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5-08-18 10:57陈文鑫
物理教学探讨 2015年6期
关键词:牛顿第一定律物理学史物理教学

陈文鑫

摘 要: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本文利用物理学史进行物理教学实践,以初中《牛顿第一定律》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诠释了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物理学史;物理教学;牛顿第一定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6-0025-3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伽利略、笛卡儿到牛顿几位科学家努力总结出来的自然定律。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是按这样的顺序进行:先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提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观点,进一步通过演示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最后运用定律解决问题。经历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做到把定律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背诵,但在具体处理问题时,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1 设计思想

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许多老师对该段发展史仅一语带过。事实上,学生的学习将大体重演这一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成的课程资源,再现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重走”物理学家的发现之路。

2 教学过程

2.1 新课导入

师: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那么,力与运动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重走历史,看看历史上,科学家们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描述。

2.2 新课教学

师:首先是亚里士多德发表了言论。

2.2.1 展示阅读资料一: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描述(图1)

师:亚里士多德有关“力与运动”的观点是怎样的?

生: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

教师演示生活实例:推粉笔盒

师: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给力,物体就运动起来,不给力,物体就停止运动。物体的运动好像确实需要力来维持。但这只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亚里士多德之后,伽利略对“力与运动的关系”也做出了研究。

2.2.2 展示阅读资料二:伽利略谈“力与运动”(图2)

师:阅读资料中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呢?

生: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没有力也可以继续以该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师:该观点完全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说法。两种观点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学生举例】【老师引导】

生活中的体验——足球运动。

1)开始,足球只是静止在草坪上。接着运动员与球接触,一踢,给了球一个力的作用,球就飞出去了。

给力,足球才运动起来,这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之后,运动员与球脱离接触,运动员给球还有没有力?(没有了)但球仍然在运动。

当撤去人给球的力,球还是能继续运动,这就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合了。

3)最后,足球会落在草坪上,滚来滚去至静止。

师:为什么足球最终会停止运动?

生:因为足球受到了摩擦阻力的作用。

从足球运动中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师:我们再来看看伽利略的观点(图2),他还说了“运动的物体没有力也可以继续以该速度一直运动下去”。他为什么又得出这样的结论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当年伽利略是怎样探究的?

2.2.3 展示阅读资料三:伽利略的探究过程(图3)

学生从阅读中认识伽利略的自然观察,及其对自然观察的合理推想,了解其探究过程。

师:为了证明其结论,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实验。

2.2.4 展示阅读资料四: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图4)

学生阅读资料,教师再次演示理想斜面实验。

【教师引导】

在这两个对接的光滑斜面上,首先,让小球从斜面一侧由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在另一斜面上怎么样?——达到原来的高度。(图5)

继续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还是要达到原来的高度,就会滚得更远一些。(图7)

最后,将倾角减小到零,即第二个斜面完全被放平。小球还是想达到原来的高度,但它却怎么样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就将怎样运动?——一直运动下去。(图8)

师:伽利略就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证实了自己的观点。但在历史上,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争论,并没有如此轻易地就分出了胜负。这是由亚里士多德的地位和当时的宗教信仰决定的。让我们来看看,亚里士多德在当时的地位和科学成就。

2.2.5 展示阅读资料五:亚里士多德的地位,科学成就,当时的宗教信仰(图9)

学生从阅读资料中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的德高望重,以及当时人们被束缚在神学、教条的框框里。学生也体会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向传统的权威思想挑战的精神。

师:但伽利略的这个结论也不够完善。你们觉得不完善在哪里呢?

师:伽利略只说了运动的物体,那静止的物体呢?他也只说了物体是匀速运动,那物体的运动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呢?

师:与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他发现其中的不完善,就进行了补充。

2.2.6 展示阅读资料六——笛卡尔的观点。(图10)

师:笛卡尔做出了怎样的补充?

生: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在直线上运动。

【教师引导】

得出结论,笛卡尔从他数学家的角度,提出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物体只能做直线运动,不能做曲线运动。

师:现在,伽利略、笛卡儿的正确观点都摆在了世人的面前。在隔了一代人之后,牛顿将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在前两位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提出“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并将所有的结论总结成了一条基本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师:今天,我们通过读历史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先是亚里士多德延续两千多年的错误,然后是伽利略的勇敢抗争,再到笛卡儿的补充,最后是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3 教学分析

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围绕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深入挖掘了物理学史中的相关素材,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以历史原貌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的“重走”历史之路,不仅让他们自主建构了物理知识,深刻认识了牛顿第一定律,又让他们又能在阅读过程中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感受到科学结论得出的艰难,领略科学思维的力量和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经教学实践证明: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活跃思维,增强科学意识,使学生更自觉地继承前人的事业,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把物理学史的知识融于物理教学中,无疑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是迫切需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栏目编辑 刘 荣)

猜你喜欢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学史物理教学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索
谈物理学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作用
谈物理学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作用
高中物理教学渗透物理学史的模式探讨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物理学史与科学探究的关系
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