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峰
(华南理工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省际贸易开放、净出口与财政支出外溢
林峰
(华南理工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基于中国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借助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考察财政支出和贸易开放对净出口的动态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从国家层面上看,财政支出对净出口基本不会产生影响,而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会对净出口产生抑制效应。同时,相邻省份财政支出的扩张及贸易开放度的降低会对本省净出口的改善产生明显的空间抑制作用,这表明中国的贸易格局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割性,地区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从区域层面上看,财政支出和贸易开放对净出口的动态空间效应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结论表明,现阶段,中国要实现财政与贸易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必须处理好省际区域间财政支出与贸易开放的协调发展问题。
财政支出;贸易开放;净出口;动态空间效应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蔓延到全球,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中央政府施行了一系列包括扩大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赤字等在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期达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目的。赤字财政政策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有效助力,而对外贸易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基于此,研究中国财政政策与经常账户之间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理论解释或经验佐证已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随着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贸易开放进程的深化势必会推动中国省际间财政与贸易运作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因此,对于省际间财政与贸易空间联动机制的挖掘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
长期以来,国外学者对于财政政策与经常账户的关系存在较大分歧。其中,比较典型且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主要有两类:
一类认为,财政政策与经常账户正相关,且具有从财政赤字到经常账户赤字的“双赤字”关联。根据传统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理论预期,在价格粘性和浮动汇率的假设前提下,如果资本可以跨国自由流动,扩张性财政政策将会推动国内利率水平的提高,从而造成本国名义和实际汇率的升值,本国商品相对价格的提高将挤出净出口,最终导致经常账户的恶化。不少学者利用经验证据对“双赤字”现象进行了佐证。Ahmed(1987)基于开放经济的理论框架和英国的经济数据,较早探讨了财政政策与经常账户的关系,发现暂时性的财政支出冲击对经常账户赤字的影响更强。这一结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尤为明显,英国在这期间经历了财政赤字与经常账户赤字并存的现象。Miller和Russek(1989)通过考察美国的经济数据,发现美国的“双赤字”现象日益凸显,尤其是在浮动汇率体制下,“双赤字”效应尤为显著。Bachman(1992)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考察了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决定性因素,结论表明,联邦财政赤字是造成经常账户恶化最为重要的因素。Monacelli和Perotti(2010)基于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数据,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方法考察财政政策对经常账户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冲击造成了实际汇率贬值与经常账户恶化。Kalou和Paleologou(2012)借助多元向量误差修正(MVEC)模型对欧元区国家财政平衡与经常账户的关系进行实证测度,研究结论证实“双赤字”理论的适用性。
另一类则是财政政策与经常账户无关论,即财政政策对经常账户不会产生显著性影响。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理性预期学派提出的“李嘉图等价”假说。假如“李嘉图等价”假说成立,代表性家庭具有无限期界和代际遗赠动机,在给定财政支出路径时,尽管政府当期为债务筹资而推行的减税政策将导致政府储蓄的减少,但在未来会被私人储蓄的等额增加所抵消,此时国民总储蓄保持不变。因此,在封闭经济中,财政赤字对实际利率、货币需求、经常账户等均无影响;而在开放经济中,由于私人储蓄的增加能够完全抵消政府储蓄的减少,因此政府无需向国外借贷,财政赤字对经常账户也不会产生影响(Barro,1989)。由于“李嘉图等价”是否成立关系到财政政策的调整能否有效改善外部失衡,因而对于该假说的论证仍然是经济学界探索的重要命题。Evans(1988)对美国1947—1985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在美国无必然联系,“李嘉图等价”假说成立。Kaufmann等(2002)利用澳大利亚的经验证据也得出类似的结论,研究表明,长期内财政赤字与经常账户之间存在着弱相关。邓力平和林峰(2014)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财政支出对贸易平衡的动态冲击效应,认为在特定机制条件下,财政支出对贸易平衡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此时“李嘉图等价”假说成立。
综观既有研究的脉络体系与逻辑范式,尽管对于财政政策与经常账户的关系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其依托的理论体系和经验方法都是基于开放经济的理论前提。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等现实性角度对影响经常账户变动的因素进行深度挖掘。为此,本文选择以开放化进程中的贸易性因素作为切入点,拓展已有研究,基于贸易开放的视角考察财政政策与经常账户的关系。与传统研究有所区别的是,本文选取财政支出和净出口作为财政政策与经常账户的替代指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传统研究所采用的经常账户数据包含了劳务收支和转移收支等无形贸易项目,往往会导致数据的时序相对较短,质量也相对较差,采用净出口数据可以保障时序数据的有效性。此外,2007年以后,中国货物净出口额占经常账户差额的比率维持在83%以上,对中国经常账户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有形贸易上(倪克勤 等,2011),因而可用净出口额代表经常项目差额。另一方面,沿袭国际财政理论的主流思想,以财政支出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较符合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基本范式。同时,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支出扩张的表征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现实性素材。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国家层面的整体判断(郭庆旺 等,2003;许雄奇 等,2006;王文甫和王子成,2012),还未从区域层面考察财政支出对净出口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已有研究缺乏对贸易性因素的考虑,这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在解释力和说服力上相对薄弱。本文基于贸易开放的分析视角,借助动态空间面板模型(Dynamic Spatial Panel Model)实证考察财政支出与贸易开放对净出口的动态空间效应,揭示中国省际财政支出对净出口的空间外溢性,为财政政策与贸易政策的联动性机制提供经济地理层面的分析思路。
(一)中国省际财政支出与净出口的分布特征
中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可以区分为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两种形态。其中,相对规模代表预算年度内政府实际安排支出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数量与相关经济指标的比率,它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财政支出与宏观经济运行及国民收入分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本文以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即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来刻画省际财政支出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财政支出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极大的区域不平衡性。财政支出相对规模较高的省际分布集中于经济欠发达区域的西藏、青海等省份,该区域所在省份的财政支出占该省份国民收入的比重普遍偏高,这也反映了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国民收入对财政部门的倾斜力度较大,主要体现在对欠发达地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财力投入和对低收入家庭的社会福利救济等方面,以期通过较大比例的财政支出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图2 1997—2011年中国省际净出口的四分位分布
与此同时,中国省际的净出口也表现出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如图2所示,各省际区域总体上表现为贸易顺差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净出口持续提高的地理特征。其中,处于第一层级的省区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沿海区域,其净出口占GDP的比例分别为23.36%、19.92%、12.89%和9.13%*通过《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1)计算所得,进出口额和GDP分别以CPI和GDP平减指数进行平减。。由于该区域的省份占据对外贸易的地理和政策优势,出口贸易已成为省际创收的重要来源。自改革开放以来,贸易顺差的持续提升也成为拉动该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处于第四层级的则是北京、内蒙古、甘肃、吉林等内陆省(市),主要是由于该区域的地缘劣势或政治因素,进口贸易额的增长幅度要明显高于出口贸易,从而导致净出口规模相对较低。
财政支出与净出口的地理分布特征呈现出一定的区域不平衡性,那么财政支出对净出口是否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对于不同的经济区域,其财政支出对净出口的空间外溢性又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这些问题,无论是对提升中国区域性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还是对探索区域贸易发展的可持续路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设定
传统的计量方法主要是建立在独立观测值假定的基础之上,但现实中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具有空间依赖性(Anselin,1988),因此空间面板模型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分析空间和区域经济问题。本文的模型设定主要是基于一种无约束的空间托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SDM),这个模型包括了所有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具体设定如下:
TBit=β0+β1TBi,t-1+β2Git+β3(W×G)it+β4OPENit+β5(W×OPEN)it+ui+εit
(1)
式(1)中:i代表各地区,t代表年份。ui代表地区固定效应,εit为“白噪音”扰动项。TBit表示第i省份第t年度净出口占GDP的比例,反映了各地区的贸易收支平衡。TBi,t-1是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由于贸易政策实施效果的时滞性,净出口很可能延续过去的路径依赖特征,因此本文通过引入TBi,t-1以揭示地区贸易政策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性。Git代表第i省份第t年度财政支出占GDP的比值,反映了地区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OPENit代表各地区的贸易开放度,以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W代表空间权重矩阵,(W×G)it和(W×OPEN)it则分别表示各省份财政支出规模和贸易开放程度的空间滞后变量。
β0是常数项,β1、β2、β3、β4、β5分别代表回归系数。其中,β1的参数估计结果反映了净出口向其均衡状态收敛的速率,β2和β4反映当期财政支出和贸易开放度对净出口的影响效果。而就财政支出和贸易开放度的空间滞后变量而言,若回归系数β3或β5显著为正,则表明该地区的财政支出或贸易开放有利于改善相邻地区的净出口;若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则表明该地区的财政支出或贸易开放会阻碍相邻地区净出口的改善;若回归系数不显著,则表明该地区财政支出或贸易开放对净出口的空间效应并不明显。
(三)空间权重矩阵的设置
(四)数据来源与估计方法
本文选取1997—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年度数据作为面板数据样本。所有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均以1997年作为基期。鉴于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本文将从国家层面和区域性层面分别进行经验探讨。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将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海南等11个省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和湖北等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内蒙古、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12个省区。
除式(1)中的地区固定效应外,由于解释变量中含有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TBi,t-1,此时假如直接采用面板OLS估计,解释变量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将会导致估计结果发生偏差,从而使得根据估计参数进行的统计推断失效。采用组内估计转换以消除地区固定效应的经典处理方法不能解决式(1)的动态面板偏误问题,而传统的工具变量(IV)法对动态面板模型同样无效。在此基础上,Madariaga 和Poncet(2007)提出,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GMM)是能够同时解决式(1)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并有效控制地区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估计方法。由于系统GMM估计方法同时利用了水平变化量和差分变化量以增加差分估计中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在通常情况下比差分GMM估计更为合理(钱学峰和陈勇兵,2009)。为此,本文利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并将空间因素纳入到面板模型的估计中。此外,还需对系统GMM估计进行一步或两步法的有效选择,参照胡兵等(2013),考虑到两步估计的标准差存在向下偏倚,可能会导致两步GMM估计量的近似渐进分布缺乏解释效力。因此,本文选择一步系统GMM估计对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基于1997—2011年中国大陆31个省际行政区样本,运用空间系统GMM方法对模型(1)进行参数估计。表1给出了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分析结果,通过比较不同层面的参数估计结果,能够进一步揭示地区财政支出和贸易开放对净出口的动态外溢性。
(一)国家层面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表1 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从表1的回归结果中可以发现,全国样本中净出口的一阶滞后项(即经济向其均衡状态收敛的速率)的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表明中国各地区的净出口存在明显的动态收敛性。这进一步反映出中国各地区净出口的路径依赖特征,即当期贸易政策的作用效果会受上一期净出口规模的影响。
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中财政支出的估计系数为0.033,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财政支出的空间滞后项系数为负值且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性,这表明中国省际间的财政支出对净出口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相邻省份的财政支出对本省的净出口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周边省份的财政支出每扩张1%,将导致本省的净出口降低约0.29%。
本文认为,可以从财政支出的外溢性等方面进行机理阐释。为尽快加速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日益扩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赤字政策主要倾向于投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公共教育投资等财政项目。基础设施等作为社会先行资本,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正外溢效应,能够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文化产业建设等财政项目投入能有效刺激私人部门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私人部门的生产效率,对私人部门同样具有较强的正外溢效应。随着中国省际财政政策“学习效应”或“模仿效应”的凸显,这种外溢性也会从部门之间向区域间逐步渗透。财政支出在省际间的空间外溢效应将导致区域性投资所需的各种原材料、设备和技术需求的扩大,伴随着区域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急剧增加,必然拉动进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从而导致区域内各省份净出口的恶化。
此外,表1的回归结果还表明,各省的贸易开放度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而贸易开放度的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一方面,各省份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将导致自身净出口的恶化,贸易开放度每提高1%,会造成本省的净出口降低约0.209%。随着中国贸易进程的不断深化,根据国际分工、要素配置效应,中国将逐步减产本国不具备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转而从其他国家进口更为廉价的要素和产品。无论是居民层面对进口产品的消费,还是企业层面对进口要素的利益,都将拉动进口的需求。同时,中国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布局,引入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必然带来设备、原料等产品的输入,进而造成进口的大幅增加(庄起善 等,2005)。因此,从短期来看,贸易开放会更多地拉动进口的增长,对净出口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另一方面,省际间贸易开放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邻近省份贸易开放度提高1%,将促进本省净出口提高0.354%。这可能源于以下驱动性因素:其一,周边省份贸易开放度的提高有助于技术引进和技术外溢性的扩散,通过提高省际区域内的要素使用效率,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促进了出口产业竞争力,有利于本省份出口规模的扩张。其二,周边省份贸易开放度的提高有助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贸易开放所引致的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能够有效提高区域性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有利于本省份净出口的改善。其三,周边省份贸易开放度的提高能促进市场的有序竞争。贸易开放能引入竞争,有序的市场竞争能够有效促进贸易部门效率的提升和贸易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本省份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和净出口的改善。其四,周边省份贸易开放度的提高能够强化市场潜力(Market Access)。要素需求的空间分布对本省份的贸易活动具有重要的外溢作用,通过市场需求所产生的贸易驱动力量促进了区域内各省份净出口的持续提高。
国家层面的参数估计结果清晰地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省份的财政支出对净出口基本不会产生影响,而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会对净出口产生抑制效应。同时,相邻省份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及贸易开放度的降低会对本省净出口的改善产生明显的空间抑制作用,这表明中国的贸易格局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割性,地区之间尚未达成良好的协调效果。
(二)区域层面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为研究空间外溢机制与经济区域差异的关系,本文进一步从区域层面考察中国地区财政支出对净出口的动态空间效应。表1的回归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地区净出口的一阶滞后项(即经济向其均衡状态收敛的速率)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641、0.626和0.454,且全部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中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净出口均存在明显的动态收敛性,其收敛速度也随地区发展水平呈递增性趋势。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净出口的路径依赖特征愈发显现。
从区域异质性特征来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对净出口存在明显的恶化效应,其系数估计结果分别为-0.610和-0.239,而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对净出口具有显著的改善效应,财政支出每扩张1%,能够促进净出口改善0.066%。此外,对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财政支出的空间滞后项与净出口的相关系数并不显著,而西部地区财政支出的空间滞后项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中、东部地区各省份间的财政支出对净出口的影响十分有限,这可能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传导信号与溢出环境,财政支出所引致的市场竞争、贸易条件等效应对净出口未能形成有效的传导机制;对于西部地区,周边省份财政支出的扩张不利于该地区各省份净出口的改善,这也与国家层面的回归结果相一致。
贸易开放度与净出口的关系同样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净出口具有明显的改善效应,而对东部地区的净出口具有显著的恶化效应。这表明,随着中国贸易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贸易开放对中西部各省份的净出口仍具有可持续的拉动作用,但对贸易环境和秩序较为成熟的东部地区而言,贸易开放对净出口的贡献度已呈现“瓶颈”困境。此外,东部地区贸易开放度的空间滞后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东部地区省份间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净出口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西部地区的贸易开放度的空间滞后项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西部地区省份间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净出口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对于中部地区,估计系数虽然为正但并不显著,表明贸易开放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
区域层面的参数估计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和贸易开放度对净出口的动态空间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首先,东部地区各省份财政支出的扩张和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将导致净出口的持续恶化,相邻省份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将促进本省净出口的改善,而相邻省份的财政支出对本省的净出口不会产生影响;其次,中部地区各省份财政支出的扩张会导致净出口恶化,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则有利于净出口的改善,相邻省份的财政支出和贸易开放度对本省的净出口均不会产生影响;最后,与东部地区的分析结论相反,西部地区各省份财政支出的扩张和贸易开放度的提高能促进本省净出口的改善,而相邻省份财政支出的扩张和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会导致本省净出口的恶化。
本文基于中国大陆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借助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财政支出和贸易开放对净出口的动态空间效应,揭示了中国省际财政支出对净出口的空间外溢性。研究发现:(1)从国家层面上看,财政支出对净出口基本不会产生影响,而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会对净出口产生抑制效应。同时,相邻省份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及贸易开放度的降低会对本省净出口的改善产生明显的空间抑制作用,这表明中国的贸易格局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割性,地区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2)从区域层面上看,财政支出和贸易开放度对净出口的动态空间效应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对于东部地区的省份,相邻省份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将促进本省净出口的改善,相邻省份财政支出的扩张对本省的净出口则不会产生影响;对于中部地区的省份,相邻省份的财政支出和贸易开放度对本省的净出口均不会产生影响;而对于西部地区的省份,相邻省份财政支出的扩张和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会导致本省净出口的恶化。结论表明,现阶段中国要实现财政与贸易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必须处理好省际区域间财政支出与贸易开放的协调发展问题。本文的政策建议在于:
其一,在中央政府频繁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地方政府长期使用地方性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现实条件下,必须把握好中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运用与贸易发展的关系。中央财政运行应建立在长期稳固、健康平衡的基础之上,以财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省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服务。通过省际间财政政策的有效协调合理配置财政资源、提升财政支出效率,强化区域财政运作的可持续性,将各地区财政赤字规模维持在可控的范围内,为省际贸易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机制保障。
其二,贸易开放是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决策和支出行为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并提升管理效率,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贸易开放效率机制的发挥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胡兵 等,2013)。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谨慎防范的是,贸易开放对净出口可能存在一定的抑制效应。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各省份,地方政府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控贸易开放进程,适当调节贸易开放的力度与重点,尽量弱化贸易开放对净出口的抑制作用。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贸易开放对净出口的空间外溢效应,利用周边省份贸易开放度的提高来促进本省贸易顺差的扩大与净出口的改善,借助区域贸易开放的协同性机制促进贸易部门规模经济的形成与贸易利得的共享。
其三,中央政府应当积极均衡对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财政资源配置,有效调控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贸易开放重点。积极强化东部地区贸易开放度对净出口的正向空间外溢效应,并弱化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对净出口的负向空间外溢效应,通过减少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加快各区域政府部门与贸易部门的耦合,为财政支出和贸易开放的动态空间作用提供良好的经济与制度环境。
邓力平,林峰. 2014. 中国财政支出对贸易平衡的动态冲击效应分析[J]. 财贸经济(9):5-13.
郭庆旺,吕冰洋,何乘材. 2003.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实证分析:协整方法[J]. 财政研究(9):11-13.
胡兵,陈少林,乔晶. 2013. 贸易开放对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影响的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8):38-50.
倪克勤,赵颖岚,徐凤. 2011. 劳动生产率对我国贸易收支的传导效应研究[J]. 经济研究(10):123-136.
钱学锋,陈勇兵. 2009. 国际分散化生产导致了集聚吗:基于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GMM方法[J]. 世界经济(12):27-39.
王文甫,王子成. 2012. 积极财政政策与净出口:挤入还是挤出?基于中国的经验与解释[J]. 管理世界(10):31-45.
许雄奇,张宗益,康继军. 2006. 财政赤字与贸易收支不平衡:来自中国经济的经验证据(1978—2003)[J]. 世界经济(2):41-50.
庄起善,彭芸,王健. 2005. 贸易开放度对贸易增长和贸易平衡的影响:对CEE与CIS转型国家的比较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6):31-37.
AHMED S. 1987. Government spending, the balance of trade and the terms of trade in British history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2):195-220.
ANSELIN L. 1988.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 [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ress.
BACHMAN D D. 1992. Why is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so large? Evidence from vector autoregressions [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2(2):232-240.
BARRO R J. 1989. The Ricardian approach to budget deficits [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2):37-54.
BLONIGEN B A, DAVIES R B, WADDELL G R, et al. 2007. FDI in space: spatial autoregressive relationships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51(5):1303-1325.
EVANS P, HASAN I. 1994. Are consumers Ricardian? Evidence for Canada [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34(1):25-40.
KALOU S, PALEOLOGOU S M. 2012. The twin deficits hypothesis: revisiting an EMU country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34(2):230-241.
KAUFMANN S, SCHARLER J, WINCKLER G. 2002. The Austrian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driven by twin deficits or by intertemporal expenditure allocation [J]. Empirical Economic, 27(3):529-542.
MADARIAGA N, PONCET S. 2007. FDI in Chinese cities: spillovers and impact on growth [J]. The World Economy, 30(5):837-862.
MILLER S M, RUSSEK F S. 1989. Are the twin deficits really related [J].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7(4):91-115.
MONACELLI T, PEROTTI R. 2010. Fiscal policy, the real exchange rate and traded goods [J]. The Economic Journal, 120(544):437-461.
(责任编辑张建军)
Regional Trade Openness, Trade Balance and Fiscal Spillovers
LIN 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Utilizing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7 to 2011,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dynamic spatial panel model to test the dynamic spatial impacts of fiscal expenditure on trade balance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trade openness.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provincial fiscal expenditure exerts rare effects on trade balance while trade openness h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 on trade balance. Meanwhile, neighboring fiscal expenditure and trade openness lower the improvement of trade balance of the province, which shows that a goo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has not been constructed among regions. The dynamic spatial impacts of fiscal expenditure and trade openness on trade balanc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heterogeneity from the view of regional level. Therefor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sues in terms of regional fiscal expenditure and trade openness should be considered.
fiscal expenditure; trade openness; trade balance; dynamic spatial impacts
2014-09-18
林峰(1986--),男,江西景德镇人,经济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要素成本上升背景下我国外贸中长期发展趋势研究”(13JZD010)。
F740;F811.4
A
1001-6260(2015)02-0053-08
财贸研究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