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审美与小学语文“思想类”课文的教学

2015-08-18 02:28林丽卿
新教师 2015年7期
关键词:隔阂移情想象

林丽卿

在现行教材中,有一类课文思想性强,价值指向明确、具体,或歌颂伟大人格、革命情谊、爱国情感,或讲述道德伦理、规则意识、人性救赎等。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类课文却往往难以打动学生的心。原因之一,就是二次元带来的审美冲突和隔阂问题。如何消除这种冲突与隔阂,提高“思想类”课文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二次元审美与小学生阅读审美的冲突与隔阂

1. 二次元审美。二次元一词最初来自日本动漫,原意是指二维、平面,后来专指动画、漫画、游戏文化所构筑的虚拟世界,与之相对的三次元则是指现实世界。 二次元用萌化、少女化、拟人化的手段,软化了现实世界的运行法则,带有强烈的游戏感和青春乌托邦色彩。二次元是一个精神上的美好空间,即使肉身所在的三次元有多少痛苦, 在二次元世界里都可以是一成不变的青春、欢乐、自由。正因为如此,二次元深得孩子们的喜爱。

2. 小学生审美特点。小学阶段主要处在“审美萌芽时期”。这阶段的儿童,在前审美时期和审美萌芽初期打下的生理与心理的基础上,审美潜力开始得到发挥,出现了审美能力的萌芽,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力、审美趣味都逐步得到初步的发展,而这主要是通过儿童的游戏活动来进行的。在审美萌芽时期,学生形成了审美偏爱,在色彩上,偏爱鲜艳,不喜欢单一;在形态上,偏爱变形的、夸张的、拟人的造型;在内容上,偏爱具有想象力的作品。而二次元空间刚好迎合了儿童的审美偏爱,而使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状态。

3. 二次元审美带来的审美冲突和隔阂问题。二次元审美具有 “快乐”“逃避”“能力感”的特点。一是“快乐”,人类行为的一个普遍的动机是追求快乐,二次元特别是其中的网络游戏能给孩子带来很多乐趣。二是“逃避”,人们除了追求快乐, 还会逃避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在二次元世界里,孩子不仅体验到了快乐, 也脱离现实世界的烦扰。三是“能力感”,能力需要是人类的三种基本需要之一。当个体能胜任有一定难度的挑战, 或者接受到积极反馈, 都会产生较强的能力感。而二次元特别是网络游戏,孩子都可以通过简单而直观的操作,去完成系统所设定的有一定难度的任务, 而且每一组有效的游戏操作都会得到及时的积极反馈。在二次元世界里,孩子会由于体验到较强的能力感而深陷其中。而在文本阅读中,学生不可能从文本中体会到二次元那么多的能使感官得到愉悦的乐趣;有很多阅读中的困难需要面对,不能逃避;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障碍,也会产生挫折感。所有这些,都会造成二次元审美给文本阅读带来审美冲突和隔阂。

二、“思想类”课文教学中的审美熏陶

二次元审美给“思想类”课文的阅读带来的审美冲突和隔阂问题是很明显的,该如何去解决?

1. 借鉴二次元审美元素。

(1)借鉴“快乐”,追求精神愉悦。追求快乐是人类的天性。二次元审美获得的快乐主要是感官的愉悦。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以音响、画面、动漫,配合文本的教学,既有助于理解文本,也给学生带来感官的愉悦。文本阅读借鉴二次元审美的快乐,主要还是要致力追求精神快乐,引导学生脑力洞开,驰骋想象,阅尽世间百态,与他人进行情思交流。比如,《中彩那天》的教学,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展开想象,想象中彩那天父亲的特别纠结,以及最后终于选择了诚实的愉悦,体会这种愉悦对一家人的影响。

(2)规避“逃避”,选择积极乐观面对。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逃避行为的原因进行积极教育。学生的逃避,大多源于学习压力过大而不懂得用积极心理去化解。要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压力,学会在消极与积极之间寻找关联,从消极(不幸或困境)中寻找到某些积极意义。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甚至困境,感知体验快乐的技巧。比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小红军在遇到牵着马走的老红军时,已经由于饥寒交迫和劳累过度而濒临死亡,但他仍然奋力前行,并用尽一切方法谢绝了老红军让他吃一点东西和骑一会儿马的好意,此时他是快乐的,他知道谢绝老红军的好意,就是在帮助这位老红军。因为帮助了别人,他在永远离去时一定是快乐的。学生从小红军那里可以体会到遇到事情要勇敢面对。

(3)立足能力感,体验成功。能力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在阅读教学中,要满足学生的能力感需求,教师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成功的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获得能力感。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满足不同长处的学生发挥长处和弥补短处,比如,要有诵读、理解、表达、表演,甚至是绘画。教学活动形式多样,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才会都有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

2. 坚守阅读审美。

要克服二次元审美带来的困扰,既要借鉴二次元审美的元素,化解二次元审美的消极因素;更要以对阅读审美的坚守来化解二次元审美的消极影响。

(1)审美形象层的诵读与讲述。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首先注意文本的形象层。从文本内容来说,是意象和意境;从文本语言表达形式来说,是母语音韵、节奏的特点,以及表达上的不同修辞方法的运用。形象层面审美方式可以通过诵读或讲述来接受。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全文句子长短结合,富有节奏感;人物感情迥异,李大钊的温情与冷静、安定、沉着,敌人的残暴,“我”从胆小到勇敢;文章气氛富有变化,从开头平静生活的轻松气氛,到中间事变发生的紧张气氛,还有法庭上的压抑气氛,以及后来对父亲牺牲的悲痛欲绝等。这些都难以靠讲解让学生明白,而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不断加深体会。

(2)审美情感层的想象与移情。学生阅读文本,除了理解意象意境所表达的意思,还应该通过想象与移情,从情感层面领悟到文本的无限、内在的内容,从而达到“悦心悦意”的审美境界。阅读中的移情,通常有两种策略,第一,沉浸在作品中的人物的移情,尽量不带个人的主观色彩,尽可能客观地理解文本的原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即通常所说的可以“把别人当别人”。比如教学《落花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文中的“我的父亲”怎么移情于物,把落花生当作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第二,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唤起自身对作品中人、事、物、情的感情,可以把“别人当自己”,就是阅读的时候,要把自己摆进去,想象文中的一个角色(或作者)就是自己,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会有什么感受?比如教学《钓鱼的启示》,假如书中的那个“我”就是你,是怎么做的;还可以“把自己当自己”,就是保持自己的本色,假想在文本所描写的情境中,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唤醒主体意识、个性意识,比如教学《尊严》,假如当时你和书中的那个年轻人在一起,你会怎么做?阅读中的移情,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隔阂移情想象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联通世界里的孤独与失落:对《通天塔》现实意义的探讨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画语录