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西洋来的飓风

2015-08-23 08:18郭明晓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小石头挑战教室

郭明晓/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教师



我是大西洋来的飓风

郭明晓/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教师

Guo Mingxiao

教室是一间厨房,我和孩子们是不同的原材料,却要共同发生化学反应,才能烹饪出人间美味。

2008年,我50岁。50岁的我,有着小中高的职称,是四川省宜宾市科研先进个人,是四川省宜宾市优秀教师,还是省政府教学科研成果奖的获得者。

这样的我,完全可以凭借这些“光环”轻松地度过最后五年的教学生涯。然而,一个外出学习的通知打破了我的平静,也可以说是打破了我的平庸。

2008年11月,我接到师培中心的通知,到成都参加“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活动。那次活动,在能容纳三千多人的成都空军礼堂里,座无虚席。对三年来没外出学习的我来说,这样的阵势和内容让我感到震撼。无论是名师执教的公开课,接地气的讲座,还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诗歌、书籍,我竟然都没有读过!在绝望与沮丧中,我熬到了活动结束,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突然明白:我的困惑,源于自身阅读积累的浅薄与教学努力不够。

我相信我可以改变!

就在那年冬至,新教育研究中心号召一年级教师尝试从晨诵开始改变,从读《九九歌》开始做起。2009年3月23日,在悄悄地实践了八十一天后,我在新教育的“教育在线论坛”建立了班级主题帖,第一次走进了新教育,承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专业,在经典中稳步提升

新教育实验,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而我的新教育,从自我成长开始。我更新了自己的网名“大西洋来的飓风”的注解:希望用飓风一般的威力扫除生命中所有陈旧的东西,扫除教育教学中所有陈旧的观点,让自己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成长,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成长,从阅读开始

阅读教育经典,让我的课堂、家校联系以及“师带徒”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我按照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来上课、反思。此外,在读过《后现代课程观》等书籍后,我找到了指导老师与教育学生的相通之处——绝对信任与细致跟进;同时我也找到了教师培训的“神器”——对话促反思,对话促改进。

阅读心理学,让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孩子。特别是读儿童心理学,让我改变了看待孩子的眼光,我对一个个幼小的生命充满了敬畏,生怕自己的失误给这些生命带来伤害。

阅读哲学,让我不断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我知道了自己的天命就在教室里,我不再追寻事情的结果,而是享受过程,在过程中努力朝向卓越。

阅读科学,让我从人体结构来理解孩子的行为。孩子为什么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为什么在考试时脑子里会突然一片空白……因为理解,才能找到帮助孩子的方法。

写作,精细化思考

要不断地提升专业素养,除了阅读,还要进行反思性的专业写作。我的专业写作从五方面进行。

坚持写教育教学案例反思分析。每当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成功、有失败,有热烈、有沉闷,有欣喜、有沮丧……我会记录下这些经历,并运用理论对此进行反思性分析。以下是我在任教二年级下学期时写的一个运用苏霍姆斯基的教育学循环的案例。

今天早晨晨诵金子美玲的《小石头》。

我示范了一遍,孩子们自己练读,有两三个孩子没有进入状态。我说:“我们班有没有小石头呀?让我来找找!”一下子,孩子变得精神饱满,谁也不想当小石头。我们继续朗读,孩子对“小石头”的“满不在乎”表现了不屑,自己表现得特别好,生怕自己成了“小石头”。我们分男女生读,再齐读,孩子纷纷举起了手。这时,我看到平时几个“满不在乎”的孩子也举起了手。我赶紧让他们起来读。他们读得非常流利,他们在用行动告诉我们:他们不是小石头,他们不会“满不在乎”。我不禁想到袁伍科扬近段时间的表现,他在晨诵时总是要争取单独朗读,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特别是在演《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中,表现特别认真,记住了所有的台词。我很欣慰,在快乐阅读中,孩子们变得“在乎”起来。

“小石头”成了我们班的密码。我们班的孩子都不愿意当小石头,他们对当好孩子“在乎”着呢。

给父母们“贩卖”自己读到的理论。我在给父母们的信中把读到的理论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述,并描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再用此理论进行分析,最后给父母们提出运用此理论的建议。这样就把宏大的教育学理论分为具体的点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每读完一部经典著作,都努力写一篇总结性论文。当读完苏霍姆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我写了小论文《浅谈教育学循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这样的写作,深入理解了原著,又反思了运用原著理论的成功与不足。除此之外,读了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我写了《行走在黄砖路上共读<绿野仙踪>课程分析》;读了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我写了《为何出错》……

在写课程总结中综合运用教育学理论。我把这种反思性的写作称为“拽着自己的头发往上拔”的成长方式,在我看来,这是自我成长的最好方式。因为只有写作才是真正的思考,只有在写作中才能与作者进行深刻的对话,只有在反思中才能将自己的过去变为通往未来的力量。

坚持写文本解读。我在网师参加文本解读课程的学习,坚持写文本解读作业,不断提高文本解读能力。读童话理论就写童话解读,读散文理论就写散文解读,读诗歌理论就写诗歌解读……

生命,在课程中走向丰盈

用诗歌开启黎明

最初进入新教育,是因为对新教育美好课程的向往。因此,进入新教育后,我首先在自己的班级里开始了晨诵课程。

从不读诗歌的我,开展晨诵的最大困难是不能正确地解读诗歌。当时开展金子美玲诗歌课程时,经常解读不了。在新教育研究中心团队的直接指导下,我学会了解读儿童诗。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这首《葫芦花》:

“天上的星星问葫芦花说,你不寂寞吗?奶白色的葫芦花回答说,才不寂寞呢。从那以后,天上的星星就像忘了这回事儿眨着眼睛不再说话。葫芦花觉着冷清,渐渐垂下了头。”

当把葫芦花和星星看成是两个小女孩后,我豁然明白,那些诗描写的各种事物其实是一个个孩子。从那以后,我对儿童诗的理解有了进步,但平时并不写诗。

直到一位老师给我启示,我才终于明白:“写诗,就是让涌动的情自然流淌”,我让“兴发感动”变成自己的经验,也开始在晨诵时为孩子们写点诗。

为了给孩子们示范写诗歌,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挑战,用诗歌来完成学期评语。当我为孩子们送出一首首“评语诗”时,孩子们也开始了自己写诗的历程。

有一个孩子,平时很少说话,不善于表达感情。当我们的课程学习到“霜降”时,读着曹丕的“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时,他告诉我:“郭老师,好奇怪啊,读着这样的诗,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这种感觉从来都没有过,这是什么感觉呢?”就这样,在晨诵课程中,孩子的情感渐渐丰盈起来,内心也变得柔软。在《农历的天空下中国古诗词》课程结束后,他对秋天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秋天来了,秋风吹落了树叶,那树叶飘飘落下,让人相思,真是 ‘自古悲秋多寂寥’。我喜欢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我也在这个秋天里有了浓浓的思念之情。我思念奶奶,想得心里空落落的;我思念爷爷,想得心里暖暖的。在这个秋天,我知道了思念既让人伤感,又让人感到温暖。我更珍惜和爸爸、妈妈、弟弟在一起的日子了。”

让名著点亮心灯

共读课程是我在继开展晨诵课程后坚持做了近六年的课程。六年来,我们从讲绘本故事开始,到讲格林童话故事,到班级共读,到挑战海量阅读,再到主题探讨式阅读。我们不仅积累了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由此热爱阅读,用名著点亮了心灯。

建立班级书柜。建立起班级书柜,仅仅有了阅读条件,要让孩子们热爱阅读、坚持阅读,则需要与班级共读课程结合在一起。如何让父母积极参与到亲子共读中来,我们有以下几点做法:1.坚持树立阅读榜样,激励更多的父母参与到亲子阅读中。2.班级共读的书,坚持按自读题进行亲子共读并讨论。3.坚持在每周致父母信中谈孩子们阅读的进步与收获,汇报班级共读的情况,甚至在信中给父母们进行文本解读。4.设立班级阅读挑战台。5.让孩子和父母都参与到班级共读讨论、排演生命叙事剧等活动中。6.每学期的父母会共读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从理论上明确为什么要亲子阅读、班级共读以及如何共读。有了这样长期的大量细致的工作,班级阅读氛围越来越浓。

这就是新教育提倡的:行动,才有收获;坚持,创造奇迹。

挑战海量阅读。四年级上学期的寒假,我们提出了挑战100万字的阅读量。我写了一封题为《100万,想要吗?――寒假致父母信》,从寒假里孩子们有时间、有能力及班级几个榜样在一周内完成的阅读量三个方面说明要挑战100万字的阅读量,并非很困难的事情。接着,指定六本约90万字的必读书,并提供挑战方法。这样,我们的第一次挑战海量阅读拉开了序幕。

在整个假期里,我每天坚持发校讯通短信和在班级群里树立阅读榜样,激励孩子们阅读。寒假结束,我们班有29人完成了100万字的挑战任务。在开学仪式上,这些孩子获得了“阅读挑战英雄”的称号。

主题探讨,点亮心灯。我们班级进行主题探讨的共读书从三年级算起的话,就有《绿野仙踪》、《青鸟》、《一百条裙子》、《夏洛的网》、《影之翼》等十多部。

其中《一百条裙子》这本书我们共读了三次,在第一次共读中,我们没有真正用自己的生命来吻醒这个故事。第二次共读,我们用它来解决了课堂交流时,有人不尊重同学发言的问题,引导孩子们尊重别人并帮助同学发言。第三次共读,源于一次孩子们的冲突。

一个周五,教室里,两个学生打起来了,旁边竟然有人在看热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后,我让孩子们周末再读《一百条裙子》这本书,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打起来?我们在其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这样的共读,是用生命的成长历程来吻醒故事的经历。

共写共生活。我们的共写不仅仅是在共读的时候,在暮省、晨诵的时候,在共同经历同一事件的时候……共写也成了我们师生共同生活的一种方式。

共写日记与班级日志。二年级开始写日记了,我希望孩子们能自觉自愿地写日记。可一开始,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我尝试与孩子们共写日记,并在日记中向他们提出挑战。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了,很多父母也加入到共写行动中来。

共写诗歌。我除了通过写诗歌的方式来给孩子们写评语外,还在晨诵后,与孩子们一起写诗歌。在农历课程中,我们经历了理解诗句、还原诗歌意境和把诗歌与生命编织的共写历程。

共写书信。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我就坚持每周给父母们写信,久而久之,书信成了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方式,也影响着父母们。

共写生命叙事。从三年级开始,我开始带领孩子们写生命叙事。每学期期末,带领孩子们回顾走过的历程,引导孩子们回忆自己这学期有哪些成长。

真我,在行动中逐渐强大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从不会平静。区别只是在于有时从外看是水流湍急,有时从内在看则是漩涡暗礁。

2008年底,我第一次遭遇新教育,在教室里初步尝试新教育的晨诵课程。没人知道我那时内心已经犹豫很久,挣扎很久。

2009年,当我正式决定在我的教室里开展新教育课程时,我已经明白了我的天命在教室里。

在那之后,我也一再遭遇挑战。

2013年,不知什么时候起总有人问我“你真的要干到退休的那一天吗?”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回答别人的话变成了:“下学期还有两个月,我准备只干完这学期。”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我开始盼望退休早日来临,我不再享受工作创造带来的快乐,工作变成了无边无尽的劳役,刚刚开学,就急切地盼望学期结束。

庆幸的是,我在带领学生共读《特别女生撒哈拉》。随着共读讨论怎样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角,怎样让自己不断地变化成长。什么叫教学相长?在这次共读中,我真正体会到这四个字的魅力,我突然明白: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是没有时间期限的。就这样,临近退休的我,真正快乐起来,真我又强大起来。我在继续完成班级晨诵、共读、生命叙事剧课程后,开始专注于指导年轻老师开展新教育课程。

曾经以为,教室就是一家银行,我是存款人,孩子们是取款人,只有我储存进丰富的知识,孩子们才能得到丰厚的馈赠。我现在认为,教室是一间厨房,我和孩子们是不同的原材料,要共同发生化学反应,才能烹饪出人间美味。

或许,缔造完美教室,就是用我和孩子们生命的成长,来重新定义教室的过程。把听到看到的真理,用行动证实它的存在。当质疑变为建设,激情就锻造出理想。我,是一位普通教师,我是大西洋来的飓风,这条新的教育之路,我正走在路上!

猜你喜欢
小石头挑战教室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幸福的小石头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爱打架的小石头 外四篇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How Happy Is the Little Stone 幸福的小石头
第52Q 迈向新挑战
小石头的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