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勇中国教育报记者著有《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爱阅读,致力于推动家庭阅读和教师专业成长
卧谈会
张贵勇
中国教育报记者
著有《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
爱阅读,致力于推动家庭阅读和教师专业成长
“爸爸,河虾和小龙虾会不会打架啊?要是打起来一定是小龙虾更厉害吧?爸爸,我英语这次得了A+,以后咱们也像米小圈一样,得5个A就可以看一本漫画书,怎么样?……”每天晚上,讲完故事,关灯之后,和哲哲躺在他的小床上,听他开讲。
这个固定时间,哲哲美其名曰卧谈会。话题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有时是他班里发生的趣事新闻、他的学习状况,有时是他极其痴迷的昆虫世界、《海贼王》里的恶魔果实,有时是城市的环保问题,抑或是宇宙大爆炸。只要我在家,就必须参加卧谈会。其实,我也喜欢这样的时光,不仅因为享受了满满的天伦之乐,还知道了他的小脑瓜在想什么,有怎样的喜与忧、痛与乐,让我更好地了解他、引导他、陪伴他。
想起自己的高中和大学时代,八人一间的寝室,晚上熄灯之后,不知是谁开了一个头,话题便像止不住的河水一样倾泻而出,天南海北什么都聊。白天不好意思说的,到了夜晚都抛了出来。在和室友海聊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每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经历,这个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对我而言,上学时代的卧谈和泡图书馆、参加社团活动一样,都是令人难忘的时光,极大扩展了我的视野。
很大程度上,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不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而是与同学、老师漫无目的的交流。日本图画书作家松居直之所以走上图画书之路,就因为毕业时他与老师下课并行的一次闲谈——“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就职问题应该放在第二位。”松居直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了喜欢的图画书行业。
遗憾的是,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中小学,师生之间的闲谈似乎并不多。如今的大学,老师一下课便与学生“分道扬镳”,一学期下来,老师甚至不知学生、学生不认识老师。回想西南联大,张奚若、郑天挺、吴宓、陈寅恪等经常和学生一起辩论、交谈,无形中影响了一大批笃志于学的有为青年。而今的中小学科任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也不多。班主任虽然每天与学生在一起,但交流总是带有较强的目的性,话题多集中学习与考试方面,而非与学生漫谈,更不要说交流理想与未来。
真正的教育,就像杜甫所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无形中给学生一种熏陶、一种影响。在开放的环境里,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信念,师生之间随心所欲地畅谈,哪怕是进行一番辩论,都有助于生命状态的改善。那一刻,师生同处于一个教育场中,他们的生命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对当下的学生而言,最缺少的不是如何提高考试成绩,亦不是答题技巧,而是人生方向的指引,生活迷茫时的适时点拨。
当哲哲向我倾诉学业受挫,在学校受人欺负或与同学产生矛盾时,我常常用心听着,如果他询问我的想法,我会引导他如何看待考试,教他如何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对于教育领域的某些怪现象,我也常把他当成知心朋友,跟他聊一聊。他的一些看法常常有崭新的视角,甚至能打动我,让我看到成人忽略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通过卧谈会,我知道了我的宝贝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几天前的晚上,哲哲讲了一件事:“爸爸,今天上体育课的时候,看见了一个盲蝽,不是猎蝽啊,盲蝽个头小一些,后背也没有小点点,它俩不一样的。我们班同学踩了盲蝽一脚,我制止了他,把它放在一片树叶上,埋了一点儿沙子。下课后,我又把它转移到一个小朋友不会去的地方……”他讲完这些,我依稀看到一颗纯真与善良的心。实际上,每位教育者在倾听了童心深处的语言后,想必都会被打动,会提醒自己注意言行,保护好每一颗童心,守护孩子的童年。
一直以为教育是走心的艺术。教育者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才能得到真诚的回应,此时的教育才是有效的,也是最真的——老师不像老师,更像朋友;学生不像学生,更像知己。就像叶圣陶所说的,自己忘却了自己是教师,而且使儿童也忘记了我是个教师,只觉得我是他们的环境之中的一个同情的互助的伴侣,这才是今后所需要的教育者。
停下来,坐在孩子身边,和孩子做一次闲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