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民/教育部副部长
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造就领军人才
刘利民/教育部副部长
举办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培养教育家型校长,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家办学的重要举措,填补了国家级层面没有名校长培养的空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下面,我就如何加强名校长培养工作谈几点意见。
我国最急需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人才?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毋庸置疑,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必须夯实的人才支撑。在我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并正在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中,最急需的无疑是处于金字塔尖的“高精尖”人才,是有思想、有创新,能引领、能辐射的拔尖创新人才。
举办名校长领航班,加强名校长培养,就是要为基础教育领域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造就一大批具有先进教育思想、能够创新教育实践的名校长甚至教育家,来引领推动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一)加强名校长培养,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进教育家办学的需要
党和国家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高度重视名校长培养工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一是全面规划了名校长培养目标,明确了名校长培养要求。把名校长培养摆在基础教育高端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明确要求“启动中小学名师和名校长培养计划”,按照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加大对优秀中小学校长及幼儿园园长培训的力度,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鲜明办学风格和杰出办学能力的教育家型名校长、名园长,全面规划了名校长培养目标任务。二是探索了名校长培养路径,总结了名校长培养经验。依托教育部中学校长、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推出了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培养优秀校长八千多人。同时,对全国23个省(市区)实施的名校长培养工程的经验做法,进行了认真总结。在此基础上,教育部2014年启动实施中小学“校长国培计划”,系统设计了卓越校长领航工程,推出了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和名校长领航班,完善了基础教育高端校长国家级培养体系。
(二)加强名校长培养,是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
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是改革,是通过创新驱动的改革。改革是动力之源。不改革,教育事业就没有出路、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创新是改革推进的保证,没有创新的改革,是低质低效、难以破旧立新的改革。2010年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对新时期教育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做出重要部署,其中关于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内容着墨最多、分量最重。其中提到的都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无一不是“难啃的硬骨头”,涉及多个部门职责、多种政策配套、多方利益调整,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度很大,单靠传统的推进模式难以奏效,必须通过创新推进,才能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取得改革的成功。
教师处于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者和直接推动者。而校长是广大教师的灵魂和主心骨,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和带头人。没有校长的带动,教育改革势必失去方向,有效推进更是无从谈起。但是校长的带动,是建立在其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任何创新意识的校长,能够站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振臂高呼,指挥着广大教师越过坎坷荆棘,涉过险滩暗流,到达改革成功的彼岸。从当前全国九十多万中小学校长群体来看,近年来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不同地区之间校长素质差异很大,就是同一地区的中小学校长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许多校长创新意识还较淡漠,创新精神还不强,创新能力还不高,难以承担起破旧立新、引领教育改革的重任。这也就是造成各地教育改革推进不均衡,有快有慢、有好有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举办名校长领航班,就是要培养一批能够创新教育实践的教育家型校长,树立引领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旗帜,扛起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任,带领广大校长教师汇聚成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名校长培养,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的需要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1世纪之初1000美元上升到6000美元以上,社会开始由生存型消费逐渐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发展后劲、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更好服务社会的愿望更加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待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教之本在师”,校长、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许多地方出现的择校现象,择的不是学校本身,而是学校的校长教师,追逐的是有着名校长和优秀师资力量的好学校。只有培养越来越多的好校长好教师,从整体上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期盼。
优质教育资源不是靠金钱在短时间内堆出来的,而是一个物质投入与文化传承相互作用的漫长积淀过程。在这个积淀过程中,基础是教师,关键是校长。“名校之名,在于名校长,在于名师”。一名好校长,可以带出一批好老师,成就一所好学校,甚至可以引领本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教育事业发展。凡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学校,不仅有一批为人师表、才干超群的好老师,而且一定会有一个具有巨大人格魅力和先进办学思想的校长。
著名艺术家冯骥才说过:“在画画的人中,有画匠、画师和画家的区别。”画匠只是以画画为职业、有娴熟画技的群体,但是要成为画师和画家,就必须胸怀理想、担当使命、肩负责任。同样,对于一位名校长而言,要真正认识到名校长与普通校长、名校校长的区别,真正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与担当,真正认识到名校长之“名”的深刻含义:要志存高远,具有远大理想;要具有丰富的学识和素养,勇于探索;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师德,对学生有大爱之心。
(一)名校长要自觉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决定一个人的方向,也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会也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前瞻未来,能开风气之先,引领新潮流。张之洞、康有为、黄炎培、梁漱溟、陈鹤琴等近代大教育家毕生都在坚守“会通中西,教育救国”的理想,蔡元培坚守的是“教育家最重要的责任在于创造文化”的信念,陶行知则坚守“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信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指明了理想信念对于每位教师的重要意义。一个没有理想信念的人无法成为一位称职的校长,更不要说成为一位名校长了。
作为名校长,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时时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本源问题,“培养什么人”不仅体现在办学理念上,而且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细微之处;“怎样培养人”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而且要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要用好校园课堂,以身作则、言行如一地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师生健康成长。
(二)名校长要自觉提升教育思想
教育是心灵的沟通、灵魂的交融、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对话,名校长应该成为具有教育思想的学者。名校长和普通校长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具备教育思想。一位普通校长,只要能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做好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也许就是一位称职的校长了。而一位名校长,除了能够领导日常教育教学外,更重要的要具备指导教育教学的理论武装和教育思想。如果对孔子、夸美纽斯、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中外教育家的代表著作一无所知,对如何有效运用教育思想创新推进学校管理毫无办法,那就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失去了名校长立足的理论根基,无异于一位普通校长。
教育思想不是无端得来的,是在理论学习、实践总结中凝练提升的。名校长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多了解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因为这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提升抓住事物本质和掌握事物规律的能力。多学习一些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观点、理论理念,否则,现实中的一些新思想、新理念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可能被降格为支离破碎的“教条”和“规则”。中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吕型伟先生曾针对教育改革中的“浮肿病”和“多动症”现象,发表了一篇题为《要学点教育史》的文章。他强调:“如果没有传承,那就没有什么思想创新可言。”何为“浮肿病”和“多动症”?就是今天出现个“某某模式”、明天出现个“某某经验”,如果没有思想和理论的精神之基,这些模式和经验都是昙花一现,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要多从当下的教育实践提炼,主动了解经济社会变革的趋势,准确把握新时期学生成长的特征,努力掌握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教学规律,把所学所悟对接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实践去检验,通过检验去试错,通过试错去反思,通过反思去提升,从而不断凝练升华自己的教育思想。
(三)名校长要自觉创新教育实践
名校长不是单纯的思想家、理论家,而是稳稳站立在大地上接地气的实践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书生教育家”不是真正的教育家,就是因为他们过分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与教育学家不同的是,教育家不仅注重理论研究,更注重实践探索。所以,他本人身体力行,创办了晓庄乡村师范学校,为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则用“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情趣、改造世界的精神”,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当中,在河北、重庆等多地创办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教育的实践创新。
名校长要着眼于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全局,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着眼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自觉将教育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勇于创新,“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要树立正确的学校发展观,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推动学校可持续、有特色地发展。要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科学的质量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简单划一地评价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四)名校长要自觉发挥引领作用
“眼中无竹”才会胸有成竹,郑板桥因而成为以画竹闻名的大画家。名校长只有走出一校围墙,心怀一地一域乃至全国教育事业,具有“家国情怀”,才能成为真正的名校长。作为名校长,其思想水平、价值追求、办学境界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使命已经远远超出了办好自己的学校本身。作为一位校长,当你的教育视野、你所关注的人和事,超出了你的学校;当你不仅只关注于自己的学生、自己的老师的时候,你才开始具备名校长的素养了。名校长理应多一些“家国情怀”,更加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更多胸怀天下、心系未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多一些“家国情怀”,恪尽兴国之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为国育才、为民育子”的教育情怀。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领区域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是名校长的使命担当,是名校长家国情怀的最直接体现,是名校长之“名”闻遐迩、“名”播天下的最大价值。才学满怀、著作等身的名校长,要自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把施惠的视野远远超出自己的学校、自己的老师、自己的学生,不仅要做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是要做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地一域的好学校”。要通过送教下乡、支教讲学、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薄弱学校的校长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全国中小学队伍的整体发展。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举办工作,旨在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校长,真正推进教育家办学。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造就”既不是人为地“创造”,更不是刻意地“包装、打造”,而是“培育”、“成就”。所以,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教育家是“长”出来的,是“冒”出来的,反映了教育家成长职业自觉和自身成就的内在特征。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培养基地,真正做到中央支持和地方支持相结合、统一培养和个性培养相结合、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相结合、培训和使用相结合的“四个结合”,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提供“温暖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为名校长的“长”、教育家的“冒”创设百花齐放、争相竞艳,奋勇争先、人才辈出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要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推动学校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积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使我们的校长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等方面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使我们的校长真正能够按照“教育家的理想”办学,使我们的办学实践能够呈现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局面。要改革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注重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鼓励我们的校长成名成家,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建立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评价制度,改进校长评价及选用制度,推进校长职级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操守、实践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的优秀教育人才评价发现机制,真正为教育家成长创设环境。
对于培养基地来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准确把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常态,认真研究引导名校长培养的规律,帮助校长在正确的轨道上成长进步。要深入了解每位校长的个性特点,认真诊断每位校长成长发展的优势方向,潜心观察每位校长的自身变化和实现自我超越的能力,帮助每位校长实现各得其所的成长。要根据校长的具体需求,优化培养课程,创新培养方式,不断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希望各位校长能够不负重托、不负众望,经过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真正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家型校长,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摘编自作者在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启动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