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兴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宜胃止痛汤加减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2014年3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收治的94例慢性胃脘痛患者随机均分2组,各47例,对照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内服本科自拟宜胃止痛汤治疗,各治疗2个疗程,对2组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随访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 49%,对照组为76. 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近期疗效为治愈、好转的患者进行至少6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6. 98%,明显低于对照组25. 00%(P<0.05)。结论 自拟宜胃止痛汤加减治疗胃脘痛近期疗效显著,同时能够降低患者远期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宜胃止痛汤;慢性胃炎;胃脘痛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1-0034-02胃脘痛通常是指胃脘部的胀痛、刺痛、隐痛、刺痛等不同性质及程度的疼痛症状,患者同时或伴有嗳气、呃逆、大便干结等脾胃症状,多由慢性胃炎或消化道溃疡引起。本研究对本科47例慢性胃脘痛患者给予内服自拟宜胃止痛汤治疗,并与同期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的47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重点观察2组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复发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收治的94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参照《实用消化内科学》[1],胃脘痛的临床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胃脘痛诊疗指南》[2],且胃镜检查结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排除合并消化道肿瘤、出血以及其他消化道疾病患者。9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2组,对照组47例包括男27例,女20例,年龄13~ 69岁,平均(41.5±11.0)岁,病程9个月~5 a,平均(2.3±0.5)a。对照组47例包括男26例,女21例;年龄15~ 70岁,平均(43.0±11.5)岁;病程11个月—5 a、平均(2.6±0.4)a。2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构成、病程时间3项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该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包括:①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10 mg/次,2次/日;②莫沙必利分散片.口服,10mg/次,3次/日;③硫糖铝混悬液,口服,20 mL/次,3次/日;④合并Hp感染者给予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0.375g/次,3次/日。1.2.2治疗组该组患者给予内服本科自拟宜胃止痛汤治疗.方药组成:百合30g,乌药10g,黄连5g,广藿香10g,佛手10g,五灵脂15g,香附15g,蒲黄10g,川楝10g,枳壳12g,砂仁6g。合并Hp感染者可加用蒲公英、山栀子、厚朴;疼痛剧烈患者可加用白芍、延胡索;胃寒患者加用吴茱萸、丁香;胃阴不足患者加用麦冬、沙参;大便干结患者加用大黄、枳实。每日1剂,水煎至150 mL口服,分3次服用。2组患者均服药治疗15 d为l疗程,共治疗2疗程。1.3观察指标(1)近期疗效判断:治疗2个疗程后对2组疗效进行评估比较,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有关胃脘痛的相关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复查胃镜提示胃黏膜基本正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较前明显减轻,胃黏膜镜下表现明显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及胃镜检查表现均无明显变化。(2)随访期间记录患者胃脘痛复发情况。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P<0. 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结果2.1近期疗效见表l。2.2远期随访情况对近期疗效为治愈、好转的患者进行至少6个月随访,记录经治疗后3个月内及3~6个月病情复发例数,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3讨论祖国医学认为胃脘痛属“胃痛”、“肝胃气痛”的证型范畴[4],患者临床表现出胃脘部疼痛或近心窝疼痛症状,类似于西医学中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消化道疾病。《黄帝内经》对胃脘痛的记载有“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5]。《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记载“木郁之发,胃脘当心而痛。”,即认为胃脘痛与肝郁有关[6]。因胃脘痛的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故治疗上宜以调畅气机、恢复脾胃受纳、腐熟与运化功能为主要原则。本科采用自拟宜胃止痛汤加减对2012年~2014年期间47例慢性胃炎式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并与同期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的47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组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情况均优于两医药物治疗组,笔者分析其原因认为:自拟宜胃止痛汤方药中黄连有苦寒清热之功,枳壳、川楝行气止痛、疏肝理气,佛手理气消胀止痛,砂仁理气燥湿,广藿香归脾、胃、肺经,主治湿阻脾胃、胸脘胃胀,乌药温顺调中、疏散气郁,与百合合用有解郁气、降肺气、和胃气之功,蒲黄归肝心脾经,主治心腹疼痛、脘腹刺痛,香附疏肝解郁,五灵脂行血消瘀、通络止痛,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药物加减治疗,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行气止痛之功效,故用于临床治疗胃脘痛疗效理想。参考文献:[1]王皆平,沈志祥,罗和生.实用消化内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597 - 598.[2]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胃脘痛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4):127-129.[3] ZY/T001~ 001.9 - 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4]随志化.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脘痛65例[J].河南中医,2013,33(6):946 -946.[5]潘文姣,李惠锋.胃脘痛的中医治疗与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8):50 -51.[6]孙有松,李大卓,和胃止痛胶囊治疗胃脘痛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7):1238-1239.(收稿日期:201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