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朱永新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作为新教育的创始人、发起人,您如何看待自己在新教育里的角色定位?
朱:最初,在正式团队没有组建之前,我既是发起人,也是推动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理论构建者,可以说是所有角色集于一身吧。2006年开始,新教育有了专业化的团队,承担了理论研究的工作,所以我主要承担新教育的推广、人脉的建立、理念的普及、实验区的联系等工作。从2010年开始,理论研究团队的离开使得我又再一次承担理论研究组织者和课程开发领导者这样的角色。可以说,随着新教育的发展和需要,我的角色在不断发生变化。
《未》:众所周知,您同时担任了很多社会职务,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恰恰您花在新教育上的时间、精力最多,是什么力量让您心系新教育?
朱: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实验区的老师和孩子们。可以说,我发起了新教育,但新教育已不属于我了。那么多实验区、那么多的老师和孩子们,他们在做新教育,我就必须不断的给他们提供新的理念、新的课程、新的力量,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更好地发展。
其实,我的很多工作都是相辅相成的,并不冲突,而新教育更是一个汇集点。比如,民进70%的会员来自于教育界,尤其是基础教育界,很多一线教师因为新教育和我关系非常密切,而且很多人也因为新教育加入了民进组织。再比如,我参加新教育的活动,和一线老师接触多,获得了很多参政议政的珍贵素材。
《未》:新教育对您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考有什么样的影响?
朱:对我最大的影响,是让我更注重民间立场,更怀有一种草根情怀来看待教育问题。特别是和一线的老师接触多了,和学校接触多,对教育的问题看得更真实,也更了解教育的关键点、矛盾点。
《未》:新教育有哪些让您记忆深刻的事情?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新教育,您的现在会有什么不一样?
朱:有很多都让我记忆犹新,而我经常提到的就是新疆的一个孩子。2012年,中央电视台举行全国十大读书少年评选,海选产生的30个候选人中新教育的孩子有17名,最后获奖的十名中新教育的孩子有6名。有个叫赛普丁的孩子来自新疆,主持人把他带到坐在嘉宾席的我面前,问他:“你认识这个人吗?”他说:“是不是朱老师?我们学校有朱老师的照片。朱老师讲过,一个人的精神翻阅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孩子的话让我吃惊,也让我欣慰,也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如果没有新教育,可想而知,我会有更多的时间休息、锻炼、和家人在一起,或是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虽然这样说,但我觉得还是值得的,特别是每年看到一批优秀的教师在新教育中成长起来。因为我知道,影响一名教师,就是影响了一个班的孩子。十五年来,新教育影响了多少孩子,这很难用数量来统计。
许新海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江苏海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未》:能讲讲您和新教育结缘的故事吗?
许:其实,与新教育结缘早在2003年,那次江苏省教育报刊社在海门举行全省“新世纪园丁颁奖大会”,邀请了朱永新教授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报告的内容就是新教育实验。我第一次有机会当面与朱永新教授交流思想,他请我整理当天新教育实验报告的内容,也许这是一次面试吧。从此,我便结下了与新教育的不解之缘。
《未》:您如何看待自己在新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许:从2005年开始担任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项目联络人,到2008年担任江苏省新教育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到2011年担任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再到2013年担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这些,都只是我的工作。
首先,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新教育实验的实践者与探索者,在海门探索实践新教育的理念与主张,拿出海门的样本与研究成果;其次,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新教育实验的推广者与服务者,到各个实验区调研、做专题报告,推动更多的教育同仁加入新教育,一起上路,并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对于这样的角色,觉得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因为新教育已经成为我的教育信仰。
《未》: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新教育的经历,您现在会是什么状态呢?
许:如果没有这段经历,说实在话,我仍然会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努力把海门教育做得风生水起,但是新教育让我与全国五十多个实验区的新教育同仁成了朋友,让我有了更高的平台与全国教育甚至世界教育对话交流。新教育让我更丰富,也更辛苦。总之,辛苦着,超越着,也幸福着。
《未》:说说新教育团队中让您记忆犹新的人和事吧。
许:让我记忆犹新的人是昆山千灯小学的校长储昌楼,他也是新教育实验的首任秘书长。当年为了推广新教育,他自费去一个个实验区调研,组织筹划一个个全国新教育实验研讨会,遇到了太多的困难,贡献了太多的精力。后来的他,致力于办一所真正的新教育实验学校,主动放弃担任教研室副主任的机会,到处于农村的昆山千灯镇担任校长,通过两年的努力,使千灯小学成为全国新教育实验的示范学校。这种精神让我感动。
《未》:新教育的经历对您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有什么影响吗?
许:新教育的经历丰富与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与办学思想,特别是在区域推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让我找到了抓手,比如区域推进书香校园、理想课堂、卓越课程等建设,这些操作路径,很容易在区域层面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并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海门大地上,通过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学校文化建设等新教育项目,海门的教育品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卢志文
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分会理事,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民办教育十大风云人物。现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温州翔宇中学校长。
《未》:您是哪一年加入的新教育?能讲讲您和新教育结缘的故事吗?
卢:很喜欢“结缘”这个词。“佛渡有缘人”。我和朱永新老师,是在1999年秋天江苏的一次教育会议上认识的。那时的我,从教16年,在重点中学副校长岗位上做了5年,职业倦怠、体制掣肘、现实灰暗、前路迷茫,一齐袭来。我决意选择为理想而活,通过做民办教育来实现“突围”。然而,现实比想象的要困难一万倍。在民办学校经历着学校初创时最艰苦的考验,半年的时间仿佛走过了一个世纪。
那天会议上,朱老师的演讲主题是“我的教育理想”,激情浪漫,晴明纯粹,有冬日暖阳、暗夜火把的感觉。对话阶段,我抢得话筒,就演讲中的一个不同观点,提出质疑。彼时颇有点“愤青”,言辞更多尖厉。朱老师的回答完全出乎意料,没有片言辩解,坦荡认同,并升华理解,且一直笑容可掬,厚道真诚,不事机巧,其胸怀之博大,令我深深折服。记得那次,和我一样斗志昂扬提问的校长,还有许新海。如今咱们都追随朱老师做新教育,这岂不是“缘”?
《未》:这么多年来,您在新教育实验中的角色有很多,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定位?
卢:2002年,我邀请朱老师给翔宇集团学校作报告,他不仅带来精彩的演讲,还认真考察了翔宇宝应公办名校转制模式,撰写并发表了《探究宝应名校转制》长文,对那场改革给予了深入剖析与充分肯定,使处于改革漩涡中的我们倍感温暖。翔宇的学校也从那时播下了新教育的种子,我们在体制变革之外,同时开始了另外一场更加贴近教育内核的变革——新教育实验。
后来和镇西一道筹建教育在线网站并担任版主。“李镇西之家”和“学校管理论坛——卢志文在线”是教育在线仅有的两个用版主名字命名的论坛。一大批活跃的网友让论坛急速膨胀。
新教育研讨会、21世纪教育论坛、教育在线版主会、暑期西部支教……我或做参与者,或做组织者,或做资助者,根据需要参加,在新教育的核心管理层快乐地做着“票友”,并无压力。
乔治·肖伯纳曾经说过:“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一些人:开始的时候,他们试图找到理想中的乐园;最终,当他们无法找到的时候,就亲手创造了它。”那时,我们都很诗意地跟着朱老师做着这样的创造。
2006年5月,我正式结束了在新教育管理层“票友”的角色,担任筹建中的“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一时泰山压顶——担子“山”沉,责任“山”重,压力“山”大。后来,朱老师又亲自提议我担任一届新教育理事会理事长和筹建中的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这种压力感一直延续至今。
2013年初,我卸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做名誉院长。专注新教育基金会,做理事长。
我于新教育充当什么角色,并不重要,服从需要。新教育对我,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一种精神,它不是“职业”,甚至也不是“事业”,而是“志业”。
李镇西
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现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未》:在新教育人眼中,您是导师也是专家。您是如何定位自己在新教育中的角色的?
李:我在新教育中的角色呈现出阶段性的不同。熟悉新教育的人可能都知道,新教育兴起之初,与其他教育改革不同,她充分依靠网络的力量。在网络上,众多志同道合者一起交流、讨论、碰撞,这个阶段我是联络队长。第二阶段,我是一名传播者。我通过系列的讲学和讲座,传播新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第三阶段,我是一名实践者,在我所在的学校和地区做新教育实验。
《未》:您作为校长和国内的知名教育专家,事务繁忙。是什么吸引您在纷繁的事务和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做新教育的事情?
李:首先是朱老师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我。记得2003年,新教育刚起步,一次我和朱老师一起参加央视的访谈,在进演播室的前半个小时,极度疲倦的他在后台眯着眼睛休息。突然,他仿佛梦呓般说:“镇西啊,你说新教育能不能成功?”没等我回答,他又自言自语:“嗯,一定能成功!”然后就睡过去了。可以说,朱老师对教育的理想和执著深深影响了我。其次是做新教育的幸福感吸引着我。新教育和我心中的教育理念一致,追随新教育就是追随自己的本心。很多人形容我勤奋、坚韧、有毅力,好像我很辛苦一样,我说都不对,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关乎本心,与其他无关。我想,新教育的很多老师都和我有相同的感受。
《未》:除了朱老师外,新教育还有哪些人、哪些事让您感动?
李:很多老师都让我感动。有位老师叫敖双英,她所在的学校是湖南桃源县山坡里的一所农村学校,环境闭塞,条件艰苦,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新教育”。通过网络,她结识了新教育,真就开始做起来了。校长说:这不属于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有什么用?她回答说,能让我和学生过一种快乐的教育生活。她自己花钱买书、买复印机,不仅自己做得很好,也影响了周围同事的转台,甚至改变了学校的面貌。她说,以前每天课余时间不知道做什么,现在每天都觉得有新的工作在等待着她,每一个明天都让她憧憬。我想说,新教育就是唤醒了一个个教师内心的激情和理想,正因为这种发自内心的改变,使得他们的故事都独一无二,感人至深。
《未》:很早,您就已经是国内著名的教师、校长,这些年来,新教育对您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李:这个影响大概有三点。第一,她让我在更大范围内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让我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更加温暖,这种力量是无穷的。第二,她让我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更加丰富、更加充实。第三,在我的办学过程中,她让我多了一个提升教师的途径。我可以运用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来激励教师,培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