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枝+屈册
摘要: 关于“旅游是什么”的讨论由来已久,但以往对此问题的研究多采用演绎逻辑或历时分析。通过访谈收集62位社会大众对此问题的回答,并使用内容挖掘分析法提取高频词后,本文发现,旅游的核心构成是时间、空间与体验;旅游的本质动机包括放松、体验、猎奇、享乐、社交与审美。本文又采用扎根理论编码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的消费者建构不同的旅游类型,具体包括享乐型旅游、体验型旅游、生活型旅游和消费型旅游。对文本进一步批判性分析又发现,社会大众建构的旅游是被体制化的,旅游所追求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体现在旅游时间和空间的限定以及对旅游行为特征的刻板印象。
关键词:旅游;本质;社会大众视角;反思
作为旅游学最基础问题,“旅游是什么”被讨论已久。自1910年奥地利学者Schllard(1910)提出旅游的定义以来,有关“旅游是什么”的讨论从未停止。在张凌云(2008)看来,关于“旅游是什么”和“什么是旅游”这两个问题不是等价的,前者揭示的是旅游的本质,后者只是对某一属性的判定。谢彦君(2010a)提出,目前阶段已经到了自觉用“旅游学”视角来审视旅游的本质、内容并构建旅游学科体系的时候。但旅游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学术界仍然没有形成共识。本文拟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大众的调查访谈,试从另一个视角来了解“旅游是什么”,以此为建立“旅游”的学术概念提供讨论基础。
1文献综述
1.1 从旅游的起源探索旅游的本质
(1)词源。“旅”“行”“游”三字在先秦时期均已出现,但最初经常分开使用。《说文解字》1对它们的解释分别是:旅,军之五百人为旅;行,人之步趋也;游,旌旗之流也。“旅”起初是和“行”连用,再是和“游”连用,且出现在南朝时期的《悲哉行》2中: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旅行”常与公务、正式有关,如商务旅行、旅行社;“旅游”常与经济、商业、产业、休闲、旅游者有关(刘红妮,2008)。但有学者认为,“旅游”与“旅行”虽然都是离家出外,但两者之间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目的截然不同:“旅行”的关键特征在“行”,移动是其主要目的;“旅游”的关键特征在“游”,观览才是主要目的(文风,2009)。tourism -词从tour衍生而来,1811年第一次出现于《牛津英语辞典》,19世纪60年代被解释为“被组织的游览”,并出现在tourist词条中。1970年代tourism被作为一个独立词条,译作“旅游、观光”“观光事业”或是“旅游、游览旅行”“从家里到或近或远的某个地方旅行而带来娱乐和消遣,且已成为重要的商业活动”,这些释义将tourism所对应的为游客提供供给的商业属性(史甜甜,保继刚,2014)和游客自身追求的休闲属性凸显出来。
(2)史源。旅游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安东尼·马克扎克认为,19世纪中叶托马斯·库克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时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的旅游活动才开始(彭顺生,2006)。张凌云(2008)认为,旅游是人的基本需要,旅游产生的历史要远先于旅游产业的存在。谢彦君(2011)考证后认为,源自非功利性目的审美需求而产生的旅游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淑良(1998)认为,旅游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相始终。而方百寿(2000)则“不认为史前时期就出现了旅游,只能说出现了造成客观效果的旅游的源头,当时绝没有旅游的动机和目的,但也不会晚到19世纪才出现”。申葆嘉(2010)也认为,旅游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出现于英国产业革命之后,在此之前属于游乐旅行时期。显然,这种观点的起因是混淆了“旅游”与“旅游业”,而这也显示对早期研究旅游“经济属性”本质的界定。以上观点的不同,表明学界对旅游本质是经济的还是审美的这样一种认识的差异。
1.2从已有的旅游定义透视旅游的本质
根据张凌云对国际上流行的30种旅游定义梳理,本文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影响较大的几种定义予以讨论。奥地利学者施拉德(1910)认为,旅游是外国或外地人口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的总和,瑞士学者亨齐克和克拉普夫(1942)认为,旅游是非定居的旅行和短暂停留而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种旅行和逗留不会导致长期居住或从事任何赚钱活动。1970年代,这一定义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IASET,艾斯特)采纳,故又称为“艾斯特定义”。日本学者田中喜-(1950)的定义,旅游是基于自由的动机而离开原居住地作旅行活动,并于逗留期间获得愉快的消费生活。法国文化学者让·梅特森(1966)认为,旅游是一种消遣活动,它包括旅行或在离开定居地点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养(张凌云,2008)。
张凌云(2008)分析后认为,这些定义存在的问题是运用归纳逻辑从一系列特定事实的观察发现一种模式和规律,存在不完全归纳现象,无法穷尽旅游的类型,无助于旅游本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旅游是一种基于人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普适的人文现象,是人们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对惯常生活工作环境或熟悉的人地关系、人际关系的异化体验,是对惯常的否定。这里的“惯常”并不局限于居住区,且因人而异。
对这些概念进行历时性分析可看出,国际上对旅游的定义从经济属性向社会文化属性、再到个体体验过渡的趋势,视角从宏观、综合的旅游业向微观、个体的旅游者转换,从最初的只停留在技术性定义(空间上的非定居、时间上的短暂、目的上的非赚钱限制)到现在的把旅游目的“休闲”放在第一位的界定,相互间都存在争议。
在谢彦君(2010b)看来,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学术界所使用的旅游定义,因出自统计需要和功利目的,把商务、会议等空间位移的旅行现象都当作了旅游。根据现象结果(引起的关系总和),用过度综合的方法反推现象的本质,这是本末倒置,且存在过度泛化,无益于旅游学科建设和旅游实践发展。他不反对官方出自统计需要而做出权宜性的技术性定义.但对于旨在探索现象真相的科学研究而言,通过研究纯粹的现象最终进行恰当的概念性定义,是构建科学研究的起点和根本。他认为,在探讨与人的行为有关的任何现象时,放弃对人的行为的目的、表现与结果这本属三位一体的任何一部分的注意,都不会真正把握行为的本质。因而,旅游的本质从根本上说是由旅游的目的决定的,追求审美和愉悦是旅游的内核。他使用现象学的方法直观事物本质后确定,旅游是旅游者在异地的暂时性休闲体验,旅游体验是旅游现象和旅游研究的内核。
杨振之(2014)基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提出,旅游的本质不是体验而是“诗意地栖居”。曹诗图等(2011)在此之前提出,“诗意地栖居”是旅游的理想追求,其实质是人对生命自由和谐的追求,因此旅游的本质是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
通过对旅游词源和史源的追溯发现,在现实中难以严格区分旅游与旅行;同时,因为对旅游本质的认识不同,还无法确定,旅游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活动,是源于旅游审美意识出现的南北朝时期,还是来自托马斯库克创建第一家旅行社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的概念是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学科视角提出的,这增加了旅游定义的不确定性,因此对“旅游是什么”的本质问题的回答及对科学共同俸的探讨也多有争议。
2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设计。我们组织了10名在校三年级本科生,对他们进行培训,讲解研究意图与访谈技巧。2014年春节期间,这10名学生分别对自己身边的人采用方便抽样方式进行时长5分钟~ 30分钟不等的半结构访谈,并对访谈进行录音。访谈的问题主要包括:您怎样理解“旅游”?您觉得“旅游”究竟是什么?您旅游的目的一般是什么?您觉得怎样才算是“旅游”?描述一次您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旅游经历等,这些问题的具体表达根据当地方言的习惯会略有不同。
访谈材料分析。本次共访谈共62个样本,其中男性27人,女性35人,主要年龄在20岁~ 65岁之间,一般每年出游频率为3次~4次,职业包括学生、教师、职员、退休人员、家庭主妇、个体商户等。我们把访谈录音整合为.txt文档格式,将其导人内容挖掘分析软件Roster Mining,提取高频词前80,并把同类合并和共词合并,把与研究主题无关词删除,最终得出45个高频词(见表1)。在对高频词进行分析、归类的基础上,借助质性分析软件MAXQDA10.0,依次将访谈内容进行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选择性译码。开放性译码是对材料逐级浓缩,用概念和范畴反映资料内容,目的是指认现象。主轴译码依然是发展范畴,在开放性编码的范畴性质、面向基础上,归纳出主范畴和副范畴,最后留下主范畴。选择性译码是指选择能统领其他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即开发故事线(Corbin,Strauss.1994)。本研究主要运用此法提取社会大众建构的不同旅游类型及话语并对此作进一步分析。
3分析结果
3.1 旅游的核心与本质
一定空间的休闲体验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通过对访谈内容的45个高频词对比发现,“地方”“放松”“体验”“出去”“旅行”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其中,“地方”排名最高,可见在游客心中,旅游首先是要“去一个地方”,并且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同时,旅游空间已不是纯粹的物理空间,是经旅游主体加工并赋予不同性质和意义的空间。另外几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依次为“放松”“体验…‘出去”,这说明,在普通大众心目中,旅游必须离开惯常的环境,走出去让自己放松;进一步分析这些词语的周边相关词语,可以理解为他们将旅游表述为离开“熟悉的”到“陌生的”“新的”“好玩儿”“想去”的地方去进行放松。不过,有意思的是,“时间”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公众的访谈中,出现频率只占到第10位,并且其含义主要是指出游的频率,相关周边词语为“偶尔”“不太长”等;这表明大家对旅游休闲活动的频率关注高于对时长的关注。
“心情”“风景”与“环境”紧密相关。进一步分析比较词频发现,公众将旅游活动中的“心情”“风景”与“环境”紧密相关,它们几乎都同时出现,这表明,旅游更多地在一定的“风景”与“环境”中获得相应的“心情”,甚至“心情”比前二者更重要,可见,旅游是身体的旅行与放松,也是心情与灵魂的放松(Richard,et a1.,2011;Bull,2006)而这种放松,常借助于“风景”与“环境”。正如MacCannell(1976)所说,现代旅游是一种世俗朝圣,其本质是精神之旅;也如瓦伦·史密斯(2007)所说,旅游如同人类使用的其它体制一样,系统地对日常生活进行润色,带来意义。
放松、体验、社交、猎奇、享受和审美是旅游的最主要动机。旅游的本质从根本上说是由旅游的目的决定的(谢彦君,1998)。根据访谈的词频及语境进一步分析,可以将公众旅游的动机分为下列六大类。
第一类是“放松、休闲、散心、开心、心情、放下压力”,“放松”作为曝光率最高的词,表征旅游的目的主要在身心的舒展和自由。第二类是“体验、感受、陶冶.发呆”,表征旅游目的在“体验”,在寻求一种“存在性本真”(Wang,1999),这种本真的感知来自自我的沉浸、畅爽。另一种存在本真来自于人际间的“共睦”,体现在第三类“朋友、增进感情”动机。由于人的社会性及现代社会带给人的疏离感,旅游主体渴望在旅游这个“阈限”中与周围共鸣,体会一种寻找归属感的“仪式”,更多地是强调旅游的社交功能,而高频词“新的、陌生、学习、增长见识、特色、故事、文化、探索自我”可命名为第四类动机,即“猎奇”,意味着向外拓展,追溯历史,追寻他者,寻求自我的超越与提升,是旅游作为一种积极消费形式的集中体现。高频词“享受、娱乐、吃喝玩乐、游山玩水”可命名为第五类动机,即“享受”,这种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生活的逃离,他们把旅游作为意义的中心。高频词“风景、观光”则体现为旅游的第六类动机,即观赏与审美需求。
综上所述,社会大众把旅游看作是偶尔离开日常熟悉的地方,去陌生的地方放松休闲和体验;在非惯常环境中的休闲、体验、猎奇、享受、交往或审美之旅的本质,是身心的舒畅、自我的超越与发展以及与社会和世界的连通。
3.2旅游的类型
依据社会大众各自对旅游的理解,采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方法确定社会大众建构的4种旅游类型,分别为享乐型旅游、体验型旅游、消费型旅游和生活型旅游(见表2)。
(1)享乐型旅游。具体可分为“逃离享乐型”和“休闲享乐型”。前者多为年轻人“去玩,去放松”,为了逃离让人厌倦的日常生活,全身心投入新的环境,用娱乐和游戏的心态实现短暂的自由。这要求新的环境作为“阈限”的存在,不能被商业化,须保持以前的纯粹和独特性。其中的“逃离享乐型旅游”,不喜欢“人太多”,游伴是否合拍很重要,不愿意跟团队一起,认为限制自由。而“休闲享乐型旅游”追求“舒适”,为享受一种“被安排”的有秩序的自由,他们会选择跟团和导游讲解、组织,偏好“集体一起交流”“最少两三个熟人”“不要全是陌生人”一起。对旅游业的依赖,使后者对花费的关注度也更高,因此建构的此种旅游的商品性也会凸显。
(2)体验型旅游。体验型旅游最突出的特点是寻求“新奇”与“改变”,强调“感受”“陶冶”,要去“发呆”。只要不同于日常熟悉的环境和生活,即使在艰苦的“别处”也会苦中作乐。此种旅游看重旅行的“意义”,要求深度体验,主客互动。他们认为,把旅游作为纯粹的放松是肤浅的,定制化旅游更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探索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他们排斥大众走马观花式的旅游。
(3)消费型旅游。这种人群认为,旅游就是“花钱,钱花光了再回来”。此种观点是把旅游当作一次纯消费行为,一次购买旅游产品的过程,且只消耗不生产。它不同于“体验型旅游”主张的与他者的深度文化互动和相互理解以共同创造旅游体验。为了消费成本的降低和消费需求的最大满足,他们会尽可能地在有限时间、有限金钱内“跟团走”,以游览更多景点。
(4)生活型旅游。“生活型旅游”在本质上把旅游看作一种“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持这种观点的人旅游频率较高,认为人生的任何时段都可以找到时间旅游,且会在不同阶段尝试风格不一的旅游。他们把旅游看作一个过程,重要的是沿途心情,而不是终点景色,同时,游伴、当地人文环境(服务质量)是影响旅游体验的重要变量。保持原始纯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而不是同质化的购物品和商业化的人造环境,是此种类型旅游最注重的因素。他们是负责任的游客,希望通过对人文素质观念的提高来减少对生态和传统文化的损坏。
当然,也有人认为,糟糕的旅游经历让一些公众开始“厌恶”旅游,甚至是“反旅游”。他们认为,旅游就是“花钱买罪受”,就是“挤一挤,看一下人头”,“现在去哪里旅游都不感兴趣了,到一个地方就买东西,还有什么吗?”国内的很多旅游景点,受访者有说基本上不希望去第二次了,他们不认为旅游是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反而认为是一场身心劳累的苦旅。
3.3旅游与自由
(1)旅游是为了追寻自由
受访者认为,能够自由感受到与现在居住地有不同的地方,这样大概就算是旅游了;如果这个地方不是自己想去的而是因为出差的“被动性”出行不能为旅游”。把自由作为旅游动机是人的基本需要,Dann(1977)就指出,理解“什么促使旅游者旅游”依赖于对概念“失范”的理解,也就是个体逃离现代社会无意义和缺少内聚力的需求。超越无聊和隔离的日常生活的愿望,只能依靠度假的彻底逃离(Crompton,1979)来满足。因此旅游中的自由可以通过“逃离的动机”来突出,这在高频词“离开”“熟悉”中就能体现。无论是出自哪种旅游动机,休闲、体验、猎奇、享受、审美还是社交,最终都是希望实现自己与自己、自我与空间、自我与他者、自我与周围的和谐共融,这彰显出了旅游的本质:身心自由体验。作为“一走了之”的旅游与自由有不解之缘。Robert和Andrew(2011)对旅游中的自由进行分析发现,自由既是旅游个体的动机,也是一种叙事表达,体现在营销人员拿来做广告的噱头中,通过展示逃离的、浪漫自由的影像来唤起潜在旅游者“自由”的美梦;同时,自由也是由各权力主体,如旅游者、政府、专家、旅游企业等相互“协调”并把其表现常规化而建构出的,且不同类型的旅游建构出的自由形式不一样。
(2)游客得到的是被体制化的自由
游客出去旅游是为了追寻自由,但现实中他们得到的一种体制化的自由。所谓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可理解为包括某种规则、习惯、意识和氛围的环境。因为,人对一种事物的依赖是出自自己的精神思维以及习惯,跳出原有的限制之外后,人们本能的反应是想在新的体制内寻找旧的体制拘束。人们旅游是为了在异地寻求一种身心的自由与解放,但这种自由其实无形中已经被社会建构,体制化了。如,他们“自由”的时间不是“想呆多长时间就呆多长时间”而是“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金钱下旅行放松”。67%受访者表示,“旅游时间”标准为l天以上,这个标准并不高,人的本性需求明显被现实所抑制。就旅游的“空间”而言,是“平时看书看到的景点,亲身去看一下”,也就是说,这些空间其实是被所谓“文化掮客”如导游、旅馆老板、导游手册、旅行社等中介化的空间(马凌,2011),是一个充满着符号的被建构的空间(谢彦君,2005)。旅游者追求的自由,部分地反映了经产业包装过和商品化的自由(Ateljevie,Doorne,2002),是心中已有的意象,是符号化的原真(张朝枝,2008)。这个空间距离离日常生活环境多远才算是一个自由的旅游空间?33%的人认为,“跨市”和“无具体要求有新鲜感即可”;22%的人认为,要“离开本省”和“只要离开熟悉圈子同城也可以”;也有人认为,“郊区”和“100公里以上”即可。可见,众所追求的旅游空间其实也在被体制化约束。
(3)大众游客行为并不能真正追求自由
“拿着行李,挎个包,到处走,至少要拍点照回来”,旅游者的身份经常被经验化、模式化,并形成一些刻板印象:旅游者就是脖子上挂着相机到处拍照的人,背包、相机成了旅游者的标志(刘丹萍,保继刚,2006),购买纪念品有时也是迫于“总要带一点见面礼”。因此,旅游者中充满着“符号性消费行为”(Culler,1981),“没有感觉到上海大都市的感觉”实际上是没有感受到自己臆造的景象。符号学家Culler(1981)认为,旅游者事实上是符号大军,他们出游的目的不过是搜集各种有关旅游目的地的符号,“各种表演都很有主题性,都会赋予一些东西……”,这表明旅游者追求的本真性体验其实是被建构的。“喜欢苏州很江南的感觉”,表征旅游中体验到的本真性常常不是因为这些文化自身是本真的,而是因为它们印证了游客输出地关于目的地的刻板印象、信念和期望(Darm,1996)。通地对比我们发现,旅游体验这个看似很主观的东西,实际上是由旅游者之外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所建构的。由于所受教育、所处文化、所处社会圈子、成长阶段等因素的“定框”,人们会有不同的信念、动机、趣味和立场,也决定了人们如何去分配他们的注意力,如何去解读所看到的现象。因此,在旅游途中,有人看重“自然、人文环境”,有人看重“跟谁一起”;为了更好欣赏人文景观背后的“意义”,一名旅游教师强调,“解说”很重要,它可让人深入了解当地的环境文化。因此,“旅游是什么”其实是不同群体和个体从各自的视角、立场出发所进行的社会建构从而得出各自的“旅游应该是什么”。
4结论与讨论
在社会大众眼中,旅游是“偶尔离开日常熟悉的地方去陌生的地方放松休闲和体验”,即旅游的本质是“身体位移与身心放松”;非惯常环境中的休闲(Bob,1996)、体验、猎奇.享受、交往或审美,其本质是身心的舒畅、自我的超越与发展以及与社会和世界的连通。本研究表明,社会大众理解的“旅游”与学术界“旅游”概念是有区别的,更强调动机与效果,强调个体视角。
本研究还发现,社会大众的旅游动机可以分为放松、享乐、体验、社交、审美、猎奇六方面,并可以分为享乐型、体验型、生活型、消费型等4种旅游类型。他们的旅游是为了追寻自由。但现实中,他们既没有得到真正自由的空间与时间,也没有真正追求完全的自由。只是希望在“一天以上”,最好是“跨市”或者“跨省”去旅游;他们也不能彻底自由,他们要“背包,挎行李,拍照片”,还要“买见面礼”,这样的旅游注定成为追寻自由与钻进体制的悖论。
参考文献:
[1]曹诗图,曹国新,邓苏.对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J].旅游科学,2011(1):80-86.
[2]方百寿.中国旅游史研究之我见[J].旅游学刊,2000(2):70-74.
[3]刘红妮.词汇化与近义实词的辨析和教学:以“旅行”和“旅游”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2):50-55.
[4]刘丹萍,保继刚.旅游者“符号性消费”行为之思考:由“雅虎中国”的一项调查说起[J].旅游科学,2006(1):28-32.
[5] 马凌.旅游社会科学中的建构主义范式[J].旅游学刊,2011(1):31-37.
[6] MacCannell.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M].张晓萍,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彭顺生.世界旅游发展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2.
[8] 史甜甜,保继刚.Tourism对应概念的多元变化及其与“旅游”的对应关系[J].旅游学刊,2014(7):106-117.
[9] 申葆嘉.旅游学原理:旅游运行规律研究之系统陈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1-20.
[10]文风.“旅游”与“旅行”:旅游史教学中的概念辨析[J].历史教学,2009(6):82-84.
[11]王淑良.中国旅游史古代部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12]瓦伦·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M].张晓萍,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21-34.
[13]谢彦君.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J].旅游学刊,2010a(1):26-31.
[1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15]谢彦君.论旅游的本质与特征[J].旅游学刊,1998(4):41-44.
[16]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走向实证科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h.
[17]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5.
[18]杨振之.论旅游的本质[J].旅游学刊,2014(3):13-19.
[19]张凌云.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和概念综述:兼对旅游本质的再认识[J].旅游学刊,2008(1):86-91.
[20]张朝枝.符号化“原真”与遗产地商业化:基于乌镇、周庄的案例研究[J].旅游科学,2008(5):59 -66.
[21] Ateljevic I,Doorne S(2002). Representing New Zealand: Tourism imagery and ideolog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9(3) ,648-667.
[22] Bull A(2006). Is a trip to the seaside a spiritual journey?[A]. 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ourism:The Spiritual Dimension Conference. UK:University of Lincoln.
[23]
Bob M(1996). Diffferences between tourism and recreation in park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3(3) ,563-575.
[24] Culler J(1981). Semioties of tourism[J].American Journal of Semioties,1(1-2) ,127 -140.
[25] Crompton J L(1979). Motivations for pleasure vaca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6(4) ,408-424.
[26]
Corhin J,Strauss A(1994).Grounded theory methdologv[J].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273-285.
[27] Dann G M S(1977). Anomie,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4(4) ,184-194.
[28] Dann G(1996). The Language of Tourism[M].Wallingford: CAB International,1 -5.
[29] Robert C ,Andrew C(2011). Getting away from it all:Exploring freedom i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8(4) ,1495-1515.
[30] Richard S,Deborah J(2011). Rural tourism:ls a spiritual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8(1) ,52-71.
[31] Wang N(1999).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6(2) ,349-370. What is Tourism: Refle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ublic
ZHANG Chaozhi, QU Ce
Abstract: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tourism has been a controversial issue for decades, hut theprevious academia answers to it are mostly based on theoretical deductive logic or diachronic analysis.The paper, with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62 interviewers' response to "what is tourism", using thecontent mining analvsis method, explored into the answe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ublic. The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ore constitution of tourism including time, space and experience, theessential motivations of tourism could be deserihed as relaxing, experience, hunting for novelty,hedonic. socializing and aesthet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uhlic , tourism could be divided intofour categories: hedonistic tourism, experience tourism, life-style tourism and consumptive tourism.Furtherrmore, a critical analysis on the interview shows that the view for " what is tourism" from publicperspective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the freedom that tourists seek is limitedfreedom, which is embodied in time, space and tourist' s behavior characteristies.Key words:
tourism; social public perspective; reflection
旅游科学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