头默默诵读经文的姥姥,身材矮小精明能干却十分要强会做人做事的奶奶,还有彼此摩擦相互纠结的叔叔婶婶们、天下最难处理的婆媳关系、懵懂无知的初恋,等等,乡村里“那些偶尔的风吹草动,偶发的矛盾纷争,偶生的狗急跳墙,偶出的鸡飞蛋打”,以及那些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那个乡村的一点一滴、那些乡人的一举一动,那些庄稼的一春一秋”,还有一只母鸡的苦难、一只死去的蜜蜂等等发生在乡村的那些少年糗事,有美有丑、有善有恶,有光明有黑暗、有炎热有寒凉,人生的冷暖在她的笔下都让你触摸到善良给人类带来的最初的那种温暖。往事并非事事如意,往事并不渐渐如烟。蒋殊用她朴素温暖的文字,抚摸她的乡村,那个在外人看来或许非常落后、愚昧、丑陋和荒芜的村庄,在她的笔下却风生水起、灵秀生动,以一种不经意的、绵绵的力量打动了你坚硬如水的内心,与她的人生发生血缘关系的那个无名的乡村里的亲情、乡情和爱情,一下子就变得丰富多彩、绰约多姿,并勾起你无限的回忆和无边的快乐。
读蒋珠的文字,需要细细琢磨,像山西的刀削面,有劲道;像山西的老陈醋,有辛酸。她的文字就像田野里的泥土,不招人不吭声,而从那里面长出的庄稼就像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蜀葵一样,灿烂、明媚、热烈,不屈不挠地占据了你的视线。我们几乎有着共同文化背景和人情世故的时代,通过她这些朴素却意味深长的文字,典雅清新中内含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慢条斯理的发现中没有了浮躁和焦灼,那个村庄的天空下和大地上发生的那些哪怕看起来最不起眼的生命或存在,皆可入文如诗,透出的是一种人格的自尊和自信。这是一个古典而又现代的歌者,是一个大地芬芳的歌者,是一个乡村温暖的歌者。
蒋殊的散文充满乡村的淳朴,没有世俗的功利,没有矫揉造作。读她的散文,就像把一枚小小的邮票贴在了写给远在敌乡的父亲母亲的一封家书上,那种感觉,一种淡淡的乡愁里袅袅升起思念、牵挂和盼望。读她的散文,故乡就像是那一只一不小心被自己挂在了树梢上的风筝,那种感觉,一种恬恬的惆怅里氤氲着一种莫名的心痛,还有一种无可名状的反省和思考。无论是邮票,还是风筝,我们的联想都是空白的,其实蒋殊散文的核心是善良和真诚,这是她汉语写作和她乡村的灵魂。因此,她一个人的村庄,就不再是一个人的了,也是我的村庄;她一个人笔下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片地,也就不是她一个人的了,而是我们心中想往和惦念的了。
假如将文字比喻成一杯白开水,蒋殊的散文里就像在这杯白开水里撒了一把盐,颜色没有变,味道却大不相同了。蒋殊的散文有着刚性的低调、沉稳和大方,里里外外透着一种成熟的美。“人说山西好风光”,我去过山西,去过娘子关,在博大恢弘缠绵不绝的太行山里,一辆辆满载的煤车与我们擦肩而过,山边的悬崖绝壁全部被煤灰染成了银灰色,很有中国水墨画的味道。我感觉,蒋殊的散文里也有中国水墨的味道,是一幅无声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部无语的哲学。蒋殊的文字,需要你静坐下来品味,适合在一盏昏黄的台灯下阅读,读着读着,你有时眼睛一亮,有时鼻子一酸,眼含热泪却不能流泪、不敢流泪,那眼泪就噙在眼眶中怎么也掉不下来,继而让你有了发自心底的带泪的微笑。我十分惊讶她对于文字的捕捉能力,都是一样的汉字,经过她的重新排列组合,我们有着共同文化认同的大地和乡村,在她平静从容地文字里,却有了久违的芬芳。这功夫有点像乡村女人腌制的咸菜,经过不同人的手,味道则完全不同。
文学,要有益,还要有趣。蒋殊的散文不是小女人散文,也不是小散文,是真诚写作、真情写作、真实写作,她写得缓慢,我们读得带劲。她的散文,我还没有全部读完,但我还会在夜深入静的时候继续读下去,我甚至想,如果时间允许,我会从她的每一篇文章中汲取某种力量来写一篇自己乡村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片地,因为她的文字里有一种东西勾引着我去回味去想念去思考,或许她的故乡也是我心灵的故乡。蒋殊的散文,或者说她文学的内心,有一种境界,写出了人性的温存、人生的温情和人文的温暖,可以用四句话十六个字来总结,那就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至少,目前我的创作还难以达到她的这种境界。
坐在我们面前的蒋殊,就像一部书,打开了却还没有读;没有读,却已经有了读的感觉。蒋殊说:“往事,自然暖暖的,暖得让人不愿也不忍扔下这一切离去。”因为温暖,所以芬芳。蒋殊的散文创作,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虽然我不知道,她应该怎么继续前进,但我会祝福她,而且我相信——鲜花将沿着她前进的道路不断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